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而言,“丟了的東西”在法律上有兩個概念,一個是“遺失物”,是指失主丟失了但不知道丟在哪里的財物,實際上失去了對財物的控制;另一個是“遺忘物”,是指雖然東西丟了,但失主知道丟在哪里,所有權或者占有仍然歸于失主。
當你撿到了遺失的手機或錢包,你會怎么辦呢?占為己有?上交報失?錯誤的做法可能構成盜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公私財物的行為。
男子“撿”到手機后索要千元,涉嫌敲詐勒索
近日,男子拿走被人落在餐館手機向失主索要千元一事引發關注。張同學一行3人到安徽合肥某自助餐館用餐,其間張同學發現手機不見了。幾人久尋未果,遂選擇報警求助。民警趕到現場后,調取了餐館監控。視頻顯示,張同學將手機遺落在了取餐處,后來,手機被一名30歲左右、戴眼鏡的男子“撿走”。張同學聯系上男子后,男子稱,若要拿回手機,女生需向其支付千元。張同學稱,手機里有重要資料,對方威脅她“不給錢就刷機”。
律師表示,男子的行為是拾得遺失物,在知悉失主的情況下應當予以返還。如果返還過程中有必要的管理費用或支出,比如車費等可以主張。但現在男子索要千元,威脅刪除對失主極為重要的資料,這是一種惡害相告,使失主內心產生了恐懼,所以這種行為已然是一種敲詐勒索。
男子不僅負有歸還手機的義務,同時在歸還之前還有妥善保管手機的義務,如果因故意或重大過失使得手機受損、滅失的,其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撿』到手機占為己有也違法
據山東菏澤牡丹區法院微信公號引用的一起案例,2016年,江蘇南京一女子在商場見到他人落下手機故意不予提醒,并將手機占為己有。最終,被警方以盜竊罪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案例顯示,當事人陸女士稱,自己買完東西到門口后發現手機沒拿,等反應過來去收銀臺尋找時,卻發現自己的手機不見了。警方隨后調取了商場監控,發現一名黃衣女子在陸女士付款時,就看到旁邊有部手機,陸女士結賬準備離開時,她到旁邊用身體擋住他人,并把包放在手機旁邊,混淆視聽。之后,黃衣女子匆匆把手機拿走了。
警方很快和黃衣女子取得了聯系,其起初稱自己沒拿過手機,后又改口說自己撿到一部手機。在警方的要求下,黃衣女子現場歸還了手機。
案例稱,根據刑法相關規定,由于商場,特別是收銀臺屬于排他性密閉場所,當財物的原占有者喪失占有時,轉移到建筑物管理者或者第三人占有,應由商場負責對手機的支配保管。根據監控顯示,黃衣女子從發現陸女士遺忘的手機時就產生了非法占有的心思,她的行為已涉嫌非法占有他人財產,構成盜竊罪,警方對黃衣女子采取了刑事強制措施。
“撿”到手機被行拘
據云南曲靖市公安局麒麟分局微信公號披露的案例,2023年10月10日,陳女士報警稱,在某商城試穿衣服時,放在試衣間外面的OPPO手機被盜。民警通過調取商城監控,鎖定了一名女子劉某。2小時后,民警循線追蹤在劉某家中將其抓獲,并現場繳獲被盜手機。
據劉某交代,其逛商場時無意間發現,有一部手機放在商場賣衣服區域,而四周無人,劉某遂產生將手機占為己有的想法。劉某將手機拿了放在手提袋內便離開現場。出了商場后,劉某將手機關機,然后回到了家中。
麒麟公安分局稱,經鑒定,劉某盜竊的OPPO手機價值680元,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
另據北京廣播電視臺微信公號“法治進行時”報道的一起案例,旅客劉女士在河北邯鄲火車站發現自己手機不見了,民警查看了監控錄像,發現一男子看到劉女士離開后,在掉落的手機附近徘徊許久,見四周無人注意,便迅速拿起手機離開。而此時,再撥打劉女士手機,顯示已經關機。
民警查到該名男子的信息,掌握其乘坐車次后,聯系前方站石家莊站派出所,請求協助查找,最終將該男子查獲。民警介紹,劉某在候車時發現旅客劉女士手機掉落,伺機竊取,并將手機關機據為己有,其行為已涉嫌盜竊。
劉某因盜竊他人財物被北京鐵路警方依法行政拘留10日。
『撿』走他人『遺忘物』也算盜
2017年9月5日21時許,被告人李某來到網吧,見張某和王某在相鄰座位上網,二人中間桌上放有一部手機。22時許,李某見王某下機離去,“誤以為”其將手機落下,趁人不備將手機“撿”走。該手機實為張某所有,經鑒定價值為2250元。
一種意見認為,李某主觀上誤認為手機是遺忘物,現無法否認李某主觀上的認識,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李某的行為應以侵占罪論處。另一意見認為,李某誤認為手機是遺忘物,僅是其主觀上的一種辯解,這種辯解不具備常識常情常理性,可以推定李某系明知為他人財物而非法據為己有,成立盜竊罪。
案例分析文章認為,本案發生在網吧這樣的封閉空間,即便手機系王某所有并被王某遺忘在網吧,該手機應轉由網吧占有,而非無人占有的遺忘物,這是常理,故李某的“主觀誤認為”不合情理;況且王某離去后,手機旁邊還坐有張某,李某根本無法排除手機系張某所有的可能。根據本案的案發空間、案發時手機的具體位置等事實,可以推定李某的“誤認為”不合情理,僅是其為減輕罪責的一種辯解,對其應以盜竊罪論處。
撿到手機又丟棄需賠償
據福建泰寧法院今年11月發布的一起案例,原告丁某在騎車回家時不慎將手機丟失。發現手機丟失后,丁某立即返回尋找,期間多次打電話、發短信均未回復。而后丁某通過手機定位的線索到泰寧某派出所調查監控,最終找到了廖某并確定其為手機的撿拾者。
而廖某雖承認其撿到了手機,但聲稱發現手機部分功能損壞后丟棄了,無法返還。雙方協商未果,丁某訴至法院,要求廖某賠償手機款。
泰寧法院認為,在本案中,廖某對于丁某手機滅失已構成了嚴重過失,實際意義上已經損害丁某的合法權益。其在拾取后未能妥善保管遺失的手機,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該案承辦法官組織雙方進行調解,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廖某賠償丁某手機款4200元。
(本版稿件綜合澎湃新聞、《法治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