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春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科學研究所,甘肅 天水 741020)
森林培育適宜林木栽培學、森林管理學、植物保護學、生態學等學科理論知識為指導,通過合理運用現代化通訊技術,包括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簡稱:AI);生物技術,包括生物基因技術、生物育種技術、生物農藥技術;高端設備,包括病蟲害智能監測體系、大型旋耕機、施藥無人機、彌霧機等,推進精選林木種苗、加強水肥管理、病蟲害科學防治等各項措施的有效落實,從而促進林木的茁壯生長、縮短林木的成材時間,構建穩定的生態林系統,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儲蓄水分、預防水土流失、抵御風沙、凈化空氣的生態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迅速復蘇和快速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政策指導下,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航空航天領域、生物醫藥領域、第五代通訊技術(簡稱:5G)連續攻克世界難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然而傳統的工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較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我國雖然地域廣袤,但是由于人口基數過大,其人均資源相對較少(比如我國的人均耕地、人均森林資源占有量、人均用水等均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部分地區為推動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大量的森林資源開墾為農業用地、工業用地,導致森林覆蓋率持續下降,其防風固沙、抵御自然災害(倒春寒、冰雹、沙塵暴、泥石流等)的功能逐漸喪失。第二,在西北偏遠山區,其經濟發展對于森林資源的依賴性較高,其偷盜林木、亂砍亂伐、隨意放牧行為較為普遍,導致森林生態系統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土地荒漠化甚至沙漠化日益嚴重。第三,伴隨著化工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私家車數量的持續性增加,其有害氣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可吸入性粉塵)排放量持續性增加,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通過加強森林培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推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一,在借助3S技術(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對該地區森林種植的位置、面積以及森林覆蓋率進行詳細的調查,并依據實際需求,進行科學規劃,從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荒山造林工程的有序進行,使得森林資源吸收有害氣體的功能持續性增加,從而改善日益惡劣的生態環境。第二,圍繞農耕田以及居住區附近合理種植林木,形成穩定的農田防護林以及城市綠化林,有效抵御氣象災害的發生,為守護我們的“綠樹青山”以及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奠定基礎。
近年來,隨著堅果、橡膠、家具、化工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其對于樹干、樹皮、樹膠等林木產品的需求量持續性增加,伴隨著環保政策的日益嚴厲,部分地區出現林木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加強森林培育,可以保證林木產品的有效供給,從而推動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一,借助GIS技術以及AI技術,指導森林生態系統內適齡林木的合理間伐與幼齡林木的合理栽培,從而優化森林內各類林木組成的基本結構,在構建穩定森林生態系統的基礎上,保證林木產品的有效供給,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第二,推進生態林木與經濟林木混栽技術,保證高品質林木與經濟林果的有效供給。
優質的林木品種是加強森林培育、構建穩健生態林系統的基礎。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做好林木品種的精選工作。第一,依據生態林建設地的氣候條件(主要降雨量以及降雨時間、光照強度、有效積溫等)、土壤土質(土壤的黏性、酸堿度等)以及所建造生態林的基本特征(城市綠化林、經濟速生林、農田防護林等),合理規化建林面積以及所栽培生態林的主要種類。第二,為縮短林木緩慢時間、提高林木成活率,應就近選擇氣候差異性不大的苗圃,進行主干筆直粗壯、根系發達、樹齡合適(一般推薦2~3齡)、根系發達且未被靶標害蟲以及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林木幼苗進行移栽。第三,依據苗木的種類、運輸距離的遠近以及栽培地的氣候特點,決定苗木出土以前,是否進行灌溉。
在林木移栽以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創造利于林木幼苗成活以及茁壯生長的基礎環境,為森林培育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技術。第一,土壤土質改良工作,主要是在林木移栽前一年,借助大型旋耕犁,進行土壤深度耕作、晾曬、平地作業,釋放土壤中的營養成分,殺滅土壤中的有害生物。第二,林木移栽前,再次進行土壤深耕、土塊碎化、平地作業,從而為林木根系的深扎奠定基礎。第三,測土施肥工作,借助土壤速測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氣相液相色譜質聯儀、pH計、測氮儀,對土壤pH值、可利用有效成分含量及比例、土壤基本結構進行監測,并農家肥(粉碎的農作物秸稈、腐熟的畜禽糞便等)、有機質、腐殖酸、速效肥(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肥料)的合理補充,創造利于林木幼苗根系生長的基礎環境。
在林木生長過程中,從多方面著手,做好林木的撫育工作,是促進其茁壯生長、構建穩定生態林系統、保障林木產品有效供給的關鍵,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加強水肥管理,主要是通過采取冬末秋初以及初春對林木根系進行埋肥,沿林木根系附近鋪設滴灌、微噴等現代化灌溉管道,及時引入水肥一體機以及高端緩釋控釋肥等方面的措施,滿足林木不同生長節段對于營養物質、水分的需求,促進其茁壯生長。第二,科學修剪,以“修剪下部枝條以及側枝,保留主干”為基本原則,在促進林木茁壯生長,培育高端林木的同時,增加森林生態系統內部空氣流通性,抑制病蟲害的發生。第三,病蟲害的科學防治,主要是借助靶標害蟲智能檢測設備、小氣候監測設備、病害智能監測設備以及物聯網技術、AI技術,進行森林生態系統內部病蟲害的精準監測,并合理利用物理技術、生物技術、天敵技術、化學技術對有害生物進行綜合防控,從而將病原微生物和靶標害蟲的技術控制在經濟閾值以內。
科學、合理的人才隊伍和管理體系是保證現代化森林培育各項技術得以落實的關鍵。因此,應采取設置專業崗位、加強人才引進、定期對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等方式,組建一支高科技建林隊伍。
針對森林培育資金緊缺的問題,可以通過申請“國家資金”“地區政府專項資金”以及“環保募捐”等方式,確保啟動資金的充裕以及資金的持續性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