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向喜
(甘肅省武山縣水土保持站,甘肅 武山 741300)
徐黃溝小流域位于武山縣榆盤鎮,小流域總面積為1.87平方公里。地處寧南隴東丘陵溝壑蓄水保土區。地貌類型為丘陵溝壑地貌,地面坡度大,溝壑縱橫,具有典型的黃土高原梁峁溝壑類型區地貌特征。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少。植被類型主要為人工栽植的喬木林和高山草甸,零星分布于梁峁溝坡、溝道。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汛期(6~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根據武山縣氣象站2000~2020年實測資料,項目區多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小流域內有徐黃村1個行政村,總人口587人,人均收入3794元。
以小流域為單元,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為主要內容和重點。堅持坡面治理與溝道治理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通過對自然、經濟社會條件的綜合考慮及治理現狀的分析,結合當地鄉村振興發展產業調整交通路網結構的思路新修生產道路,在村莊周邊易滑坡地段布設護坡工程,配套排水渠和道路硬化工程。
針對小流域內地形地貌、自然氣候、土壤條件,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和水土流失特點,集中連片,因地制宜,以治理保護和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為基礎,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中心,將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機結合,進行綜合治理。
圍繞流域內群眾急、難、愁、盼需求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為切入點,結合群眾脫貧、產業發展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需要。做到統籌兼顧,科學布局,改善生態環境和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條件,激發廣大群眾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
在大于15°的坡耕地營造花椒經濟林,荒山荒坡栽植側柏;在侵蝕嚴重的溝道興建谷坊防止溝底下切;在硬化的村村通道路路邊布設排水渠溢流面、消力池和跌水,相互結合,防止路面被水沖毀;在村莊易毀路邊修筑護坡,保障村民的生產生活安全。通過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相結合,有效治理小流域內水土流失,促進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帶動區域內產業發展。
在大于15°的坡耕地營造花椒經濟林,面積為25.20公頃;在村莊附近的荒山荒坡上栽植側柏水保林,栽植面積為11.21公頃;在徐黃村曲灣組易毀的路邊修筑長38米護坡;在徐黃村新莊組拓寬田間道路3.73公里,新修生產道路580米,布設排水渠84米,同時配套跌水一個,消力池2個,溢流面21平方米;在徐黃村新莊組鄰近的溝道布設2座漿砌石谷坊,谷坊總長28米。
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土地利用率提高,種植結構得到改善;二是土地畝均產值增加,農民人均收入增加;三是林草覆蓋率增加,生態環境改善;四是水土流失得到治理,減少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增加。下面從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3個方面加以論述。
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生態效益主要表現在蓄水保土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
通過綜合治理,將使流域內地表徑流大部分就地攔蓄入滲,改善地表徑流狀況,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溝道洪水含沙量,可有效地減少進入下游河道的泥沙特別是粗顆粒泥沙,延緩下游河道淤積,從而減輕下游河道的防洪壓力。同時,涵養水源,提高了地表徑流利用率,改善了水環境。
3.1.1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效益分析 小流域內布設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有,護坡、谷坊、排水渠。作為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對改善流域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主要調節地表徑流,防止洪水沖毀其他水土保持措施,減少泥沙下山。起保土保水作用,其效益難以量化計算,只定性說明。
3.1.2 水保林保土蓄水效益計算 依據“丘3區水土保持措施減水減沙效益”,只計算項目實施后造林措施保土蓄水效益,不計算改善生態環境后生產的間接效益。實施區侵蝕模數為4500噸/平方公里/年,徑流模數為4.3×104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參考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基金第四攻關課題《渭河流域水利水保措施減水減沙效益分析研究和預測報告》附件二所確定的渭河流域平水年單項措施減水、減沙指標。即確定水保林措施單位面積保土率分別為64%,蓄水率為51%。具體計算如下:
a.保土效益:水保林、經濟林保土量:36.41×4500×64%÷100=1048噸;b.蓄水效益:水保林、經濟林蓄水量,36.41×4.3×104×51%÷100=7985立方米;總計:7985方立米。隨著各項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小流域的治理效果也日漸顯現,水資源得到了保護,土地資源也得到了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植被覆蓋率明顯提高,土壤結構得到改善,從而增加了土壤的滲透力,提高了土壤肥力。對坡面栽植水保林美化了鄉村環境,攔蓄坡面徑流,涵養水源。在小流域內的中上游新建的谷坊,對水土資源攔擋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小流域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6.41公頃,水土流失累計治理度達到88.63%。減少土壤流失量1048噸。林草覆蓋率由3.21%提高到22.67%,有利于形成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并和諧相處的美好環境。
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小流域內將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治體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也為當地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一是提升群眾對水土保持的認識。使群眾認識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水土保持的好處。提升人們對環境保護方面的認識,控制亂砍濫伐現象,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減輕了下游的泥沙及洪澇災害。二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新修及拓寬生產道路,為群眾發展產業創造了條件。在易滑坡地段修筑的護坡工程,防止坡面下滑損壞道路,有效遏制流域內水土流失,同時還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通過栽植水保林和經濟果林,土地資源方面的優勢逐漸轉化為經濟優勢,土地利用趨向合理,并且提升了環境的整體容量,進而為創建當地產業發展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推動了當地社會的進步。經濟林產生效益后,人均產值增加2572元,人均收入達到6366元。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奠定了物質基礎。
栽植的花椒經濟林,按第四年產生效益計算。經調查武山縣同等坡耕地經濟林(花椒)產量為40公斤/畝,2018年花椒收購價格為100~120元/公斤,按照100元/公斤計算。小流域內共規劃花椒經濟林25.2公頃,每年花椒的生產能力為1.51萬公斤,增產效益為151萬元,農民人均增收257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