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慶利
為落實省教育廳及濟源教育體育局“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工作”有關文件精神,濟源市軹城鎮實驗小學科學籌劃、認真部署、真抓實干,多措并舉,遵循教育原則和學生成長規律,通過提高學校課后服務水平助力“雙減”落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文化建設有機結合,采取分段有序推進的方式,通過學科輔導、社團服務、勞動實踐等活動的開展,長文化之根、塑文明之形、鑄美德之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快速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一、用民主和誠心,讓社會安心
學校為把“雙減”落到實處,從完善服務流程入手,通過微信、線上家長會、視頻等形式,讓家長在明確服務時間、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安全保障措施、雙方權利和義務等各項指標基礎上,自愿申報,學校核準,家、校簽訂《課后服務協議書》。然后結合學生發展需要及學校實際,設立課后服務特色課堂,開設了書畫、音樂、體育、科技、閱讀等5種不同種類的活動。學校一方面優化作業管理,嚴控作業總量,讓學生擁有充裕時間參加社團活動和課外實踐。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組建13個社團和33個興趣小組,課后服務項目基本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合理安排教師精準輔導,服務內容多樣化。
二、用愛心和耐心,讓孩子暖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愉快而充實的課后服務時光,軹城鎮實驗小學的全體老師把這些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根據學校的“作業超市”規劃,布置分層、適量書面作業,精心輔導作業,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業進行答疑和輔導,對個別學有困難的學生“點對點”精準輔導。教室里老師們傾心奉獻,認真批改作業,輔導學生,并用愛心和耐心手把手教學生補錯,給學生講解。為了搞好課后服務工作,老師們舍小家顧大家、不辭勞苦,全力投身到課后服務中,老師們辛勤付出的場景和對學生的真誠關愛成為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溫暖著每一個學生和家長的心。
學校不僅安排教學一線教師參與課后服務作業輔導,有體藝特長的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社團輔導,同時還聘請有能力、有愛心的文體工作者入校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后服務。
在進行作業輔導的同時,學校的13個社團活動,學生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很高。社團課程藝術類分為硬筆書法、軟筆書法、繪畫等;興趣小組類有閱讀、書法等;社會實踐有社會服務、參觀文化場館等。充分利用學校運動場、功能室、教室以及社會有效教育資源,在專職教師指導下組織學生參加活動。創意無限的“科技”社團,輔導老師帶領孩子們在編一編、玩一玩的過程中,使孩子們掌握了Scratch編程的方法,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了求知欲望,體驗了成功的快樂。書畫社團輔導老師帶領學生開展了水墨畫、國畫、兒童畫、硬筆書法、毛筆書法等美術活動,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喜愛。
根據國家、省綜合實踐活動課題要求,學校還組織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含勞動教育),培養學生自我生存能力和服務意識。
三、用評價和服務,讓家長放心
為了保障課后服務的秩序和質量,學校實行等級考核制度,校領導深入到教室認真檢查記錄教師參加課后服務出勤情況、輔導情況及服務人數,學生寫作業情況,及時查找問題并進行協調溝通,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安靜地學習,及時讓老師批改作業。校領導和分包年級的人員,下課后樓道值崗,學生放學時大門口守護,以促進教師提高服務意識、能力和水平。
“雙減”政策下的課后服務是一項充滿挑戰的教育工作,學校不僅要保證學生輕松學習,快樂成長,還應樹立安全意識。學校成立課后服務安全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對安保工作督導檢查,要求服務教師詳細記錄每天服務情況,出現緊急情況時做到及時救助,并及時通知學生監護人。要做到學生在校教師陪同始終,為了把每一個孩子安全地交給家長,放學時,輔導老師帶隊把學生送到家長止步線,看著家長一個個把自己的孩子接走,她們才放心地拿著班牌回到學校。學生因病等特殊情況需離校的,教師聯系上學生家長,寫好請假條后將學生送至門崗處等待家長到校來接方可讓學生離校。
社團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課后服務內容,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的興趣特長,同時還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擁有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課后服務課程。相信我們的孩子們在豐富的課后服務社團活動推動下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并在這一方天地中,越飛越高,快樂翱翔。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課后服務工作的積極開展,使全體軹城鎮實驗小學人1600余孩子的心,得到了溫暖,1600余家庭的后顧之憂,得到了解決。暢想未來:我們將不忘初心,奮力前行!將課后服務工作做得更用心更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