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奚婧
最喜人間喧囂處。
晨曦微露,街市上整齊碼放的新鮮果蔬,以五顏六色鋪陳開一天的華章;華燈初上,煙火中升騰起的萬家煙火,以千碟萬盞慰藉一天的辛勞。
這是貴陽市的青云路。
1989 年,剛讀一年級的陳進國每天早上從興關南巷的家里出發和姐姐一起穿過青云路去龍家寨小學上學。他們唱起最近在同學中傳唱的歌:“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著炸藥包?我去炸學校,天天不遲到……”歌聲和他們的嬉笑聲驚動了樹上的小鳥,鳥兒撲棱起翅膀“唰”地一聲飛遠了,秋日的晨光灑在兩張小小的笑臉上。對那時候的他們而言,未來還遙遠得沒有形狀。陳進國后來成了一名城管隊員。二十多年后貴陽開始“一圈兩場三改”,大力實施城市背街小巷、小區院落綜合整治,他真的如他兒時唱的那樣,親手去拆了他上過的學校,還有興關南巷的家。
在春天,特別是春雨過后,竹筍長得非常快,幾天的功夫,剛剛鉆出地面的竹筍就會長成高高的竹子。90 年代的貴陽,是基建大改造的熱潮期,貴陽像這春天的竹筍一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一天天長大、長高起來。基建熱潮引來大量的農民進城,深挖管道和背篼等苦活重活現場,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陳進國和姐姐就是隨著進城務工的父母從畢節黔西來到貴陽的。晚上的青云路夜市就是他們最愛去的地方。
青云路、興關路住的大多是以前棉紡廠、針織廠等工廠的工人,這些大型工廠倒閉后,附近的困難家庭為增加點收入,踩著城管下班的時間,每天天剛剛黑下來,“咕嚕咕嚕”地推著簡易的推車出來了。隨著夜宵的小攤車一個接一個擺出來了,開始升騰起各種各樣的香味。攤位簡陋,也談不上衛生,勝在價格實惠、味道好。陳進國和姐姐寫完作業就帶上零花錢下樓去“瀟灑”了,兩毛錢的冰汽水,一角錢的烤肉串,還有五角錢一份的小豆腐……青云路上熱氣騰騰的煙火中,姐弟兩人看著這個城市和自己一起長高長大。
1999 年,這一年,湖北人王玉耳下崗了,帶著七歲的女兒劉珍麗四處找活路。來到貴陽,正值盛夏時節,貴陽的涼爽舒適讓王玉耳動了心。留下來干點什么謀生呢?夜晚的貴陽給了王玉耳答案。
王玉耳老家是湖北的荊州小城,晚上八九點鐘,街上就沒什么人了。而貴陽的晚上八九點鐘,一天的生活才剛開始,深夜十二點吃燒烤的、喝啤酒的還在喧鬧著。興關路、青云路兩邊零星經營的夜市攤經過十幾年來的發展越來越多,漸漸形成規模夜市。有水餃、粉面、炸洋芋、還有烤肉、烙鍋等,有的攤位擺了十幾張桌子都坐得滿滿當當。王玉耳從這看到了商機,這么熱鬧的地方,賣點什么都能掙到錢。
貴陽人喜辣,夜市攤攤上多是辣口的,王玉耳就想創新一下吃法,做甜口的豆花。鮮豆花上鋪一層新鮮水果, 再加上椰汁,清涼爽口,又可解膩。于是,王玉耳買了個二手的不銹鋼餐車,帶著女兒加入了夜市攤攤。王記甜品珍珍水果豆花就此誕生了。多種多樣新鮮的水果搭配豆花,再放上冰沙,清爽可口的水果豆花一上市就很受歡迎,油滋滋、辣乎乎的烤肉吃下去滿口火熱沸騰,配上一口清涼爽滑香甜的豆花,解暑解辣,與這火辣的夏日夜市相得益彰。年幼的劉珍麗長著圓圓的臉,像豆花一樣甜甜的,誰見了都喜歡,過來摸摸小臉逗弄一下,再買份豆花帶走。王玉耳就這樣帶著女兒在貴陽扎下根來。
這一年,從小就住在青云路長大的小伙子陳逐波也加入了夜市攤。陳逐波的爺爺是國民黨的少將師長,父親是貴州建筑職業學校的校長,雖為將門之后,這小子卻從小不愛讀書,倒是對美食特別喜歡,愛吃,也愛研究吃。陳逐波說:“海鮮的做法大多是清蒸和白灼,不符合貴陽人的口味,我要做香辣的、爆炒的,做貴陽人愛吃的海鮮。”1999 年,陳逐波跟著表哥在青云路擺了攤,炒小龍蝦、河貝和螺螄。3 米長的攤位,6 張桌子,一開張,每天都顧客爆滿。忙不過來,就招了個小工幫忙打雜。小工叫孫太軍,才16 歲,長得瘦瘦高高的,剛離開老家遵義綏陽來到貴陽,說話做事都怯生生的,好在踏實肯干。幾個人互相合作,總是忙到凌晨4 ~5 點鐘。
2008 年,任姨媽也來到青云路,在王玉耳的水果豆花攤旁邊找了個空位擺攤賣牛肉粉。任姨媽從18 歲離開老家到貴陽謀生,輾轉花溪、貴定,賣魚、賣肉、挑擔賣菜、擺攤賣貨……雖然長得瘦小,但她瘦弱的身體藏著堅強的能量,大塊的牛肉、大桶的肉湯、大袋的花椒和辣椒,拎起就走,干活麻利,講起話來聲音響亮。她的牛肉粉攤也是晝伏夜出大軍中的一員,攤攤沒有名字,沒有招牌,熟悉的顧客來了就喊聲“任姨媽,來碗酸粉。”
每到傍晚時分,青云路涌動起熱氣騰騰的煙火,拉開專屬于夜的精彩序幕。青云路的人流量大,小攤小販的生意都還不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夜市規模持續擴大,品種逐漸增加,慢慢發展成小龍蝦、烤魚、烤腦花等各類宵夜一應俱全。
除了夜晚時分升騰起來的煙火,白天,青云路有種類齊全的海鮮市場和市內最大的農貿市場。菜場人頭攢動,討價還價的聲音,吆喝的叫賣聲,疊加著這個城市市井百態,同碼放整齊的各色食材,一起搭建成立體的生活滋味。大自然把季節變幻最先從土壤里傳遞,春江水暖不僅鴨先知,還有陽光雨露惠澤下生發的食物:春筍、蕨菜、香椿、紫花菌、八月瓜……這些時令鮮貨往菜場門口一擺,就像四季先伸出的觸角,勾動人心底的感動。
盡管和任何一個老式菜場一樣,新路口市場是臟亂的,由于海鮮店多,甚至是潮濕的,腥臭的。但菜場里鮮艷的紅、青翠的綠、濃郁的紫,以最貼近自然的顏色拼湊成這份平凡的人間煙火,呈現生活最真實、質樸的模樣。無論白天熙攘的菜場,夜晚喧囂的夜市,還是縫紉、扦褲邊、修鎖、配鑰匙的小攤點,青云路流轉著季節變幻帶來的時令新鮮和驚喜,也充滿著百姓認真生活著的平靜和滿足。
所有人在用力地生活著,為柴米油鹽而忙,為樸素的生活煩惱而擾,也為生活的點滴饋贈而笑。
2010 年,這一年,為改善市容環境衛生, 進一步整治中心城區占道經營問題,南明區政府對興關路、青云路上的零散攤販進行統一管理,將轄區夜市攤販“化零為整”規范至青云路,并為商販配置了統一的不銹鋼餐車,安裝了油煙凈化器和污水處理器,附近的興關路夜市由此遷入青云路,與青云路原有夜市融為一體,形成全長700 多米的“青云路夜市”。
這一天,任姨媽用抹布一遍遍地擦著锃亮的不銹鋼餐車,臉上的笑堆得滿滿的。大大的紅色招牌掛在嶄新的不銹鋼餐車上方,“任姨媽牛肉粉”幾個大字閃閃發光。
和任姨媽一起得到嶄新餐車的還有200 多個商販,原本大家“占地頭”零散經營的,現在有了固定的位置,不用躲著城管,而且有統一的規范、統一的管理,地上的衛生也有人統一清理。“紅火火海鮮大排檔”拿下了3 個檔口,從原來的3 米拓展到12 米。“趙玉蓮水餃”“北海生蠔”“武漢油燜大蝦”“諸葛烤魚”“水城烙鍋”“王記珍珍水果豆花”……一家家閃亮的招牌整齊排列著,照得這長街一片亮晃晃的。
統一規劃后的青云路夜市干凈整潔、煥然一新,200 多家夜市攤位整齊列隊,等待夜的來臨。在還沒有朋友圈的年代,全靠“好吃、不宰客”口口相傳吸引來了越來越多的顧客。“不宰客”這是青云路數十年來的規矩,也成了大家口口相傳的人氣密碼。這大概因最早的經營戶就是附近居住的下崗職工,顧客也都是左鄰右舍,多年來傳幫帶流傳下來的理念和規矩。商戶們說:“青云路數十年來一直有著很好的口碑,有口碑就有人流,有人流就有利潤。我們只追求我們正當的利潤,沒有坑,也沒有陷阱,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能放心地來吃。”
有初識的朋友在這煙火中敞開心扉;有老友在這就著美食把酒言歡;有把心愛的戀人帶來,以一份酸甜爽口的水果豆花換來美人的莞爾一笑;有戀人分手前的最后一餐,試圖以美食把悲傷和遺憾擠出去。這短短幾百米的步行街見證了多少談笑風生,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見過得意時的神采飛揚,見過失意時的黯然神傷,有多少笑聲曾在煙火繚繞中響起,也有多少淚借著煙火掩飾滴落。
食客們在美食的撫慰下放下了疲憊,攤主們也在馬不停蹄地忙碌中和不斷的進賬中忘記了疲憊,直到凌晨兩三點鐘,帶著鼓起的腰包和一晚的辛勞,收拾攤位回家休息。第二天又早早起床準備食材。
在很長一段時間,青云路夜市的存在的對于整個南明區乃至貴陽市都具有極大的作用,既解決攤販生存問題,又通過“深夜食堂”的形式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物質和文化的需求。
2020 年,南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聯合區公安分局、交管分局等部門和興關路街道辦、新華路街道辦,組織100 余人分成兩組,對青云路夜市216 家攤區餐車開展集中拆除行動。
青云路夜市沒了?
是沒了,但又不是完全沒了。一年過后,青云路回來了。
回歸的青云路變了,鮮花開放,綠草搖曳,成為宜居、宜商、宜游的綜合商業特色示范步行街。每當夜幕降臨,燈火輝煌,人頭攢動。古箏演奏、網紅打卡點、深夜書店、音樂酒吧、特色美食……更多生動有趣的品牌引入老街,不僅僅是富集“煙火氣”的餐飲板塊、還有飽含“文藝氣”的文創區、充滿“生活氣”的娛樂區。青云路又沒變,不僅留住烤腦花、烤肉串、烙鍋等本地美食,還留住農超一體化的青云海鮮市場和新路口農貿市場。那些刻在貴陽人骨子里的美味記憶和熟悉味道和夜市情懷繼續延續了,青云路熱鬧依舊,煙火氣依舊。
為什么我們常說: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無可否認,美食最撫慰,美食不但撫慰了胃,也是對自己疲憊身心的撫慰,對于普羅大眾,一視同仁的撫慰。所以這喧囂嘈雜治愈人心。
有久違的異地來客,一定要帶來青云路,以一把滋滋作響的烤肉配扎啤開啟敘舊的序幕,燈火闌珊和生活滋味交織,引出多少酒足飯飽后的真心話。
一條長街,把靜默的食材賦予靈動的活力,轉化為讓人欲罷不能的佳肴。烤肉正滋滋發出聲響,油順著肉的紋路滑下,肉經炭火洗練,又因椒鹽辣醬增色入味,嫩滑,焦酥,鮮咸,再放進折耳根拌辣椒調制成的蘸醬中,這就是貴陽烤肉的獨特風情。油鍋“滋啦”一響,鮮活的大蝦瞬間彎曲身體變成橙黃;烤爐上的火苗親舔著食材,烤肉在上面慢慢緊縮變色、豆腐果慢慢鼓起肚子、生蠔漸漸溢出鮮美的汁水;水餃店的老板娘正攪動著在鍋里翻滾的水餃,牛肉粉攤雪白的米粉已經燙好,攤主正把清亮亮的牛骨湯倒在碗里,又舀一勺燉得軟爛的牛肉澆上;撒著紅紅綠綠佐料的冰粉正顫巍巍地在碗里輕輕抖動著,被遞到滿眼期盼的顧客手中;豆腐圓子外酥里嫩,塞進獨家秘制的辣椒蘸水,豆香和辣椒的香辣融合,酥脆咸鮮,再來份煎餃,一口咬下去里面的湯汁爆出來,既濃郁又鮮美可口,一口下去就是滿滿的滿足……喧嘩的青云路,一連串的美食不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是爭先恐后地一起登場。現在,整條街熱氣騰騰的煙火氣仍在,但沒有了煙霧繚繞的油煙氣。青云路步行街真正成為展示傳統文化、吸引新興業態、聚集消費人群的特色文化街區。
最喜人間喧囂處!夜晚的青云路一片盛世景象,川流的人群中滿足的笑臉洋溢著安寧和幸福,一盤盤美食被擺放到客人面前,這份煙火的饋贈仍在青云路,終將治愈生活中小小的不快和遺憾。不變的是“煙火氣”,變的是增添的“文藝氣”“趣味性”“多元化”。街角不再是衛生死角,處處整潔美觀,隨處可見的精心設計給人驚喜,也把貴陽、貴州的文化歷史印跡傳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有句話:“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青云路的變化正是新時代的偉大成就之一,也是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