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鵬
(北票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 北票 122100)
牛環形泰勒蟲病的病原為環形泰勒焦蟲,牛受到蜱叮咬后,環形泰勒焦蟲進入牛體內,經血液傳播,寄生于牛紅細胞中,迅速繁殖。牛環形泰勒蟲病多發于春秋兩季,染病率約45%,致死率為11%~41%。目前,牛環形泰勒蟲分布于我國北部13個省份。因而,必須重視牛環形泰勒蟲病的綜合防治,促進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環形泰勒蟲為我國泰勒蟲優勢蟲種,屬于宿主細胞轉化類型,寄生蟲數量增多宿主細胞而持續增殖,環形泰勒蟲、小泰勒蟲和萊氏泰勒蟲也被稱為惡性泰勒蟲。環形泰勒蟲寄生于牛紅細胞之內,蟲體較小,形態有梨籽形、十字形、桿形、卵圓形等,卵圓形與圓環形為常見形態,約占蟲體總數的75%,寄生于柯赫氏藍體。環形泰勒蟲寄生于蜱體內,蟲體隨蜱吸取牛的血液時進入體內,并寄生于淋巴結、脾臟、肝臟等網狀內細胞內持續裂體增殖。蟲體變成大裂殖體,隨蟲體發育成熟,變成大裂殖子后,侵入體內其他網狀內皮細胞之中,形成小裂殖體,隨蟲體不斷破裂后變成小裂殖子,侵入紅細胞后,發育成配子體。當蜱吸血時,配子體隨紅細胞進入牛的胃中,進而配子體演變成大小配子,兩者結合之后形成合子,逐步發育為動合子。當蜱完全蛻化后,動合子逐漸轉移至唾液腺,變成具備多核的孢子囊。蜱在獲取健康牛的血液時,多核孢子囊分裂為子孢子,大量子孢子侵入健康牛體內。牛環形泰勒蟲易感群體為奶牛、水牛、肉牛和黃牛。在環形泰勒蟲廣泛流行的區域,1~3歲的牛染病較多,當年新生的犢牛、4歲以上的牛均可發病。
該病的潛伏期約為15天,最長可達25天,在4~20天后大部分病牛便會發生死亡,病程持續時間約10天。染病初期病牛體表溫度顯著升高,可達40~42℃,多為稽留熱,少數為弛張熱或間歇熱。病牛體溫持續升高,精神不振,離群落后,不愿走動,多臥少立,時常咳嗽,流鼻涕,呼吸急促,脈搏加快,肺泡音粗礪。眼結膜充血,有大量漿液流出,出現貧血,四肢、胸前及腹下腫脹。染病中期,病牛精神萎靡嚴重,采食量明顯下降,嚴重病牛徹底廢絕,反芻減緩甚至停止,瘤胃僅蠕動1~2次/分鐘,耷耳垂頭,呈俯臥狀,頭常偏向腹側彎伏。尿液呈深黃色,尿量減少,糞便混有血液或黏液。當病牛體溫上升至40℃以上時,鼻鏡干燥。病情嚴重時,眼瞼下方有出血點,頸部波動明顯,心搏動沖擊感強烈,濁音區面積增大,肌肉顫抖,病牛走路搖擺。染病后期,癥狀急速惡化,病牛停止采食,反應比較遲鈍,臥地不起,且迅速死亡。部分妊娠母牛乳頭和乳房顯著縮小,造成產奶量降低、嚴重者停止泌乳。病牛心音異常響亮、亢強,在其腹壁便可聽到心音。瘤胃蠕動較緩慢,糞便為干燥圓盤狀。
通過解剖病死牛,在全身皮下、黏膜和肌間可見出血斑或出血點。病牛所有淋巴結腫脹,有大小不同的結節,呈深紅色或灰白色,切面多汁。胸腔內積聚大量紅色滲出液,心肌彌漫出血點,心房存在出血斑,心脂肪有出血斑或出血點,肺臟表現出水腫和氣腫,肺門淋巴結明顯腫脹。瓣胃變硬,無法剖開,皺胃黏膜明顯腫脹,并有深紅色或黃白色的結節,皺胃結節處上皮細胞壞死產生潰瘍病灶。脾臟明顯腫脹,被膜上有出血點,脾髓質的質地變軟,呈黑色糊狀。腎臟腫脹明顯,質地較軟,有深紅色的病灶,外膜易剝離。肝臟顯著腫大,呈暗紅色,質地變脆,被膜上有出血斑與出血點,肝門淋巴結明顯腫脹,膽囊顯著腫大,發生黃染。血液呈淺紅色,較稀薄,不易凝固。
類似處:為傳染性疾病,體表溫度可高達42℃,食欲減退、貧血,血紅蛋白尿檢查結果為陰性。不同處:牛環形泰勒蟲病由蜱傳染,牛伊氏錐蟲病由虻蠅傳染,毛稀少,皮膚發生龜裂、潰瘍;耳、尾部發生干枯、甚至脫落,可檢測出錐蟲,多為間歇熱。
類似處:均由蜱傳染,體表溫度為40~41℃,多為稽留熱,采食量減少,出現貧血、黃疸等情況,血稀,尿量減少,下痢或便秘。不同處:血紅蛋白尿檢查結果呈陽性,尿液顏色由淺紅、棕紅轉變至黑紅;淋巴結未出現腫脹的情況,肌肉震顫、溢血斑出現在尾根、眼瞼皮膚處。
類似處:為蜱傳染疾病,體溫為40~41℃,進食與反芻減弱,精神萎靡不振,結膜蒼白,存在貧血的情況;糞便干結,腹瀉。不同處:極速消瘦,黏膜和皮膚明顯蒼白,出現水腫的部位為咽喉、頸部和眼瞼,公牛不發情和妊娠母牛流產。
類似處:為傳染性疾病,體溫為40~41℃,黏膜黃疸。不同處:皮膚發生干裂、壞死或潰瘍;血紅蛋白尿檢查結果呈陽性,妊娠母牛多發流產,此病易感群體為各種家禽。
消滅環形泰勒蟲。采用貝尼爾注射劑,使用生理鹽水或注射用水混合制成濃度5%的藥液,劑量為3~5毫克/公斤,可在頸部或臀部分點深層肌注,每日1次,連用3~4日。注意事項為,此藥劑毒性大,安全范圍較小,病牛機體產生不良反應,若出現流涎、不安、呼吸急促、采食停止、肌肉震顫、排稀便等情況,應慎重用藥。妊娠母牛不建議采用此藥進行治療,可選擇黃色素,用量為4毫克/公斤,采用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后靜脈注射,每次注射間隔1日,連用3次。可采用中藥進行治療,選用山藥、熟地黃、大黃、白頭翁、金銀花、黃芪、蒼術、檳榔、生甘草、枳實、夏枯草、貫眾、茵陳和百部,加水煎煮,每日1劑,連用3~5日。
恢復體能。采用葡萄糖、葡萄糖氯化鈉、肌苷、ATP、維生素C混合液靜脈注射,每日一次。
救治危重病牛。當病牛出現呼吸困難、體溫下降、心跳加速、臥地不起等情況時,應采取輸氧、強心、升溫等處置方法,皮下注射樟腦磺酸鈉;靜脈注射葡萄糖和雙氧水混合藥液;貧血嚴重的病牛應進行輸血以有效救治。
嚴格引種。調運牛應選擇無蜱活動的時節,轉運前進行1次滅蜱處置,到場后隔離觀察飼養30~60天后,確定健康后,混合飼養。
及時除蟲。消滅稚蜱和幼蜱可降低此病的發病率,建議于每年5~6月進行滅蜱處理,向牛體表噴灑0.2%辛硫磷或2%敵百蟲溶液,每隔2~3周噴灑一次,連用2次。每年10~11月使用2%敵百蟲對圈舍墻壁、牛體和運動場所進行噴灑滅蜱,并清除雜草石塊,消滅越冬幼蜱。若在牛體上發現蜱,盡快清除并處死。
接種疫苗。每年春季為牛群接種牛環形泰勒蟲裂殖體膠凍細胞苗以防止該病的產生,體弱牛、妊娠母牛或發燒的牛不可使用該疫苗。
牛環形泰勒蟲病傳播速度快,要進行鑒別診斷,及時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采用全群預防措施,以控制該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