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萍
(甘肅省莊浪縣南湖鎮人民政府,甘肅 莊浪 744603)
反季節蔬菜作為應季蔬菜的重要補充,受溫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影響,在口感上雖然不如應季蔬菜可口好吃,但其在維生素C和酚類含量方面高于應季蔬菜,這兩種物質可以增加植物細胞液中糖分,使植物細胞液濃度增高,也就能使植物抵御冬季低溫嚴寒,而且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因此,應綜合考慮大棚的選型搭建、蔬菜品種的選擇、大棚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防凍害管理等因素,為反季節大棚蔬菜生長創造和提供理想環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反季節蔬菜的產量和質量,保障群眾的餐飲需求,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
進行蔬菜反季節種植之前應考慮的關鍵問題是什么呢?當然是經濟效益了。如果對生長環境要求十分高的蔬菜,反季節種植成本高于收益,那么該種蔬菜就不在選擇之列了。因此,成本要求不高,市場需求量大,經濟效益可觀的蔬菜品類最適合反季節種植。
蔬菜大棚目前比較常見的有竹木大棚和鋼管大棚兩種。相對而言,兩種大棚各有優劣,在各地的實際種植過程中,既要考慮種植的成本目標,也要兼顧當地的氣候溫度、區位條件,合理選擇大棚修建材料,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收益。一般來說,竹木大棚造價低,市場價6~7元/平方米,且建造方便快捷,但竹木大棚的強度和承受載荷能力低,很難抵御冰雹雨雪等自然災害,這也就造成了竹木大棚的使用壽命短的劣勢。而鋼管大棚因采用鋼管材質,市場價25~27元/平方米,相比竹木而言,造價相對較高。但鋼管大棚的強度和承受載荷能力遠高于竹木大棚,使用壽命長,一般可以服役15年左右,且現在成熟的鋼結構大棚建造技術,可以使大棚具有較好的采光性能,能夠為反季節蔬菜生長提供充足的光源。
在大棚種植地點的選擇上,種植人員需要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包括采光情況、土壤質量、內部水分的供應情況、環境以及溫濕度等。一般來說,大棚首先應選擇在土地平整、交通便利的地方;其次,要保證光照充足,且在背風口的位置,避免因大風吹刮造成大棚受損;最后,應選擇肥沃的土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土壤的水肥性能以及酸堿度等指標進行送檢分析,確保在土壤水肥性能良好和酸堿度適宜的條件下修建大棚,避免盲目建造而造成不必要的返工與浪費。
對反季節蔬菜種植而言,首先應選擇具有抗逆性強的高抗品種,特別是耐寒抗凍品種,這對提升蔬菜產量和品質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要根據市場消費需求,科學理性種植,避免盲目跟風,導致市場滯銷,經濟收益下降。在種植中,應考慮倒茬,避免連作。連作會造成土壤養分不均、土壤鹽漬化、土壤自毒、病蟲害積累等危害。根據多年種植經驗,一般選擇耗氧型蔬菜與養地型蔬菜、高稈型蔬菜與矮稈型蔬菜進行輪作,達到增產增效作用。
反季節蔬菜由于逆季節生長,在其生長環境的營造上,應盡量科學合理,做到既能創造適宜的溫濕度,又能科學施肥灌溉,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為反季節大棚蔬菜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從而提高蔬菜的產量與質量。
棚內溫度控制:大棚內溫度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棚外溫度高,棚內溫度增值大,棚外溫度低,棚內溫度增值小。應當在大棚內布設一定數量的溫度監測儀,對溫度進行有效監控。一般情況下,在早春時節,外界低溫低、光照弱,棚內增溫差,此時可以不予通風或者在棚內采取適當人工增溫的方式,來提高棚內溫度,以促進幼苗的返青生長。當夏季臨近氣溫回升,棚內溫度達到32℃時,應注意給棚內通風,溫度降到26℃左右時,即停止通風,關閉棚門,保持棚內溫度。尤其盛夏時節,氣溫持續走高,棚內溫度達到35℃以上后,應加大通風力度或者揭取覆蓋的大棚膜,也可進行適當的澆水,以降低因為氣溫過高而造成燒苗等不利影響。
棚內濕度控制:棚內濕度大,將會抑制葉片蒸騰作用,不利于光合作用,而使某些細菌滋生,導致病害流行。因此,在種植大棚蔬菜時,濕度的控制也是關鍵。棚內濕度的變化的一般規律為,溫度高,相對濕度低;溫度低,相對濕度高。同樣,可以在大棚內布設一定數量的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棚內濕度。據多年實踐經驗和科學數據分析,白天大棚適宜濕度為50%~60%,夜間適宜濕度為80%~90%,也因植物種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控制好棚內濕度,對防止病害發生和促進植物生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棚內光照控制:除溫度和濕度的調節外,光照作用對大棚蔬菜生長發育也十分重要。在實際種植大棚過程中,首先,要考慮使用透光率較好的棚膜,目前市場上透光率最好的薄膜,透光率可達70%以上。在日常的管護時,要注意清除棚膜表面的灰塵、積雪、雜草等覆蓋物,也要經常清洗棚膜的表面,以增強棚膜接受光照的能力。當棚內濕度大時,應及時清理附著于棚膜上的水滴,可達到增加薄膜透光性的目的。大棚管護中,也要重視適時揭簾,使棚內植物直接接受太陽光的照射,一般在太陽出來后的0.5~1小時內揭簾,在太陽落山前的1小時蓋簾最為合適,其間也要實時注意棚內溫度的變化,若溫度過高,則應采取通風或者遮陽措施,防止因太陽光過度照射或積溫過高,造成蔬菜萎蔫。
棚內科學施肥:科學施肥是保證反季節蔬菜健康生長的關鍵,既要確保適宜的肥料,還要確保合理的施肥量,同時施肥的時間也要把控到位。如使用農家肥,先應做好漚肥發酵處理,基肥的施加應在一個月前進行,農家肥的量控制在5500~7500公斤/畝。對于不施用農家肥、直接施用復合肥的大棚來說,施肥量一般應控制在75~90公斤/畝,應采用深耕深施的方式。除此之外,應根據反季節蔬菜生長特性,科學合理地施加和調控肥料。施肥后,對大棚蔬菜長勢進行密切觀察,生長發育緩慢或表現有明顯缺素癥的,應進行追肥。
棚內適度灌溉:反季節大棚蔬菜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其對水分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應當在大棚蔬菜生長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科學合理的灌溉。一般來說,蔬菜幼苗期,其根系不發達,對水分的需求相應少,應嚴格控制水分灌溉量。進入快速生長期后,蔬菜的根系發育完善,對水分的需求也明顯增加,此時應適當加大水分的灌溉力度。此外,不同的灌溉方式,蔬菜的吸收效果也不盡相同,一般滴灌、滲灌效果明顯高于漫灌,也能達到節水的目的。
物理防治:主要是大棚管護人員通過燈光誘殺、電源捕殺、熱源粘捕、聲源驅逐等物理方法,對塑料大棚內的蔬菜進行病蟲害防治。比如,利用電子殺蟲燈對斜紋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等害蟲具有很好的誘殺效果。再如,在病蟲害高發期或高頻率活動期,利用聲波助長儀在大棚內播放蚜蟲、蜘蛛、螨蟲等害蟲恐懼的聲波進行驅蟲。
生物防治:指有針對性地將病蟲害的天敵放入大棚內,以達到控制病蟲害的目的。該方法具有綠色無污染的特點,在生產中被廣泛應用。如在蔬菜大棚中引進寄生蜂捕捉有害昆蟲,放入啄木鳥對蔬菜天敵進行獵捕,同樣也可以應用細菌、真菌等抗菌方式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化學防治:通過噴灑化學制劑的方式消除病蟲害,該方法具有操作簡單、見效快的特點。但也存在一定的隱患,噴灑化學農藥殘留在蔬菜表面,隨飲食進入人體后,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長期噴灑農藥,還會形成病蟲害的抗藥性,達不到消除病蟲害的目的。所以,在大棚蔬菜生產過程中,應該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