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貴云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語文綜合實踐性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更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同時也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有鑒于此,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的引導學生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讓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和生活來一次親密接觸,無疑會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獲。
一、關注社會,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多彩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每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安排讀寫聽說綜合活動,并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專題”,讓學生在綜合的語文學習中提高語文素質,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藉此建立開放性的語文教材和教學新體系。
作為語文教師應盡可能的引導學生積極的關注社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讓學生了解到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社會是五彩斑斕的。語文是與社會和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系的。筆者在語文課上開設了課前五分鐘小活動,讓學生輪流上臺介紹和交流所見、所聞的社會生活事件。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又開拓了學生的眼界。既感受了生活的多彩,又積累了寫作的素材。每周一次的時事評點課,學生們暢所欲言,廣泛探討,有時甚至激烈辯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感受了社會的千姿百態,了解了社會,認識了社會。
二、了解社會,讓學生在生活中豐富自己
傳統的語文從感性經驗開始,在觀察自然的基礎上歸納出事物的性狀,并以一定的詞語進行命名和定義,形成"概念"。學生在理解這些"概念"的基礎上熟悉和鞏固這些"概念",并運用于相似的情境。有人認為學生這樣掌握的"概念"就是理性知識。事實上,這些"概念"所反映的只是數量有限的同類事物的外部形狀,并未揭示出不同類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因此,這只是一種知性認識,不能用于對普遍事物的解釋,有待上升到理性認識。傳統的語文教學誤以為知性的認識就是理性認識,導致教學上孤立靜止的思維方式和形式主義傾向。
全新的語文教育教學理念,令我茅塞頓開,重新認識和探索新的語文教學方式,組織專題活動《漫步花的世界》,以讀花,賞花為出發點,由此生發開去,讓探究的觸角延伸到生物、化學、醫學等學科,延伸到養生、美食等領域,延伸到環保及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用不同的形式嘗試著實現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的溝通、整合,并綜合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了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品質。
三、認識社會,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感悟
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可以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勵我們去創造更大的輝煌。為此,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尋訪家鄉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繼承和創新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與創新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在很多方面,學生得到了不少的收獲。
學生自身的活動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通過這樣的活動充分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知識經驗進行自主的活動,進行自我教育,從而發展特長,培養個性。在活動中大多數學生自愿參加,自己組織,獨立完成。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主動意識。
四、走進社會,讓學生在生活中自我發展
綜合性是活動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語文課的一個顯著特點。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能發揮語文的整體功能。語文活動課從活動的內容、形式到所產生的教育影響都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特征。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各項活動的完成,需要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所培養的能力也是綜合的。除語文能力外,還包括其他認識能力和活動能力。除此之外,學生在人際交往、行為規范、思維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鍛煉。而且,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生還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審美教育,使語文教育與思想教育、美育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活動之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不僅表現在知識上,更重要是體現在能力和發展上。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充分的感受到:教師是“導”,學生是“演”,其主要意圖是通過實踐活動鞏固課本上所學的知識。因此我開展《我們愛自然,我們愛科學》專題活動就是結合課本內容,讓學生進一步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開展綜合活動《文字診所》,以學生活動為主,融視、聽、說于一體,學生興趣濃,他們動手、動口、動腦,或演講,或表演,輕松活潑,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組織能力,主持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學生的語感和思維得到了發展。這一階段,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其養成了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顒诱n《走近蘇軾》以《記承天寺夜游》為基點,發散開去,追問蘇軾,追問我國古代文化生活,追問人生。這樣的實踐活動課的模式好像是一個倒置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可是一旦進入活動過程就會發現,其中有著廣闊的空間。
在我嘗試著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深刻的感受到:語文教學離不開社會生活,也永遠不能脫離社會生活。惟有把語文放在社會這個大的舞臺和廣闊的背景之下,和生活親密接觸,才能真正的學好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