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寬甸縣國營林場管理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寬甸 118200)
林業生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來源,林下經濟是借助林下豐富資源和適宜的環境條件,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的新型林業經濟模式。通過林業、農業、畜牧業等多個部門科學化、現代化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運用,實現農、林、牧業的高效協調發展。加強對林下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是實現林業經濟的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近年來,隨著我國林業產業改革的不斷深入,林下經濟成為農林業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
林下經濟是指借助森林獨有的豐富資源和林下特有的環境條件,進行科學合理的經營管理,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的新型林業經濟模式。林下經濟借助林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資源,通過林業、農業、畜牧業等多個部門科學化、現代化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運用,實現農、林、牧業的高效協調發展,也是實現以農業發展帶動林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森林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態、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發展林下經濟,是實現森林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重要手段,對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在對森林進行生態旅游、森林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等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保護,追求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探索一條不砍樹能致富、致富雙贏的發展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確保農民增收,實現全民富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總要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是時代所托,是帶動農村致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發展林下種植業以及林地養殖業,利用森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發展觀光休閑、生態療養等森林旅游業,是拓寬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
林下經濟的種植主要以林菌型和林藥型林下經濟種植模式為主。其中林菌類植物在適宜的濕度、氧氣、光照等自然條件,通過現代化、科學化的種植方法,種植蘑菇、木耳等各類食用菌菇,操作簡單易行,易形成規模化的經營種植模式。而林蔭環境對于一些喜陰的植物來說非常適合其生存,種植茯苓、金銀花等常見喜陰中藥材植物。
森林生態旅游業業成為現代旅游的新方向標,借助森林自然景觀資源,充分發揮其觀光休閑價值,合理利用森林自然景觀和林下經濟產品,開展以旅游觀光為主的森林經濟活動。這種林下經濟模式不僅促進了當地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使得企業從中獲得豐厚收益,游客們也在游憩中得到了身心上的放松。
林下畜牧經濟作為新型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對樹木、飼料及飼養牲畜進行綜合管理,達到獲益的目的。林下養殖的主要模式有林下養禽、林下養畜、林下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等模式。養殖牲畜形成的糞便變廢為寶,為林地提高了大量有機肥料,提高了林木的生長,是一直生態環保型產業模式。發展林下畜牧不需要復雜的技術,收益可觀,成為目前林下經濟重要的發展模式。
在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過程中,建設優良經濟種苗基地是十分關鍵的。不斷開展標準化種苗基地建設,進行科學有針對性的改造和管理。加強優良品種引進和繁育,不斷提高種苗的品質和質量。同時要加強對種苗生產經營和市場的監管,做到以市場為導向,根據供需關系合理經營管理。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條件差異明顯,因此林下經濟的生產經營必須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種植地區,才能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根據自然、氣候等環境條件,不斷開展林下經濟新品種的引種栽培、優質品種的繁育、標準化栽培和加工生產,全面推進林下經濟規模化、現代化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開發高附加值的林下經濟產品,形成種植、管理、加工、銷售一體化、規模化、現代化的林下經濟現代化發展模式。
目前,林下經濟發展尚缺乏可持續的合理規劃和科學的技術指導,林業生產工作仍然采用傳統落后的采集、出售形式,林下經濟發展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缺乏產品特色。同時只注重經濟效益,缺乏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對森林資源的掠奪式的開采,導致森林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森林資源急劇減少。此外,有些林下經濟產業處于探索期,需要在不斷實踐中找尋和完善,而且研究的層面相對片面,缺乏全面、系統的技術標準與規范指導。
基礎設施建設是林下經濟發展的必要保障,林下經濟要想實現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水利、電力、交通等各項配套設施不可或缺。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交通不便利、水電供給不足成為限制林下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林場地理位置不便使得發展林下經濟,物資運輸和基礎設備建設面臨重重困難。農戶對于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模式的認識不足,缺乏積極性,也嚴重阻礙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
由于林下經濟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和相關資金的支持,造成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受阻。同時在商品銷售方面,有些商品直接從農戶收購,不能準確了解市場需求和動態,導致林下種植的商品不能做到以市場為主導的精準化生產,從而使得林下經濟產業化發展后勁不足,未能實現規模化發展。
制定科學現代化的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方案和對策,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十分關鍵。加強對農戶經營管理的指導和監督,確保實現林下經濟帶動農民致富和林下經濟產業增收增產的發展目標。重點扶持一批有規模和實力的林下經濟龍頭企業,帶動林下經濟產業實現現代化發展。充分發揮種植養殖大戶和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建立示范基地,為林農選定適宜的林下經濟種植模式,確保林農增收,實現區域化的產業脫貧。
林下經濟產業對森林資源十分依賴,經營地基本都位于偏僻、交通閉塞的林區山區,基礎設施薄弱是限制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專項資金,用于道路交通、水電和通訊配套設施的建設,這不僅有利于當地的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對當地的教育、醫療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不斷改善林下經濟發展的配套基礎設施與環境,將會為當地林下經濟產業提供更加便捷的發展條件。
林下經濟產業要想取得長遠的發展,對林下經濟產業的科學管理和監督十分重要。因此,要不斷完善和健全林下經濟的管理機制。在禁摘期進行封山等措施,防止亂采亂摘行為的發生。嚴厲打擊私自采摘、搜獵等不法行為,促使林下經營工作有序開展。只有不斷加強林下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好領導責任制,才能實現林下經濟產業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由于基層技術人員、林場工作人員和林農的專業基礎知識及實踐操作經驗十分匱乏,定期對以上人員進行技術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在培訓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對于一些實際問題和關鍵技術的重點指導。采取現場教學方式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通過開展相應的技術培訓與科技示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工作水平和生產效率。
國家政策的支持與落實是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重要保障。同時,通過林業信息系統的監測和運行,實現科學化、現代化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為林下經濟的高效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我國林下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