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 薛琦 楊守義 韓剛濤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當今社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日趨頻繁,團隊、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逐步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現代組織管理中,團隊意識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被廣泛地應用于團隊建設、團隊領導和團隊績效等方面[1]。 因此,在大學階段強調大學生的團隊意識,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不僅是未來職場的需要,也是個人內在素質的表現。 自2017 年以來筆者團隊在實施全英文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協作學習這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團隊精神的養成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現將團隊的做法和認識一并與同行分享。
協作學習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紀80 年代。 Johnson DW 和Johnson RT 于1987 年較詳細地介紹了合作學習、競爭學習和個人學習三種學習方式[2]。 2012 年Laal 等提出協作學習的概念[3],即協作學習是指一組學習者通過合作交流和共享知識,共同協作完成一項任務或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 在協作學習中,學習者可以互相交流和合作,分享知識和經驗,并通過合作來促進個人和團體的學習。 協作學習可以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進行[4,5],如在線學習平臺、教室、實驗室和其他工作場所。 協作學習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6,7],如小組討論、合作項目、共同編寫文檔等。 協作學習的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合作與協調: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共同完成任務。 ②主動性發揮:鼓勵學習者在學習中積極參與探究和貢獻,發揮自己的潛力。 ③分工合作: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分擔任務。 ④互相學習:通過互相分享和交流經驗及知識,促進共同學習和成長。⑤反思和總結:通過學習過程的反思和總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成果,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①團隊:團隊是由一組人員組成,為了達到共同目標而合作的一種組織形式。 ②團隊意識:是指團隊成員的共同意識,即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團隊的一部分,積極支持團隊的目標和愿景,為團隊的成功而努力。 ③團隊精神:是指團隊成員之間的一種緊密關系。 他們之間有高度的協作和互相信任,愿意互相支持和幫助,為了團隊的共同利益而努力。 ④團隊精神的拓展是指在團隊中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培訓和討論等方式,增強成員之間的互信合作和歸屬感,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執行力。 ⑤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之間的關系:二者都是團隊中成員的一種心理狀態,有利于團隊的協作和合作,團隊意識注重個人對團隊的認同和責任感,而團隊精神則更加注重成員之間的關系和團隊合作的有效性。
協作學習可以定義為一種學習模式。 學習者在團隊中共同完成一項任務,解決一個問題,在這種環境中他們必須積極地溝通,分享信息和協調努力以實現共同的目標。 這種學習方式的核心是互相學習,互相支持,而且這也是構建團隊精神所必需。 團隊精神則是一種共同體驗。 團隊成員會因為共同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而享有成就感,在這種情況下,團隊成員會感受到互相支持、協作和信任的重要性。所以當團隊成員能夠在學習中展示這些行為和態度時,他們也更有可能表現出團隊精神。
近年來,筆者團隊在開展研究生全英語學位課課程教學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 嘗試以線上和線下結合的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法取代單純課堂講授的傳統模式[8]。 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就是體現協作學習內涵的小組討論。 在參加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團隊發現這種學習形式對學生獲取知識是極為有益的。 在討論中,大家分工合作,團結互助,分享成員的體會、認識和資源,表現出良好的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 以此為契機,進一步規范了該教學環節,使之在實現教學目標達成的同時也完成團隊精神的培養與拓展。
組織小組討論是全英語教學過程中一種常見的協作學習行為,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9]。 團隊的做法是:①小組(團隊)形成:可以根據興趣愛好,能力(專業能力、動手能力、英語能力、溝通能力)等進行分組。 鑒于該分組方法的難度,團隊仍然使用學號分配。 ②明確討論主題:按照課程章節的教學目標下達討論主題。 學生對照主題熟悉教材的內容,并利用網絡和圖書查閱相關文獻。 ③設定討論規則:包括發言時間、發言順序等。 允許學生的發散思維,頭腦風暴。 要善于聽取不同意見,保證成員間的互相尊重。 ④提供討論問題或話題:學生圍繞這些話題和問題展開討論,促進思想碰撞和交流。 問題或話題可以有多種形式,包括開放性問題、案例分析、文章閱讀、角色扮演等。 ⑤監督討論過程:教師在討論過程中擔任監督者的角色,幫助學生理順思路,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和討論內容,鼓勵學生表達觀點和聽取不同意見。 ⑥總結討論的結果:討論結束后,組織者對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提取討論中的重要觀點和結論,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認識。
由于協作學習與團隊精神有相近的內涵,所以團隊在協作學習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學生團隊精神的養成。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設計合理的學習任務:教師通常選擇的學習任務是課程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因為它們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因此學生需要通過團隊協作來完成。 這一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并分享成功的快樂。 ②為學生的溝通和互動搭建平臺。 在團隊協作學習中,采用了各種交流方式,如面對面交流、在線討論、電子郵件和電話等,通過這些交流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成員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達成共識,并有效地完成任務。 ③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 鼓勵每個學生參與任務的制訂和分配,并使其在任務執行中承擔相應的責任。 這樣做不僅可以激發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④基于協作學習的團隊精神的拓展。 最初的團隊精神培養是基于達成教學目標來進行設計的,而且僅限于小組討論形式。 在以后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開始關注團隊精神的拓展。 圍繞課程教學,組織一些有益于提升學生團隊意識增強團隊凝聚力的活動。 例如,專業英語的團體賽、實踐技能的團隊考核、基礎理論知識問題搶答等。 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學會了如何給予和接受幫助,如何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如何聽取和尊重他人的意見,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團隊的力量。 這種實踐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好地與人協作,還有助于提高其未來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
筆者團隊認為評價應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成員間的互動:團隊精神的關鍵是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動,包括討論問題、分享觀點和提供反饋等,因此互動的頻率、質量和效果可以作為評價團隊質量的重要指標。 ②學習成果:對于專業課的全英語教學而言,團隊的最終目標是取得專業能力和英語水平雙提升的效果。 因此可以通過測評學生學習成果的質與量來實現。 例如,團隊成員理論課考試成績、語言能力、動手能力以及查閱資料能力等。 ③個人貢獻:評估每個成員在團隊中的角色表現、貢獻和參與度以及他們的團隊中的影響力和效果。 ④溝通效果:觀察和記錄團隊成員之間溝通的時間方式和效率以及他們的溝通技能和表達能力。 ⑤自我評價:團隊成員能反思自己在團隊中的表現,并在反思中不斷地提升自己。
協作學習概念的提出以及對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養成的影響均源于筆者團隊在全英語教學中采用以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翻轉課堂教學中的小組討論教學環節正是協作學習的一種常用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開放和自由的交流平臺。 團隊成員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制訂學習計劃,交流和分享學習經驗,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分享成功的快感。 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實現專業課教學目標的達成,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其創新思維,從而實現專業課的學習和團隊精神培養雙收益的效果。 團隊曾對2017—2022 年的6 屆共計373 名(62,60,64,59,62,66)實施了研究生學位課課程教學的學生在結課后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協作學習對團隊精神形成的影響,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互助效果,個人在協作學習中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團隊協作的有效性,團隊對成員個性發揮的支持作用以及教師對學生表現的認可度。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的“非常滿意”和“滿意”度均在80%以上,并且這些指標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 除此以外,在近10 年的電子通信專業全英語課程教學的實踐中,團隊還總結并逐步完善了一套協作學習對專業教學目標達成和團隊精神培養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以此進一步推動教學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圖1 協作學習效果的評價指標
綜上所述,筆者團隊在全英語課程教學中,利用協作學習教學形式為學生的團隊精神培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學生在協作學習中獲取專業知識(包含文獻檢索、學術寫作和實證研究),同時也獲得了包括合作與溝通、互相支持與信任、共同目標實現、多樣性與包容性以及自我管理和互相依賴的能力。 經過這些年來的教學實踐,團隊也在思考,作為一名教師除了給學生知識,還能為他們提供些什么?教師的責任首先是樣板引領作用,教師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良好榜樣,在言行舉止、處理問題和與人相處等方面,應該展示正面的道德行為,引領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其次,培養學生學術研究能力,創新創業意識,跨文化交流能力,社會責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與社會和家庭共同合作,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以保證他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能夠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10]。
團隊精神是個體在團隊合作中所展現的一種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包括彼此的信任、協作、分享和責任分擔。 團隊精神對大學生責任心的培養,自信心的建立,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團隊精神的培養,不僅是學生管理部門的工作,也是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師應盡的責任。 這種培養既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實現,也可以隱寓于教學過程的某個環節,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正如文章所陳述的協作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模式,也是培養團隊精神的一條有效路徑。 當然,教學環節中的小組討論只是協作學習的一種形式。 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是高等學校管理部門的一項系統工程,也是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