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英
(甘肅省武山縣水務局城鄉供水服務中心,甘肅 武山 741300)
近年來,武山縣實現了全縣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全縣自2004年以來修建了55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其中,有千噸萬人工程(水廠)有10處、千人工程有35處、千人以下工程有9處、城區供水工程有1處。累計投入資金3.64億元,鋪設供水管線2.86萬公里,有效解決了武山縣15個鄉鎮344個行政村1053個自然村9萬戶40萬人的飲水問題,其中,自來水入戶83228戶,入戶率為91.26%,使用集中供水點3935戶、小電井4037戶,自來水+水窖23950戶,供水覆蓋率和保證率分別達到了100%和95%以上。
全縣17個基層供水站僅西南部、灘歌、龍臺、四門、南部、溫泉、鴛鴦7個供水站建有抗旱水源或備用水源工程,抵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弱,遇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供水保障風險較大。
最早實施的農村飲水工程,大多數工程在山區,當時對山區農村飲水建設方面標準低,因此管材我們統一使用的是PVC管。經過這些年運行,PVC管易老化特點致使水毀事件時有發生,這對群眾財產造成一定威脅,而且隨著社會發展,群眾需求慢慢變高,一定程度加大了解決難度。只能靠大量頻繁的維修保障供水,僅2021年農村供水維修資金510萬元,平均每年維修資金400多萬元。
武山縣農村供水工程管網覆蓋面廣、區域大,山區供水人口多,輸水管道埋于山溝陡峭之處,很容易出現供水不穩定的問題,全縣有將近100處泵站,山區供水工程揚程較大,致使離心泵耗能率高,造成逐年電費增加,僅電費每年高達320多萬元。
全縣有管理人員78人員,95%以上為自收自支人員,年齡偏大,平均年齡48.5歲,50歲以上的35人。城鄉供水服務中心9人,水質監測中心3人,17個基層供水站共66人,平均每個供水站不到4人,管理62個自然村,且山區2人供水站居多。村級水管員250人,報酬低,每月只有500元,全年工資180多萬元。村級水管員未納入到縣級公益性崗位,且報酬低。少數村級水管員思想意識還停留在十多年前,處理糾紛時方法簡單粗暴,喜歡命令式強迫群眾服從。
水費收繳雖然從2015年的124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661萬元,仍然沒有做到全覆蓋和應收盡收,收費制度不完善,征收難度較大,智能水表覆蓋率僅為44.5%。
一是實施穩定水源工程建設,按照“十四五”農村飲水安全規劃,積極多渠道爭取項目資金,分批次實施農村供水鞏固提升項目,逐年改造更換老舊供水管網,加大蓄水池容量,增加調蓄池數量。二是對現有水源保護,優先利用大中型水庫和引調水工程,修建水庫作為備用水源。盡快完善當年在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增加調蓄能力和供水量,繼續完善中央第一批、第二批銜接資金項目和債券資金項目,針對當前旱情暴露出的農村供水設施不足,盡快謀劃一批備用水源、調蓄池、備用泵機、管線提升改造等工程,提前做好2023年項目謀劃。三是加強水源水質檢測,嚴格按我國制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中的有關規定執行。根據國家部門制定的《飲料水源保護區環境污染防治管理規范》《飲料水源保護區劃定技術標準》《甘肅地區省水利界定技術標準》等有關法規的需要,確定工程建設供水水源自然保護區覆蓋范圍和供水工程監管區域,采取相應的監督管理措施,同時不得在工程建設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開展與供水設施監管和水源地環境保護無關的開發建設等活動,并限制任何環境污染活動。
一是以“十四五”農村供水保障規劃為把手,實施農村供水工程,武山縣“十四五”農村供水保障規劃已完成編制,重點解決全縣出現問題村莊村級供水管網老化問題。完善供水設施,通過改造、新建、聯網、并網等辦法,鞏固當前工程質量。二是加大農村供水保障資金投入。全縣農村供水運行成本每年在900多萬元,通過資金和人力保障,進一步夯實運行管理。縣發改局、財政局、鄉村振興局、水務局等政府部門要積極爭取鎮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供水配套建設項目資金,通過吸引社會投資等來共同參與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有效拓寬水利建設投融資渠道。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對標準化示范村部分村級管網進行提升改造,重點對2005年以前人飲解困項目進行改造,推進優質水源置換、配套水廠建設和供水管網延伸覆蓋。
一是加強制度建設,進一步靠實“三個責任”,建立健全“三項制度”。要對“三個責任”“三項制度”及供水服務電話等在官方渠道進行公示,保證暢通群眾監督渠道。運用各方面力量落實村級管護責任和管理人員,明確縣鄉村戶四級管護責任,爭取對村級水管員落實公益性崗位,適當提高報酬待遇,調動工作積極性。要以加快水利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四抓一打通”為導向,全面推進水利補短板、強監管和改革創新,著力完善農村供水網絡體系。另外針對武山縣296個單村工程,我們要因地制宜,將單村分散工程由鄉鎮或村委會負責運行管理,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穩定運行。二是完善管理體制,要充分建立由縣、鄉、村聯動的供水、管水、用水保障機制。縣級層面,水務局要加強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后續監管,特別是針對管道老化、水毀工程等方面要及時維修,實施穩定的水源工程建設,及時更新農村供水規模化建設。統籌考慮制約農村供水的各種要素,通過實施提升改造項目系統治理;鄉鎮級層面,要結合河湖長制的指引,強化管水監管職責,有效推動鄉村治理,把供水監管納入鄉村治理的一部分;村級層面,要落實村級公共設施共享監管責任,創新管理機制,制定村規民約,教育引導群眾用水必須管水,形成供水、管水、用水的良好保障服務機制。三是加強隊伍建設,根據工作需要,通過人才引進或者單位調入的辦法,為武山農村供水注入新鮮的“血液”,優化村級水管員年齡,提高村級水管員工資。將山區和川區村莊進行搭配分別承包給水管員,對每年任務完成較好的村級水管員進行獎勵制度,對完成任務差的水管員進行更換。
設立緊急搶修、應急供水、水質檢測、后勤保障等應急隊伍,確保能迅速有效處置各類供水突發事件。同時要對影響農戶安全飲水的各種問題進行自查,全面進行由源頭到龍頭的排摸工作,對基層供水站點水源狀況、凈化消毒設施運轉狀況、水質監測情況與水質合格狀況、輸配管線基礎建設、村級管線與附屬設備、管護長效機制、緊急響應狀況等進行以“過篩子”的方式,認真進行排查整頓,對出現的問題立行立改,分類研究原因,建立問題工作臺賬,確定整治責任,限時完成整治,確保全縣農村供水安全穩定。要隨時隨地密切關注農村五保戶、低保戶、殘疾家庭戶、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家庭,確保農村特殊家庭戶內生活用水正常。對基層供水站職工及村級水管員每年進行培訓,保證手機24小時暢通,努力提升“最后一公里”服務水平。
加快智能水表更換步伐,嚴格執行縣發改局對全縣水價批復,全面實行計量收費,山區同價。利用微信公眾號、代收點、智能水表等方式,推行便捷方式收費。水費要監督單位合理規范使用,隨時管網公開公示水費收支情況,接受群眾和各級部門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