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實踐概念中“應當”與“是”涵義探考
——基于實踐概念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內涵轉向

2024-01-08 18:00:59叔貴峰劉思涵
求是學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馬克思內涵概念

叔貴峰,劉思涵

在當代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學者們對馬克思哲學中一些核心概念和重要學說一直存在著“是”與“應當”兩種不同的理解范式。如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中有關道德絕對主義與道德相對主義的內部爭論。道德絕對主義者認為馬克思是將道德作為永恒正義的原則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社會“不應當”的批判,道德相對主義者則主張道德不過是一種具有相對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并非是一條絕對不變的道德原則。正如凱·尼爾森所指出的:“如果道德是意識形態的,那么,它就幾乎不可能是客觀的或負載真理的。”①凱·尼爾森:《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觀念——道德、意識形態與歷史唯物主義》,李義天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8頁。同樣,當前國內馬克思主義學界中也存在著關于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理論性質的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理論分歧,分歧的焦點是共產主義聯合體究竟是馬克思提供給人類未來文明形態“應當如此”的社會倫理懸設,還是馬克思依據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作出的“必然如此”的客觀陳述。顯然,這些“學理紛爭”若長期存在,那么在理論研究上就會不可避免地導致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內在分裂或矛盾,在價值觀上也會動搖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信念。其實,要澄清表現在道德概念和共產主義理論的這些爭論,應該回到馬克思哲學中最為基礎的實踐概念,并且只有事先討論和闡明馬克思實踐概念中所蘊含的確切涵義究竟指向的是“應當”還是“是”,附著在其上的其他概念和理論的核心要義方可澄明和顯現。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更是我們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實踐概念內涵的必經之路。

一、德國古典哲學中實踐概念由“應當”向“是”的內涵轉換

在德國古典哲學的整體語境中,哲學家們往往將關于自然的知識稱為理論知識,而把關于道德和倫理的知識則稱為實踐知識。康德稱人類理性能力在道德領域中的運用為“實踐理性”,費希特把研究人的客觀行為如何符合于主觀概念的知識稱為實踐哲學或倫理學。謝林在《先驗唯心論體系》中將理智自我決定行動的道德律演繹稱之為實踐哲學體系。黑格爾同樣如此,他在早期耶拿體系時就將主體性形而上學中道德和倫理部分命名為“實踐的自我”②黑格爾:《耶拿體系1804—1805:邏輯學和形而上學》,楊祖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5—278頁。,在其成熟時期的《小邏輯》中更是把人類意志實現理念的“善的沖力”稱之為“實踐活動”③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411頁。。總的看來,實踐作為人類的理性活動,其內涵往往指向了人類的道德和倫理活動。由于德國古典哲學自身發展進程中經歷了由先驗觀念論向絕對觀念論的形而上學轉向,隨之,實踐概念也相應地發生了由“應當”向“是”的內涵范式轉換。

康德率先在人類的道德之域確立并賦予了實踐以“應當”的內涵規定,他分別審查了人類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先驗能力,并相應嚴格劃分了現象界與本體界之間的界限。其中,現象界因受到人類先驗認識形式(感性時空與知性范疇)的構成性規定,決定了它必然呈現為由各種知性法則統攝著的“是”的世界,即人類知性為自然立法。“康德的相關證明就是關于知性范疇的先驗演繹,‘知性為自然立法’便是先驗演繹的結論。”④張志偉:《究竟是“人為自然立法” 還是“知性為自然立法”?》,《天津社會科學》2022年第6期,第24頁。人類理性運用的對象不是有限的現象世界,而是無限和絕對的本體界。進一步區分之,當理性(理論理性)運用于認知本體時,其功能是消極的,結果只會產生貌似絕對知識的“幻像邏輯”。而理性(實踐理性)在運用于道德領域卻是積極的,人類不僅可以憑借實踐理性自主地為人類道德“立法”,而且還可以通過實踐理性的自律能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按照道德法則去行動的道德存在者。如此,知性為人類所立的是一個“必然如此”的認知世界,該世界中充滿著“是”的必然規定性;而實踐理性為人類所立的卻是一個“應當如此”的道德世界,這個世界則彰顯著“應當”朝向道德本身而行動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所以說,實踐概念在康德哲學中獲得了“應該”“自由”“無限”以及“自主選擇”等應當性的內涵規定。我們大體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把握這種“應當”性內涵規定。一是在人類主體意志的本體之域,“應當”指的是人作為理性存在者本該有能力成為一個純粹的道德主體。人類作為自然界中唯一擁有理性稟賦的存在者,他完全可以憑借自身的理性能力去克服任何特殊主觀偏好和功利得失,讓自己無條件地按照道德法則行動,即“做道德的人”是人類基于實踐理性能力的原始道德義務。“因為義務是一種就自身而言即善的、其價值超乎一切東西的意志的條件。”①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0頁。相反,人們若出于個人偏好和功利計算等而從惡或偽善,則他的行為屬于應當履行道德義務而未履行的“不應該”。二是從現實個體行為來看,實踐概念內涵中的“應當”指的是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之間并不存在著必然一致的因果關系,康德稱其為自由因果性(以區分自然法則的自然因果性)。由于本體界與現象界之間是相互割裂的,人類主觀道德意志無法導致現實中道德行動的必然發生。反之,人們現實中即使做出了看似合乎道德的行為,但也無法證明其主觀意志就是善的。這樣,主觀意志和客觀行為之間就不構成必然性的因果性關系。“我們不可能指望在那些通過經驗現實地給予出來的、作為感官世界事件的行動中找到這種聯結,因為出于自由的原因性總是必須在感官世界之外到理知的東西中去尋求。”②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3頁。因此,在康德看來,主體意志中道德法則對于現實道德實踐的作用只是范導性的,即引導和規范人們“應當去道德”,而非強迫人們“必然去道德”。

康德將實踐概念內涵歸結為道德上的“應當”,源自于其“二元世界”的劃分,是現象世界的“必然”與道德世界的“應當”相分離而導致的理論必然。范導性的“應當”內涵實質上是弱化了道德意志和道德法則轉化為道德行動的現實功能。因此,只有打破康德“二元世界”的壁壘,主體的善良意志才會轉化成為現實中人類的道德行動,這便為實踐概念內涵由“應當”向“是”轉向提供了潛在的理論前提。盡管費希特企圖用絕對自我彌合康德的“二元世界”,但他還是將理論自我和實踐自我、理論的必然世界和道德的應當世界區別開來,實踐的道德目的就是要通過個人的努力,將無限的善在有限的自我中啟示出來。因此,費希特依舊在“應當”的內涵上延續著康德實踐概念的理解范式。正如黑格爾所評價的:“理智的工作僅在于認識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這世界成為應如此。……這個觀點就其實際聯系說來,就是康德的哲學甚至還是費希特的哲學所采取的觀點。”③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第420頁。

真正突破先驗觀念論的是謝林早期哲學。他建立的同一哲學體系也意味著德國古典哲學完成了由先驗唯心主義向絕對唯心主義的觀念論轉向。在這個“轉向”中,實踐概念也完成了由“應當”向“是”的內涵蛻變。在謝林同一哲學體系中,“絕對”就是指主客觀無差別的“原初同一”。所謂“絕對”,既不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同時,它又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它是主客觀的“原初同一”本身。也就是說,世間萬物都是同時聚合了最高絕對與最低物質的“雙重本原”的統一體,都是以自身的不同樣態呈現了“絕對”本身。自然不是單純客觀性的物質,它包含著主觀性的精神,同樣,觀念也并不是單純主觀性的意識,它也包含著客觀性的理念。“大自然應當是可見的精神,精神應當是不可見的大自然。”④謝林:《一種自然哲學的理念》,莊振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63頁。人也是同時包含“雙重本原”的理性存在者,是一個兼容上帝神性和肉體欲望的統一體。每個個體既在神性善的可能性之內,也在欲望惡的可能性之中,人類理智使命就是能動地將“原初同一”的自我不斷地向善的實存者提升。這樣,人的道德實踐便不再是主觀意志“應當”引導客觀行動的偶然發生,而是人類無論在主體意志中還是在現實行動中,都將人類的道德實踐呈現為自主走向善性精神生命的歷史必然。“這種必然性和偶然性事件無關,同樣也和強制或外在的被規定無關,毋寧說它是一種內在的、從行為者的本質自身流淌出來的必然性。”⑤謝林:《論人類自由的本質及相關對象》,先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64頁。當然,謝林在這里所說的“行動”并不是個人的道德實踐行動,而是具有道德性的人類或族類的歷史行動,這種人類歷史行動“從主觀方面看,我們是為表現內心而行動的;從客觀方面看,則決不是我們在行動,而是另一種東西仿佛通過我們而行動著”⑥謝林:《先驗唯心論體系》,梁志學、石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254頁。。黑格爾的思辨哲學雖然與謝林的同一哲學有所不同,但“絕對理念”通過外化自然界、再從人類精神中返回自身的思辨運動過程,仍然貫穿著絕對觀念論的形而上學建構模式。黑格爾雖然沒有用實踐概念指稱其全部的道德和倫理哲學,但“是”的內涵范式規定并未因此發生改變。黑格爾在《精神哲學》中明確指出,道德和倫理是“絕對理念”發展到客觀精神階段的兩個依次過渡的必然環節,二者是同一絕對理念“內容”的不同形式呈現。道德是理念內化在人類主觀意志中的善,倫理則是理念向人類社會外化并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的社會風尚。這樣,人類意志的“主觀善”必然要轉化人類倫理實踐的“客觀善”,這不是主觀的和偶然的歷史行動,而是絕對理念通過人類精神并顯現為人類歷史行動的必然性所決定的。“同時作為風尚的直接而普遍的現實,這就是自我意志的自由成為了自然。”①黑格爾:《精神哲學》,楊祖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9頁。

德國古典哲學發展中存在著觀念論由先驗唯心主義向絕對唯心主義的轉向,使得實踐概念內涵發生了“應當”向“是”的轉向。先驗觀念論中主客體之間是相互分離和對立的,這也使它無法達成主觀道德意志與客觀倫理活動的內在統一,因此,先驗觀念論只能將人類的道德實踐理解為理性規范主體意志的主觀自律活動,而道德意志轉化為道德行動只能歸結為非必然性的“應當如此”;絕對觀念論是以理念實現自我的思辨運動而展開的“大全一體”哲學體系,讓理念的“內容”融貫于主客體的“形式”之中,這使主觀道德意志和客觀倫理行動構成了理念現實化過程中的“一體兩面”,意志導致行動“必然如此”發生的通道就此打開。對此,或許盧格的解讀更為精確:“一切理論本身就是實踐(Praxis),理論和實踐的區別僅僅在于精神是向內轉還是向外轉。”②盧格:《黑格爾法哲學與我們時代的政治》,姚遠譯,《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18年第1期,第88頁。其實,絕對觀念論實現主客統一的“法寶”是無限者或絕對理念的思辨運動。所謂“思辨運動”,就是潛在的理念在自然和精神中實現自身的過程。于是,自然與精神、物質與觀念、意志與行為就是同一理念實存化自身的兩種樣態。理念是實存樣態中的“一”,兩種實存樣態則是包含理念“一”中的“二”。因此,絕對觀念論的“思辨理論”中便蘊含著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對象化活動以及矛盾運動等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不難看出,馬克思繼承的是絕對觀念論中的辯證法“合理內核”,并將它運用于對實踐概念內涵的全新闡釋之中。

二、馬克思對德國古典哲學實踐概念“是”內涵的批判與繼承

誠然,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內涵與德國古典哲學有著根本性的區別。首先,德國古典哲學中“實踐”是指人類基于理性的道德倫理活動,其內涵指向的是人與人、人與自身之間的道德關系。而馬克思的“實踐”則是指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生產活動,其內涵是指人與自然之間的改造與被改造關系。雖然二者都是人類所特有一種現實活動,但前者實踐活動的對象是人及其自身,而后者實踐活動的對象是自然。事實上,馬克思是變革了實踐概念運用的領域,并賦予了實踐概念以新的內涵規定:“馬克思揚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實踐’理解,賦予實踐概念以活動和創造的內涵”③李昕桐:《馬克思實踐概念的經驗完整性意蘊》,《哲學研究》2021年第5期,第56頁。。其次,實踐概念在德國古典哲學中是依附于人類的主體理性或絕對的理念,無論是主觀的道德法則,還是客觀的倫理實踐都是基于理性和理念的主體行動,因此,實踐概念在絕對觀念論的哲學體系中并不具有第一性的本原地位。相反,馬克思哲學中“實踐”是根基性的,它是能動地生產一切社會表象和社會關系的人類歷史活動,也是馬克思哲學說明和闡釋一切社會存在的“活的靈魂”。“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頁。最后,絕對觀念論是借助主客體之上的絕對者或理念實現了主客體的統一,但馬克思認為這些精神實體只不過是哲學家們主觀抽象出來的“臆想之物”,更反對將這些精神實體外化、在自然和精神中實現和返回自身等思辨唯心式的論斷。“黑格爾將這一過程置于精神與我們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中,因為精神已經先驗地對自然世界發生作用。相比之下,馬克思則將這一過程置于人類理性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中,因為他無法接受一種未經社會實踐中介的自然的先驗的精神化。”①阿克塞爾·霍耐特:《黑格爾與馬克思——百年回眸》,孫海洋譯,《現代哲學》2022年第6期,第52頁。這樣,馬克思在批判絕對觀念論的同時,對實踐概念的理解同樣達到了辯證思維理論高度,也就是說,在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內在于人的本質和外在于人的生產產品之間同樣構成了內在與外在、潛在與實現、本質與對象化的辯證同一性。正是這種辯證統一的“同一性”,使 “是”的內涵規定也同樣被保留在馬克思的實踐概念之中。

馬克思在不同文本中對實踐概念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類活動、對象化活動、有意識活動、勞動、生產、感性活動、生產力等。馬克思最為集中表達實踐概念的文本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而在其他文本中最常用的實踐概念是“勞動”。盡管馬克思在不同的語境中對實踐概念有多元化的表達方式,但其內涵規定卻是一致明確的,即實踐是指人類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的物質生產活動。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作為生產的實踐表述為“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56—157頁。。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將作為勞動的實踐定義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07—208頁。。簡言之,實踐就是主觀(本質)見之于客觀(產品)的生產活動。分析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其內涵具體呈現為開端、過程和結果等三個依次展開的有機環節:(1)實踐的開端是內在于主體的類本質;(2)實踐過程是本質對象化的生產活動;(3)實踐的結果是包含了人的本質的產品。其中,類本質是潛在于主體之中的,它是“人之為人”的精神類性,④馬克思也稱之為“類意識”“精神本質”“精神的類能力”“有生命的類”等等,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第161—163頁。并決定了人的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自由自主的生產活動。本質對象化是生產中讓潛在于主體的類本質得以現實化的呈現過程。產品則是類本質的凝結和物化,也是人已然具有了類本質的經驗確證和證明。“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3頁。我們之所以要特別強調馬克思實踐概念中“是”的內涵范式,是因為上述三個環節中都蘊含著“是”的必然性規定。具體來說,馬克思認為只要是符合人性的人類生產,則人性本質必然要外化到生產對象中;只要符合人性的人類生產過程一經展開,人性本質就必然與產品之間建構起潛在與現實的辯證統一關系;只要人性生產結束,其產品就必然凝結著人性本質于其中。所以說,實踐就是將具有主觀性的人性本質現實化為客觀性產品的“必然如此”的過程,人性本質在這個“必然如此”的過程中得以彰顯和確證。因此,“必然如此”的“是”的規定性構成了馬克思實踐概念的底層內涵邏輯。

與對象化生產直接相關的是異化生產或異化勞動。“異化”與對象化在黑格爾哲學中的內涵大體相同,都是指稱絕對者由潛在到現實的思辨運動過程。但馬克思卻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嚴格地區分了對象化與異化。在馬克思看來,人是由類本質(人性)和肉體生命(動物性)雙重本性構成,“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說,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11頁。。對象化生產是基于人性本質的生產方式,而異化生產或異化勞動則是處于私有制生產關系中的非人性生產方式。前者是人性本質對象化,后者是動物機能的對象化。異化勞動不是人性本質自由外投的創造過程,而是人為了肉體生存需要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異化勞動也不是生產凝結著人性本質的產品,而是生產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這樣,異化勞動便將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由人性生產邏輯降低或倒退為動物性生產邏輯,人被迫用動物性謀生手段取代和遮蔽了人性自由的全部生命目的,這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原罪”和“根本惡”,正如馬克思所言:“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0頁。因此,馬克思劃清了對象化生產與異化生產之間的界限,以非人性的異化勞動作為出發點,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而深刻的哲學批判。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社會視為私有制生產關系發展的最高歷史形態,是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社會制度主導了異化生產的必然發生。這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就不可避免地按照資本邏輯運行,從而與人性解放的歷史邏輯相悖。所以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哲學批判根本不是“它應當如此”的道德批判,更不是出于馬克思本人主觀好惡的價值判斷,而是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事實本身的客觀陳述。

返回到德國古典哲學向馬克思哲學發展的“時空”中,我們可以發現實踐概念內涵中的“應當”與“是”并不是平行并列的,二者也不可以相互替代。“應當”是先驗觀念論基于主客二分的思維產物,“是”則是絕對觀念論堅持主客統一的理論成果。如果說絕對觀念論之所以秉持“是”的內涵規定,是因為它要表達的是讓人類主觀道德意志對象化為人類倫理的歷史行動成為了可能,那么,馬克思實踐概念中“是”的內涵規定則要表達的是讓人類主體中人性本質對象化為人類改造世界的歷史行動同樣成為了可能。“我們認為哲學層面上的實踐概念,首先就是人和世界的否定性統一關系,這是實踐概念最基本的內涵。”②孫利天:《哲學理論如何落到實處》,《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5期,第15頁。同時,實踐概念“是”是對“應當”的內涵超越中蘊含著辯證思維對知性思維、辯證法對形而上學等一系列的哲學變革,“是”表達的是馬克思哲學中用實踐辯證地主客統一的新的世界觀,也是人性本質在生產實踐中自我實現的歷史觀,更是揭示人類歷史“內涵邏輯”的方法論。它集中地體現著馬克思哲學的真理屬性,也構成了我們如此強調和澄清馬克思實踐概念內涵的理論初衷。

三、澄清和明確馬克思實踐概念“是”內涵的時代理論價值

實踐概念在馬克思哲學中具有基石性的地位,澄清和明確其“是”的內涵規定,意在凸顯馬克思哲學理論本身所具有的客觀性、規律性和真理性。若將其混同于“應當”,則會將馬克思哲學倒退到先驗觀念論“主客二分”的哲學立場上,從而導致對馬克思哲學真理屬性的偏離。同時,只有劃清了馬克思實踐概念中“是”與“應當”之間的內涵界限,才可有效化解馬克思哲學其他相關理論中存在的“是”與“應當”的理論分歧。

當代西方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中一直存在著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絕對主義之爭,正如李義天教授指出那樣:“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一方面對道德現象、道德概念和道德術語進行批評諷刺,另一方面又表現出針對資本主義的強烈的道德義憤以及對于共產主義的熱切的道德期許,構成了后世研究者各執一詞、彼此爭論的思想史背景,逐漸演化成為相互對立的起點。”③李義天:《道德之爭與語境主義——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初始問題與凱·尼爾森的回答》,《馬克思與現實》2014年第2期,第88頁。總的看來,他們爭論的焦點雖然是圍繞馬克思的道德概念展開的,其深層次的分歧卻直接觸及到了道德概念內涵中“應當”與“是”的問題。道德絕對主義者認為,馬克思將符合人性的生產作為一條永恒正義的道德原則,并以此為尺度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顯然,道德絕對主義者在此給出了與康德道德哲學如出一轍的論證方式。康德是用道德法則作為普遍的自律標準,來規范現實中人們行動的應當性,而道德絕對主義者同樣是用普遍的生產正義原則來規范一切社會生產的應當性。因此,道德絕對主義者采用了“應當”來理解馬克思道德概念的內涵。與道德絕對主義者不同,道德相對主義者則認為馬克思的道德概念不具有道德絕對主義所說的那種絕對性和永恒性,而是相對的和第二性的。他們認為,馬克思的道德概念就是指存在于人類主觀中的道德觀念,是其所處的那個特定時代社會生產方式的產物。不難發現,道德相對主義的理解更符合馬克思本人的哲學闡釋。從學理上說,他們認可馬克思道德概念中“是”的內涵,即堅持唯物史觀中所指出的“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必然會有什么樣的道德意識形態”。當然,要真正解決道德絕對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的上述理論分歧,還需回到馬克思實踐內涵中蘊含的“是”立場之上。正如我們所分析的那樣,馬克思明確指出,在人性本質對象化的人類生產實踐中,一個社會的現實生產方式就必然會呈現為滿足豐富人性需要的自由生產,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異化生產也必然成為反人性的剩余價值生產。在此,無論是對象化的人性生產,還是資本主義的異化生產,其實都絕對不是“應當”層面上的價值判斷,而是對以生產力為實踐基礎的兩種人類生產方式的客觀陳述。如此看來,道德絕對主義的錯誤就是用道德概念內涵的“應當”非法地取代了“是”,結果將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事實批判倒退到康德先驗哲學的道德批判。另外,道德絕對主義與道德相對主義之間理論分爭還引發了另一個錯誤傾向,即馬克思哲學中道德概念既然同時存在著“應當”與“是”的不同理解,那么,馬克思對道德概念的運用前后不一或自相矛盾的,這便引發了如尼爾森、柯亨以及威廉·肖等人竭力地為馬克思道德觀進行辯護。其實,如果我們回到馬克思實踐概念“是”的內涵立場上,對象化生產和異化生產都是馬克思對客觀事實的客觀陳述,那么,也就不存在著什么“絕對道德正義”和“相對道德觀念”之間的不一致或自相矛盾了。尼爾森等人做的所謂辯護,也自然成了無意義的徒勞之舉。“尼爾森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辯護主要是圍繞‘馬克思主義非道德論 ’的觀點進行的,他并沒有在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具體內容上作更多的探討;而缺少了這一關鍵內容,使得他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辯護具有空泛之嫌。”①呂梁山:《對尼爾森的馬克思主義非道德論的反思》,《哲學動態》2016年第4期,第41頁。

如果說,馬克思實踐概念“是”和“應當”的內涵分歧于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中表現為道德絕對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之爭,那么,它在國內學界則集中反映在關于馬克思共產主義聯合體的理論性質的“應然”與“必然”之爭。其中,有些學者認為共產主義聯合體是馬克思提供給人類的理想化社會形態的倫理實體懸設,其理論性質是社會“應當如此”存在的審美政治模板,共產主義理論對于我們來說,不一定要實現它,而是人類最完善文明形態的范導;當然更多的學者并不認可這種說法,他們還是堅守共產主義理論中蘊含的必然性,認為共產主義聯合體是人類社會歷史形態的最后環節,它雖然在人類既有的歷史中未曾實現過,但不等于它在未來不能實現,是人類歷史的客觀規律決定了共產主義必然會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最高階段實現。其實這種爭論的實質依然是“應當”與“是”之爭,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究竟是“應當”意義上的理論預設,還是“是”意義上的客觀真理。如果我們正確地把握了馬克思實踐概念中“是”的內涵范式,那么,上述理論紛爭的答案也是自明的。馬克思哲學中,“實踐”指向的是人類本質對象化改造自然界的生產過程,它在私有制生產關系的階級社會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但資本主義社會是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經環節和階段,共產主義最終必然要將資本主義社會包含在自身之中,從而完成對它的全面超越。“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5頁。,因此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上,指出了人類歷史未來發展必然趨勢就是對象化生產必然替代異化生產,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生產是由歷史客觀規律決定的。同樣,共產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也是由歷史客觀規律決定的。這樣,若將共產主義僅僅歸結為一種理想型社會的“應當”,顯然背離了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的性質,究其深層次原因,仍是將原本蘊含在共產主義思想中具有必然性的“是”的內涵規定被解讀為“應當”所致。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偉大創舉,它一方面用生動的歷史實踐在不斷地豐富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另一個方面必須要堅信馬克思提供給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客觀歷史規律。澄清馬克思實踐概念中“是”的內涵規定,就是要堅守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具有必然性、規律性的理論立場和真理屬性,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它反映在學理上的要求就是,既要防止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個體必然性的真理陳述弱化為“應當”的理論傾向,也要避免將“是”與“應當”對立起來,這同樣會導致走向削弱甚至否定馬克思哲學思想整體性的理論危險。

猜你喜歡
馬克思內涵概念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活出精致內涵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幾樣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挖掘習題的內涵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拍在线|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www.youjizz.com久久| 在线国产三级|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9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亚洲综合狠狠|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欧美精品影院|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欧美三级自拍| 伊人色天堂|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日本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国产精品香蕉| 91青青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国产成人资源|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久|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久久精品66|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 国产精品第| 在线va视频| 中文纯内无码H|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欧美v在线| 久久综合婷婷| 在线网站18禁|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成人日韩精品|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在线播放91|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三区二区|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午夜国产理论| 亚洲免费三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国产91导航| 尤物视频一区|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欧美在线黄|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