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樹潔
近年來,重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僅為高端人才創造了眾多就業崗位,吸引本地人才回流創業就業,還為本地企業和科研機構夯實了引育各類人才的基礎。據統計,2020 年以來,重慶每年引進的博士后人才已經突破1000 人大關,本地高校院所博士后出站留在本地工作的比例達到90%,在全國名列前茅。
不過,與先進城市相比,重慶人才引育和科技發展還存在短板和提升空間。例如,在制造業方面,存在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的現象;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與北上廣深等地的差距較為明顯,除了重慶大學和西南大學的規模及實力比較強大以外,其他大學的發展明顯受制于辦學經費不足等問題,很難吸引國內外一流人才,本地生源比重偏高。另外,重慶的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偏弱,對“高精尖缺”人才的吸引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因此,要把重慶打造成長江上游最具吸引力的經濟增長中心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重慶需要從補齊人才引育的短板入手,充分發揮本地人文社會環境優勢,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高地。重慶市委、市政府強調,要在超常規引育人才方面下足功夫,目的就在于此。具體的戰略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明確區域經濟空間布局和人才需求方向。要構建可以支撐本地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強化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引育人才能力,促進資金、資源集聚,服務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
構建高效能、高效率、高質量的科技創業就業園區。要吸引國內外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大型科技公司、金融企業“落戶”重慶,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及產業園區,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人才集聚中心。
把握“政策導向”和“問題導向”兩個維度。構建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服務人才的系統工程。從政府層面,要把人才成長、工作、生活的社會負擔降到最低,把人才的相關政策落實到位;深入了解科技人員日常面對的困難,制定靈活的服務政策;構建“一卡通”“一站辦”的特殊社會服務體系等。
建立完整的人才動態信息庫。強化數字賦能,實時掌握科技人才的發展動向,及時反映人才及其家庭所面對的各種新情況、新困難,及時調整政策,優化服務意識和服務體系,做到無遺漏地服務科技人才的各種需要。
創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在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一流的平臺和服務的同時,要聚焦工資、獎勵、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方面,努力縮小與其他城市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關鍵領域實現超越,創造重慶人才引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