有人說,人會吃哪碗飯,是命中注定的。時光如白駒過隙,一轉眼27年,在鄉村教育的天地里,我年復一年地守望、歌唱……回望從一名普通鄉村中學語文教師,成為“特級教師”“湖北名師”的專業成長之路,我歸結于錨定“教學、閱讀、寫作和名師工作室”不放松,從而經歷了一段坎坷、專注而又豐富的教育生活。
一、一步一景教學路
我出生在鄂西北鄉村,1997年,我成為一所偏遠山區中學的語文教師。學校四周山巒連綿,山上松竹猗猗,鎮上的人很少,一幢回字形教學樓便安臥在青松綠竹之間。
那時的我是迷茫的,不知道前行的路在哪里,更要命的是鄉鎮財政并不能按月及時兌現那點少得可憐的工資,有兩位同事心灰意冷地去了南方。教師生活貧乏而單調,看電視成為僅有的娛樂方式。我清楚記得央視3臺主持人劉璐主持一個群眾互動節目,叫作“激情廣場大家唱”。
我希望自己的語文課堂也是激情廣場,讓激情燃燒,讓智慧碰撞,讓心靈飛翔!每堂課,我都像打雞血一樣,山里的樹根、路旁的野菊花、家里的老瓷器,都成了我課堂上的道具。我的課堂,熱熱鬧鬧,沸沸揚揚,浮于淺表,卻不自知。
直到一次和學生閑談,才得知他們只記得我喜歡用漂亮華麗的語句導入,有夸張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還有燃燒的激情,卻不記得我具體說的話,也體悟不到我組織教學的方法。聽后,我的臉紅了,開始關注真正的語文教學之道。
為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我系統學習魏書生“六步”教學法、錢夢龍“三主四式”導讀法、楊初春快速作文教學法、余映潮“板塊式、主問題、詩意手法”閱讀教學法等,那段時間,我如同一莖草根,瘋狂地汲取陽光、養料和水分,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作為鄉村教師,我沒有走進名師課堂的機會,便在網上大量觀看他們的視頻。我發現,黃厚江、余映潮、王君、肖培東、丁衛軍這些名師上課,除緊貼學情外,更重要的是都采用了相應的語文教學專業方法。那些精彩環節的設計,都蘊涵著科學的語文教學專業方法。我向名師學習,大力挖掘語文教學專業方法這座寶藏。
我先從模仿《春》《散步》這些經典名篇入手,逐個班級借學生練手,也逐漸認識到一堂課教學目標務必科學簡明、具體可測,“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課堂上不必生硬地加重負擔,艱澀偏廢,更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虛華求洋。我開始踐行“簡約教學,精準施策;生活語文,讀寫化心”課堂教學理念,主張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給學生自由舒展生長的時間和空間。因為執著課堂,不肯躺平,我所講授的優質課先后榮獲國家、省市一二等獎。
受當時新課程改革“導學案”啟發,我開始研究“學導練”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立足于單元學情,運用“關鍵組件”的方法與策略,把學生所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設計成具體學習活動,同時搭建學習支架,進行導學、導練、導結。幾年后,我主持的“學導練”語文課堂教學模式課題,榮獲地區基礎教育成果特等獎。
由于教學質量業績突出,我先后七次榮獲市初中語文金牌教師稱號。多年來,我毫無保留地指導參加賽課的選手和新入職教師,當然也培養出一大批品學兼優的學生。
二、且思且悟閱讀情
杜鵑,又名映山紅,是我家鄉的英雄花。每年三五月,不經意間,便開遍山坡,紅紅火火。我渴望有一種力量能讓自己的靈魂,如杜鵑般風姿綽約,點燃一方。
第14年,我一路闖關,評上市首屆中小學名教師,隨后順利晉升為高級教師,成為師生公認的“名師”。在成為“名師”之余,我開始寫一些心靈雞湯,借此賺點稿費貼補家用,陶醉自我。直到我聽到青年演講家馬丁《翻越舒適圈》的演講:“你是不是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已經舒適地待了很久?如果你心有不甘,我想告訴你,翻越舒適圈,勇敢地爬出來!”我一時冷汗涔涔。
我重新校正自己的專業方向——閱讀,并進行真實的、草根化的教研,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不斷省思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學生一起拔節成長。也從中領悟到,幸福和卓越是一種平常心的選擇,名師真正的過人之處在于內心的平和與豐盈。雖身處鄉村,我完全可以將有限的資源開發成無限的可能,把閱讀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需求。
研讀“舊書”。教材、《課程標準》《教材解讀》等,我當成“案頭卷”,開卷有益,常讀常新,深入領悟其中蘊含的內涵和意義。
閱覽“新書”。我及時了解教育政策,洞悉教改方向,堅持閱覽權威報刊。學校訂閱的每一份報刊,我總是先睹為快,奉為至寶。同時我也堅持自費訂閱報刊多年,這些期刊使我知識儲備的維度更廣闊,教學研究也站上了更廣闊的平臺。
涵養“專書”。語文學科專業上的書籍,我稱之為“專書”。我通常采用“三段式”讀書法:激興趣、學方法、悟理論,進行選擇性閱讀,從中體悟教育的“道”與“術”。我提倡“讀爛”一部教育專著,再讀第二三部,從中形成指導自己教育教學的理論根基。
涉獵“雜書”。優秀的語文老師,皆應是“雜家”。為站好講臺,我密切關注生活中的語文,博覽群書,涉獵“雜書”,增加閱讀儲備,拓寬知識面。在課堂上引經據典,啟智潤心,讓講臺既有高度又有溫度。
閱讀,是我的生活自覺,亦是心靈的皈依。閱讀讓我時刻保持清醒的思考和理性的行動,我從關注自己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從個體閱讀到帶領學生一起讀書,我的課堂悄然間發生了變化。
針對鄉村學生缺乏閱讀興趣的問題,我思考如何讓教師的閱讀指導與學生的內在自我達成一種更和諧的呼應。我將課外閱讀作為課程去開發,為學生推薦適合的書籍,帶他們閱讀整本書,畫思維導圖;運用“三層次閱讀教學”法,即讀懂、讀細和讀透,循序漸進地給予學生讀書方法指導;最后,通過背誦、演講、摘抄、讀書班會等活動,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讓閱讀真正發生。
讀書,是人生的成長。一個傍晚,一群畢業多年的學生到??赐遥勑﹂g提及當年我帶他們讀過的書、上過的課,以及我寫過的詩歌、散文……看著眉宇飛揚的他們,我明白,那些讀過的書,已成為漫山的杜鵑,無拘無束地開放著,開遍山坡,也盛開在心靈深處。
三、攜手并進終致遠
張祖慶先生寫過《請珍惜你身邊這樣的“另類老師”》一文:“她們愛書如命,她們熱愛寫作,她們熱愛學習,她們不喜無聊聚
會……”我想我就是文中的“另類教師”。生活中的我是孤獨的,幾乎不參加社交活動,常常靜坐在辦公室里讀寫。
我的第一篇教學論文是《中學語文課堂更應重視學法指導》。那時剛參加工作半年,國內教育正處于從教法到學法轉型的探索期,針對當時語文課堂重教法而輕學法的突出問題,我撰寫了這篇論文,參加了當年的年度論文評比。一位資深專家評委先核實了文章的原創性和真實性,然后慷慨地把語文學科唯一的一等獎評給了我這個毛頭小子。
從此,我篤定地走上了教育寫作之路,漸漸悟出教育寫作需要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教育問題,以創新的思維突破研究難點,以科學的方法梳理思想脈絡,還要以規范的語言與形式表達。
一天,我和一位中學校長聊天。這位校長牢騷滿腹,他說真希望主管部門不要再派遣新機制教師了。細問之下,他說人是來了,可來了8名“新兵蛋子”,或多或少都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問題。聽完,我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教育問題,并陷入了思考。從社會來看,社會大環境的誘惑常使新教師這山望著那山高,心懷浮躁,思想動蕩;而學校小環境的不遂人愿,又常使新教師彷徨迷惘,躺平擺停。
發現問題后,我花了兩周時間,推敲出4500字的《新教師“水土不服”咋應對?》一文,從“定好步子、早作職業規劃;結好對子、助其少走彎路;搭好臺子、提供發展平臺;畫好圈子、關注身心健康”四個方面支招。文章很快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
寫作要下筆練,更要講求技巧。注重積累,集腋成裘,寫作才有源頭活水;挖掘素材,言之有物,寫作才能筆下有料;選擇方向,研究報刊,寫作才能有的放矢。
在順利出版《追夢》《正在路上》兩本教學專集后,我的第三本專集——《鄉村教師的守望與歌唱》也正在計劃中。目前,我已在全國60多家報刊發表論文200余篇,參編圖書20余種;指導學生發表習作300余篇,120余篇美文佳作在大賽中獲獎。受我的熏陶和影響,很多學生將寫作發展成為個人特長。
七年前,我接過市“名師工作室”匾牌,成為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成了“師傅”,擔當起培養青年教師的責任。從那時起,我開始明白,一個人的舞臺終究是孤獨的,而我正努力奏響的是一支狂熱的圓舞曲。有句非洲諺語:“一個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更遠?!蔽宜鞒值拿麕煿ぷ魇矣幸幻處煶砷L為“湖北省特級教師”“湖北名師”,兩名教師成長為湖北襄陽 “隆中名師”,兩名教師成長為市級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在國家“一師一優課”活動中,工作室成員共取得兩節部優、七節省優的驕人成績。
時光彈落∕一聲脆響∕二十七年如白駒過隙∕輕靈劃過∕卻步履鏗鏘∕我選擇守望與歌唱……我深知,我距離真正的名師,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許畢我一生也成不了教育家,但“教育家精神”卻是我心中的地平線——邁開腿,迎上前,執著攀登,進階不止,終能抵達夢想的遠方!
(作者單位:湖北棗陽市吳店鎮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