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年輕社區工作者為民情懷弱化、缺少完善的制度規范、缺乏全面系統的針對性培訓、欠缺相關激勵制度、存在流動性較大問題等。
社區工作者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社區的直接執行者,是社區治理和服務的骨干力量,社區工作者能力和素質直接影響到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的高低。武漢市東西湖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社區工作者各項精神,主動作為,履職盡責,多措并舉,構建“選育管用”全鏈條,建強全區社區工作者隊伍,不斷提升社區工作者職業化、專業化、規范化水平,持續深化基層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主要成效
(一)構建了“1+9”管理體系
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頂層設計,區委書記、區長親自審定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過渡方案,組建由區委組織部統籌協調,民政、政法、人社、財政等部門協同推進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工作專班。構建“1+9”社區隊伍管理體系,以《武漢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為總綱,形成職業化過渡、定崗定級、綜合網格管理、考核過渡、社區干事招聘、待遇保障、社區書記備案管理、教育培訓、年度考核等9個配套文件,便于各街道規范開展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過渡工作,著力構建進出有通道、履職有目標、考核有標準、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激勵有機制的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
(二)基本建立了“四崗十八級”的職業化體系
全區通過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過渡,基本建立了“四崗十八級”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極大地加強了社區整體力量,提高了社區工作者的報酬,從而有效調動了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在待遇保障方面,東西湖區強化社區工作者的待遇保障,按照年人均收入不低于上年度全市城鎮單位職工平均工資標準,合理設定社區工作者報酬體系,形成正常增長機制。同時,暢通社區工作者職業上升渠道,探索推行社區黨組織書記實行事業崗位管理辦法,加大從優秀社區工作者中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力度,為社區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自2020年以來,共有9名符合條件的社區黨組織書記擇優選聘為事業編制人員,未聘用為事業編制人員的社區黨組織書記比照享受相關待遇。加大從優秀社區工作者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力度,2024年探索從全區任職滿三年的社區工作者中定向公開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三)優化了社會治理“微單元”
東西湖區不斷調整社區治理單元,配合全區農場體制改革,采取“四個一批”方式分類調整優化社區,實現全區社區組織全覆蓋。科學調整社區網格劃分,充實社區網格力量,將原有社區網格員擇優進入社區干事序列,納入全區社區工作者統一管理,按照“一格一員”標準,由社區干事擔任綜合網格員,負責社區綜合網格管理服務工作。通過走訪入戶、建立網格微信群等方式,及時準確收集上報網格內矛盾糾紛、安全隱患、民生服務等動態信息,充分發揮社區網格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的作用,使各類矛盾糾紛在網格內得到有效預防與化解,實現調解“關口”前移,有效提升了社區治理的精細化水平。
(四)社區工作者整體素質不斷提升
依托東西湖區社區學校,分層分類開展全區社區工作者培訓,一是開展社區書記內訓師培訓,從市級社區“名書記”創建庫重點培養對象、區級社區“名書記”創建庫重點培養對象名單中,通過自薦和面試的方式,選出30名社區書記內訓師培養隊伍,指導內訓師開發社區治理課程;二是開展社區書記后備人才庫培訓,從區級社區書記后備人才庫中(社區副書記)分4期組織“社區合伙人”議事協商培訓,開展2024年度“社區合伙人”優秀議事協商案例征集活動,選出一批典型性成果案例,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做法;三是開展社區優能培訓。針對社區工作者開展優能培訓,根據全區社區工作者培訓調研問卷反饋,開展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社區工作者辦公技能、矛盾調解、媒體宣傳等專題優能培訓。通過這些培訓,社區工作者政策理論水平和為民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五)人員結構漸趨合理
根據《東西湖區社區工作者隊伍素質能力提升路徑調查問卷》統計分析,在年齡結構上,35歲以下的年輕工作者占46.22%,35—50歲占51.45%,50歲以上占2.33%,顯示出社區工作者隊伍以中青年為主,具有較好的活力和創新潛力。在學歷方面,大學本科學歷的社區工作者占72.97%,顯示出較高的教育水平,這為社區工作者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能力。政治面貌上,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占72.38%,群眾占20.93%,共青團員占6.69%,體現出黨員在社區工作者中占主導地位。
◎ 對策建議
(一)加強黨性修養學習,涵養社區工作者隊伍品格
黨性修養是黨員工作者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保證。廣大社區工作者應牢牢把握“強黨性”的要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造主觀世界,深刻領會其關于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強黨性鍛煉等一系列要求。通過自覺經受思想淬煉、精神洗禮,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二)健全相關管理制度,規范社區工作者隊伍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從嚴管理工作者貫徹落實到工作者隊伍建設全過程,用科學辦法進行管理,切實管到位、管到點子上。監管制度要聚焦全方位、無死角,打出多方聯動的組合拳,切實做好工作者選拔“凡提四必”,上好“五把鎖”,堅決把政治上有硬傷、廉潔上有問題的工作者甄別出來、擋在門外,切實把牢政治關、品行關、作風關、廉潔關。
(三)合理設置基層崗位,激發社區工作者隊伍熱情
要充分認識社區工作者素質的重要作用,把提高工作者素質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以培養專業型、管理型復合人才為目標,重視人員的管理規劃,不斷轉變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四)開展全面系統培訓,提升社區工作者隊伍能力
堅持把教育培訓作為提升社區工作者能力素質的關鍵環節,建立社區工作者常態化教育培訓機制。強化履職能力培訓和實戰實訓,重點加強社區工作者群眾工作、組織動員、依法辦事、矛盾調解、應急處突、協調溝通、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的能力訓練。通過采取“縣級培訓+街道培訓”方式,聚焦基層組織建設、城市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為民辦事服務等內容,通過集中培訓、以會代訓等方式,開展社區工作者全覆蓋培訓,幫助社區工作者明確工作思路、找準工作方法、強化工作本領。
(五)完善考評績效制度,用活制度激勵體系
健全激勵機制,激發工作者潛能,有利于培養良好的競爭環境及學習氛圍。激勵可分為物質激勵、精神激勵及自我價值的實現。通過完善考評績效制度,用活制度激勵體系,可以有效地激發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和創新動力,形成社區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做到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六)強化社區領導力,塑造未來社區的中堅力量
社區工作者作為連接政府與群眾的橋梁,其素質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社區治理的成效。因此,除了具備日常工作的業務能力之外,社區工作者還需特別注重以下七種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政治學習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群眾工作能力、公共服務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應急處突能力、工作創新能力。
(聯合課題組成員:肖俊元、黃新勝、范冠君、黃厚、王道勇、嵇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