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在中國共產黨開展武裝斗爭及奪取國家政權的過程中,也產生大量的對外活動。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共先后建立和參與建立了南方局及其外事組、延安交際處、中央軍委外事組、中央外事組等外事機構,為中共講好“延安故事”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新中國的外交隊伍培養了大量人才。
南方局及其外事組
1939年1月,根據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在長江局基礎上,南方局在重慶正式成立,以周恩來為書記,直接領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福建以及香港、澳門地區的黨組織。
1939年4月,南方局成立了對外宣傳小組,并于1940年12月改稱南方局外事組。此后,南方局對外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與各國大使館聯系。在周恩來的帶領下,南方局積極爭取同美、英等國大使館建立聯系,爭取美、英等國了解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抗戰建國的主張及中共軍隊的抗日表現,使之重視中共抗日力量,從而影響美、英等國政府的對華政策,通過他們牽制國民黨的反共分裂活動,以便共同抗日。同時,南方局還聯系接觸美國駐華新聞處和各國記者。
抗戰勝利后,南方局遷到南京。周恩來領導南方局及其外事組和南京局外事工作委員會打破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和外交壟斷,通過卓有成效的對外宣傳,獲得了國際社會、包括美國政府對中共領導下的敵后抗日力量的高度重視,努力擴大和發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為新中國外交事業積累了初步經驗,培養了一批優秀外事人才。1947年3月,根據中央決定,南京局的工作結束。
延安交際處
1938年5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將原招待科改為交際科,并于1940年改為交際處,擔負著對外宣傳、接待使團、聯絡統戰、編譯外電等具體工作。
抗戰時期,延安交際處制定并實施了“來則歡迎,去則歡送,再來再歡迎”的工作原則,承擔了我黨大量的外事接待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1944年6月,中外記者訪問團訪問了延安。為了讓記者全面了解陜甘寧邊區,延安交際處組織中外記者參觀了邊區的機關、學校、工廠和鄉村。6月12日,毛澤東會見了中外記者參觀團,向他們詳細介紹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情況,特別是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中的重要作用。在這里,記者們對中共及其領導的陜甘寧邊區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中央軍委外事組
1944年7月,美軍觀察組來到延安。中央專門設立中央軍委外事組,組長由楊尚昆兼任。從1944年7月22日美軍觀察組第一批人員飛抵延安到1947年4月結束訪問,其間開展長達近3年的考察活動。毛澤東親自為《解放日報》改寫社論,把美軍觀察組熱情地稱為戰友。
在美軍觀察組駐延安期間,毛澤東同觀察組成員多次會談,其中同其主要成員謝偉思進行了50多次談話。在延安,觀察組看到了一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軍民團結的新世界,對中共給予了極高評價。
在這次接待工作中,我們的干部獲得了與外國人打交道的經驗,鍛煉了一批外事干部,像李克農、伍修權、耿飚等。
中央外事組
1947年5月1日,根據中央決定,中共中央外事組在山西臨縣三交鎮成立,葉劍英為主任,王炳南為副主任。下設三個處:研究處、翻譯處、新聞處。當時,外事組的主要工作是搞調研和翻譯工作。1947年7月和11月,周恩來兩次致函葉劍英和王炳南,對外事組的任務和人員安排,作了詳細指示。根據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的指示,葉劍英加強了外事組對國際問題的研究,積極做好向海外宣傳解放區的工作。
1948年春,中央外事組隨著中央主要機關一起轉移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1949年1月的一天,外事組聆聽周恩來作報告。周恩來介紹了戰場形勢,細談了進城后如何做好外事工作。周恩來強調:“外事干部就是文裝的解放軍;外事工作對外影響大,所以‘外交無小事;外交大權在中央,各地不得擅自行事?!?/p>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央外事組進入北平。一直到同年11月外交部成立,中央外事組才停止工作。
(摘自《黨史博覽》 水新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