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寧市咸安區,一名名穿梭在街頭巷尾和村灣阡陌的“桂鄉管家”正在改變群眾對基層治理的印象,他們收集民情、宣傳政策、調解矛盾、助力發展,讓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今年以來,咸安區委積極探索推行“鄉鎮(街道)-村(社區)-片(網格)-組(小區)-鄰里”五級“桂鄉管家”機制,在153個村(社區)推選出“桂鄉管家”1.4萬余名,推動治理觸角延伸到底、黨員干部下沉到底、資源服務下傾到底,暢通服務民生的“最后一米”,并發動群眾參與到共同締造中來,讓基層治理從“獨角戲”走向“大合唱”。
解心結" 化糾紛
群眾矛盾是基層治理的難題之一。“桂鄉管家”發揮情況熟、擅溝通等優勢,積極參與矛盾調解工作。
“原來承包價格低,合同簽訂周期長,多虧了鎮村兩級‘桂鄉管家’積極協調,化解了魚塘承包糾紛,提高了組級集體經濟收入?!编徖锕芗?、向陽湖鎮斬關村6組群眾代表黃向陽說。
2024年年初,黃向陽向組級管家、村“兩委”干部孫彪反映,組里一處魚池發包價格過低,協議合同不規范,群眾意見有點大。
據調查,斬關村一處魚塘面積100畝,由該村6組、9組和北嶺村4組3個組集體所有,2013年至2023年,由該村黃某以每畝100元租金承包經營。
有群眾發現,原本2023年已到期的魚池,2024年還在發包。經查,原來附加合同還寫著魚池在2023年至2028年仍以5萬元的總價發包。
“現在魚池承包行情價漲到了每畝400元,原來的價格太低了!”群眾紛紛表示,要么將舊合同作廢,要么讓承包戶補齊差價,而且后期合同要公開公示,同時規范租賃流程。
收集完群眾的訴求后,鄰里管家作為群眾代表,將問題向鎮村反映。鎮級管家先后牽頭組織兩個村的黨組織書記、3個組組長、黨員群眾代表、承包戶多次召開協調會議,明確既要考慮養殖戶近幾年因魚池溢水受災虧損的情況,也要回應群眾訴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實事求是解決問題。
接著,3個組的15名組級管家和鄰里管家向聯系包保的147戶群眾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
“我們先收集群眾意見,同時又向他們說明魚池經營的現狀,盡量讓群眾和養殖戶雙方達成共識?!睌仃P村6組“桂鄉管家”黃北林說。
一個月后,在群眾代表的見證下,3個組與原承包戶重新簽訂合同,合同周期由10年一簽改成5年一簽,每畝租金由原來的100元增至200元,每年可增加組級收入1萬元。
這是“桂鄉管家”參與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除了矛盾調解,他們還常態化參與入戶走訪、政策宣傳、文明勸導、安全巡查、幫辦代辦、協調資源,讓群眾更安心、放心、舒心。
聚人心" 促發展
雙溪鎮毛祠村與大冶市、武漢市江夏區交界,幾年前,這里交通不便、土地拋荒、產業滯后、就業困難……在去年開始實施“山上換山下”(即“林地上山、耕地下山”)項目后,毛祠村產業發展逐步壯大。
騰林換地,做村民思想工作是最大難題。村、片、組、鄰里管家齊上陣,一趟趟入戶做工作,一次次召開屋場會,電話一家接著一家打,與村民們算細賬、算明賬。
毛祠村19組組級管家李寬治告訴記者,一開始,組里很多人不同意砍樹整地。他便多次介紹項目前景,與老人們算經濟賬:“組里能賣的樹只有190多畝,把這些樹賣了也沒有太多收益。改為種作物的話,每畝保底能有200元流轉費,如果身體好,還可以種地獲得勞務收入?!?/p>
1組村民樊后兵承包了39畝土地種植泡桐樹,并且多年來都在投資,但沒有收益,一直不肯讓地。村級管家、村黨總支書記陳邦勝去了16次找他做工作,跟他掰著手指頭算賬,最后樊后兵答應了讓出土地。
“正是通過‘桂鄉管家’這樣一趟趟入戶做工作,干部帶動黨員、黨員引領群眾、群眾發動群眾,毛祠村‘山上換山下’項目才得以順利推進?!标惏顒偕钣懈杏|地說。
在“桂鄉管家”們的帶動下,毛祠村對土地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將荒地和林地進行連片整改,與外省種植大戶、農業公司合作,采用機械化種植模式統一耕種,不僅每畝土地每年流轉租金達200元至300元,也通過將田埂路面整合為耕地為組里帶來了收益。
2023年,該村實現租金收入40萬元,村級服務費8萬元;企業帶動100余戶農戶就業,務工收入達150萬元。
管家動" 群眾動
基層治理是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咸安區探索推行“桂鄉管家”機制,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把民情掌握在一線,把服務開展在一線,把問題解決在一線。如今,“有困難,找管家”已成為咸安群眾的共識。
在咸安區委組織部前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咸安區組織發動鄉鎮(街道)包聯干部、村(社區)“兩委”干部、村灣(小區)“兩委”成員、村(居)民組長以及轄區內黨員、樓棟長、中心戶、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建立五級“桂鄉管家”基層治理隊伍。
同時,“桂鄉管家”工作在推進過程中遵循上下貫通、協同聯動的治理機制。
鄰里管家發揮“前哨”作用,及時收集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和訴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辦代辦服務;組(小區)管家發揮“頭雁”作用,以村灣(小區)黨支部為核心,引導區域內各類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片(網格)、村(社區)和鄉鎮(街道)管家發揮“喇叭”“紐帶”作用,開展政策宣傳、組織策劃、資源協調等工作。
如何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咸安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桂鄉管家”工作形成了發現、研究、解決、反饋的問題處置工作閉環,實現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鄉鎮(街道)。
對于鄰里管家收集上報的問題和訴求,由組(小區)管家會商研判,分析合理性、可行性,分類解決。組(小區)管家無法解決的,逐級上報片(網格)、村(社區)、鄉鎮(街道)管家,通過月度民情分析會進行重點研究、統籌協調解決,確保群眾問題和訴求得到解決,并及時向群眾反饋辦理情況。
為了提升治理動能,咸安區還因地制宜建成167個“鄰里驛站”,為“桂鄉管家”、村(居)民等提供議事、歇息、活動等基礎性服務。
“王管家,你幫我看看這個熱水壺能不能修好?”在南昌路社區和諧小區鄰里驛站,居民向當天值班的小區鄰里管家王國斌詢問維修事宜。
面對群眾的需求,該小區鄰里管家主動參與排班,提供便民服務、志愿服務、代辦服務,還力所能及地參與小區每月定期開展的小家電維修、義診、義剪、免費洗鍋底等活動。
在王國斌看來,“管家”們像潤滑劑一樣,讓鄰里關系更加和睦,“大家之前見面像不認識一樣,不怎么打招呼,現在見面親切多了!”
南昌路社區網格管家江婷告訴記者,“桂鄉管家”的身份讓他們既要管好自己事也要管好身邊事,管家的意義在于帶動更多人帶來更大的變化。
“居民們實現了從不動到推動、再到主動的轉變。”南昌路社區黨總支書記黃輝深有體會地說,“桂鄉管家”工作提高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大家共同維護居住家園,讓矛盾能在小區內處理,小區也通過各項治理機制,做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