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凡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天津 3004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鎮,許多村落出現了“空心化”現象,一些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正面臨著凋敝、荒蕪甚至消失的危機。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文化、科學、社會及經濟價值的村落。而景觀是傳統村落的重要構成要素,反映了當地的氣候、環境、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是傳統村落生產和生活的集中體現。因此,保護傳統村落景觀對建設與發展傳統村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大環境下,由藝術家直接參與或主導的藝術介入村落景觀營造實踐,是近10 年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介入實踐之一。在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的過程中,村民是藝術介入的參與主體。藝術對村落景觀空間的介入應充分考慮村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應在改善物質環境的同時,重塑傳統村落精神層面的文化特性,促進村落的自我成長。
當下的傳統村落景觀營造存在若干問題。一是村落景觀營造模式單一、僵化。部分村落盲目套用城市景觀營造模式,忽視對鄉土文化、歷史脈絡、生活樣式的保護與傳承,致使村落“地域性”喪失,造成“千村一面”的境況。二是村民主體參與度低或無效參與。村民是傳統村落景觀營造的主體。營造村落景觀應多聽取村民的意愿,帶動村民共同建設自己的家園,提高村民對傳統村落發展的認同感,如此才能實現村落內生式發展。近幾年的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實踐顯示,藝術家在運用藝術手段建設村落的同時,活化了當地的傳統文化技藝,其以藝術為媒介和手段,對村落景觀產生了內在影響,為傳統村落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筆者針對如何借助藝術之力,制訂符合傳統村落發展與景觀營造的方法與措施進行了研究。
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的實踐通常分為“第三方發起”和“自發式”兩個層面[1]。“第三方發起”的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主體是政府、企業、藝術家等其他團隊,其在資金、資源等方面更具優勢。“自發式”的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通常是在藝術家的協作下,由當地人或者鄉賢發起,該模式更容易獲得村民的支持與配合。綜上,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共有4 種模式,分別是政府主導、企業投資、藝術家入駐及鄉賢自發。
基于政府的政策支持、項目資助、人才建設及資金補助,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效果更好,有利于村民共同參與傳統村落景觀營造。例如,貴州省興義市雨補魯村的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實踐就是由政府主導、中央美術學院參與建設的項目。該項目以提升地域文化旅游特色為目的,邀請著名藝術家等相關知名人士策劃大型藝術展、藝術節、美術館展覽等活動,通過舉辦藝術節發揮文化旅游效應,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見圖1)[2]。該模式得到了政府在政策、經濟方面的支持,資金較為充足,其直觀性作用是能夠快速提升傳統村落風貌及文化形象、完善基礎設施,而且更多的企業、藝術家的入駐,能在短時間內有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但同時該模式存在“短暫性”“階段性”隱患。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為村落注入新鮮血液,持續為村落發展助力。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短期的“藝術下鄉”活動只會給村落帶來暫時性的發展,一旦失去政府的支持與資助,參與者就會迅速脫離村落,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工程也會就此停滯。
企業通過資金投入、產業入駐、品牌加持、項目開發等方式對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進行支持。企業投資下的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有其局限性,即企業入駐的基本準則是以最小的投資換得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部分傳統村落景觀營造中,企業會干預村落的建設發展,而一旦村落的發展軌跡脫離企業原本的計劃,企業就會撤資離開,從而影響村落的發展進程。例如,歐寧、左靖等人在安徽省徽州發起的“碧山計劃”,香港東盛投資有限公司試圖通過資金投入保障“碧山豐年慶”文化節的舉辦(見圖2)。然而,二者在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理念上產生了分歧,東盛撤資導致后期出現資金匱乏、凝聚力缺失的局面,最終造成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工程停滯。
圖2 碧山豐年慶
藝術家入駐模式是指藝術家長期地、群體性地駐扎于傳統村落,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地域特色、民風民俗,推動傳統村落環境改善、老屋修復、場所空間活化。該模式是利用藝術家的社會影響力獲得外來投資者的青睞,從而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如書店、民間舞臺劇場、藝術產業園等,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壯大村集體經濟,培育村落文明鄉風,推進村落治理現代化,進一步推動傳統村落振興。例如,2017年,由藝術家渠巖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青田縣提出“青田范式”,從九大關系的角度出發,探討了當下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新路徑,并提出了跨學科研究和實踐的必要性,以及建構一套新鄉村倫理和設計認知模式,如圖3所示。但部分藝術家入駐村落發展模式依賴于外生動力的支持,難以建立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的機制,容易造成“政府做、學者辦、群眾看”的局面,造成村民被動式參與。
圖3 順德區青田縣“青田范式”的九個層面
鄉賢是指一個區域范圍內有德行、有才華、為鄉人所推崇敬重的人。鄉賢文化是在區域范圍內歷代鄉賢積淀下來的榜樣文化、精英文化和先進文化,是有激勵作用的思想、信仰、價值的一種文化形態。近20 年以來的城鎮化發展,導致許多傳統村落人才流失,人去地荒,產生了傳統村落“空殼化”現象。鄉賢作為一個區域的賢達人士,具有一定的號召力與影響力,其參與社會治理,能夠成為政府治理的一種有效補充,能較好地體現中國傳統的“禮法合一”的管理理念[3]。
鄉賢自發的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模式能更好地了解傳統村落自身的文化內涵與社會問題,更有效地組織村民進行傳統村落景觀營造工作。通過激勵村民參與藝術實踐,能夠發揮村民的能動力,使其與藝術家共同致力于傳統村落景觀營造,增強村民的歸屬感、認同感、獲得感,重建和諧的傳統村落人地關系,同時可產生一定的經濟收益,提升村民的發展潛力[4]。例如,四川省西昌市石節子村的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實踐是由出身于石節子村的副教授、藝術家靳勒發起的,其帶領當地村民以藝術之力,重塑石節子村的精神文化,修復人地關系,并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傳統村落美術館,引起了國內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見圖4)[5]。
圖4 2008年靳勒和鄉親們在石節子美術館開幕儀式上
上述四大模式在實踐層面訴諸了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時所選擇的不同出發點,同時揭示了藝術介入村落景觀營造的內核——參與性、發展性、在地性,表明了我國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的關鍵,即藝術介入之根本是為民,不論在初始階段、現階段或是未來的發展階段都不應變更。
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應與一般傳統村落空間營造有所區別,主要表現在造型表達、材質運用、色彩提取、文化表現、內容構思及使用功能等方面。
3.1.1 造型表達
藝術景觀構筑物應通過外部的形態展現其主題與內涵。在傳統村落景觀營造中,設計人員應注重形態之間在尺度、比例、結構等方面的協調性,突出傳統村落特色、美感和文化特性[6]。在造型方面,設計人員可先對傳統村落景觀構成要素進行提取,包括點狀空間、線狀空間與面狀空間3 種要素,并將其組合成新的藝術造型。由于傳統村落景觀營造多以公共空間為基礎,因此藝術的造型也必須與該地區的整體景觀氛圍相協調。
3.1.2 材質表達
在傳統村落景觀營造過程中,材料的選擇對空間質地、精神及所傳達的情感具有極大的影響。例如,村落的木材、石材、農作物秸稈、土坯、磚瓦,以及生產工具、舊器物等植根于地方的材料,既可以很好地融入鄉土空間中,也可以很好地傳達當地文化脈絡與場所精神。因此,材質的選擇與表達決定了空間的本質與肌理,其提供的是不同的視覺體驗。
3.1.3 色彩表達
色彩是對場所空間最直觀的視覺感知,如徽派建筑的“白”、北方民居的“灰”、高原地區的“亮黃色”及嶺南建筑的“黑灰色”,色彩表達與其文化脈絡息息相關。在傳統村落景觀營造中,色彩的運用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提高景觀空間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并通過主色調增強藝術色彩的感染力,傳達空間情感,引起使用群體的共鳴;合理運用色彩的情感屬性,不同的色彩會給人群帶來不同的視覺體驗和心理體驗。針對不同的空間形式,藝術介入的色彩表達也應具有不同的情感屬性,以增強空間的內在表達和特性。
3.1.4 文化表達
傳統村落保留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根基。但不合理的保護和過度的開發讓許多村落的歷史文化被軀殼化,其原有的生活樣式逐漸消逝。當下的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除了通過空間優化、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吸引人口回流,促進傳統村落發展,也應修復鄉土社會關系與地方認同,促進地域文化創新式發展。藝術作為傳統村落的敘事者,有著挖掘地方文化脈絡、重建社會關系的可能性。藝術作品作為當地文化的敘事者,不是浮于表面的文化形式“復刻”,而是從文化根源建立與鄉村的關聯性,從“輸血式”藝術介入到帶領村民一同促進“造血式”鄉土文化復興。在文化形式上的表達,一方面,設計人員可運用藝術方法、科學技術保護現存文化脈絡,建構發展模式,引導當地文化傳人,創新發展文化技藝。另一方面,可通過提取村落文化元素進行創意設計,以藝術之力促進文化再生表達,形成文化共鳴,促進鄉土文化內生式發展。
3.1.5 內容表達
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許多在過去農耕文明時期建立的某些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傳統禮儀與精神信仰逐漸消亡。藝術介入鄉土社會,其內容表達是重新建構日常生活與鄉土的精神內核。藝術介入應從傳統村落日常生活出發,圍繞村民的行為習慣、生活組成要素、發展意愿展開內容構想,避免自上而下的“強介入”模式,從微觀視角找尋傳統村落與藝術之間的聯系,讓藝術回歸鄉土社會。同時,在內容表現方式上,藝術介入具有揭露地方真實困境和訴求的批判性作用。
從傳統村落居民自身的角度來看,傳統村落藝術設施的設計應考慮村民的實際需求和審美水平,強調其功能性和實用性。這種功能性的設計語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制造、施工到維護、管理的成本效益和便利性[7];二是從根本上滿足當地村民的利益訴求。作為村落景觀空間的物質形態載體,藝術介入村落景觀營造時應首要考慮村民的行為習慣、作息規律與生活需求,在功能上為村民提供便利,抓住他們使用開放空間的行為習慣和活動取向,表現藝術在景觀空間中休閑娛樂、空間優化、審美認知、教育宣傳與身心發展的功能,如表1所示。
表1 藝術在傳統村落景觀中的功能表達
例如,大地藝術、墻體藝術、雕塑、景觀裝置藝術及色彩藝術等,構成了村民的視覺性體驗,通過視覺互動,可以提高村民在開放空間的審美認知能力;亭廊、座椅、體育器材等公共設施,則為村民提供休閑、娛樂、交流互動的場所空間;同時,藝術對村落具有優化空間布局、完善空間功能的作用,通過設置特色景觀照明、安裝指示標識、優化綠道景觀、完善街巷設施等方式,使村落空間分布更加科學合理,提高空間利用效率,促進村民更好地組織活動。此外,藝術的有機表達形式,如藝術展覽、藝術教育課程、多媒體藝術、文化市集等,圍繞村民的生產活動、生活樣式、民風民俗與行為習慣進行藝術介入,從文化根源出發設計藝術活動,為村民提供技能學習、文化科普與產業發展的學習空間,促進村民身心發展,增強村民對村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促進村落內生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未來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實踐,一是應促進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創新發展流程機制,引導村民參與傳統村落景觀營造,培育主體意識。二是應注重對鄉土文化的創新發展、場所精神的重構與活化,結合藝術、農業、民間工藝和文化創意產業,豐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優化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三是應借助藝術與互聯網的力量實現產業融合創新發展,通過發展線上商業平臺,探索新的產業形式,保證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振興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四是后期應通過建立藝術介入發展評估體系,針對性解決傳統村落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促進傳統村落高效發展。
藝術介入傳統村落鄉土文化,致力于改善鄉土精神面貌,實現傳統村落的文化創新發展。以藝術之力,集多學科力量共同促進傳統村落發展的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景觀營造模式,可增強傳統村落內在文化精神活力,改善傳統村落流失衰敗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社會秩序,促進傳統村落產業創新,引領新傳統村落變革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