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水
(佛山市南海區第五人民醫院超聲科,廣東 佛山 528231)
肩關節疼痛是臨床上出現概率較高的一種肌肉骨骼疾病,從成年人群體的情況來看,約有20% 的成年人存在此類問題。如果患者受到上肢無力、關節僵硬或是肩部疼痛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肩部的正常活動受限,那么其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也會相應地受到影響。現階段,在針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之中,多數情況下采用的都是非手術治療的手段,包括要求患者接受物理治療、口服抗炎藥物治療以及在患者的局部位置注射類固醇等。但是,如果患者長期存在肩關節疼痛的情況,單純采用上述方式進行治療所能收到的效果十分有限。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超聲引導下盂肱關節腔注射治療頑固性肩關節疼痛的方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本文針對這種方法的實際應用價值以及具體的操作方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目的在于使頑固性肩關節疼痛患者的病情能真正得到有效的緩解,使其治療有效率能真正得到有效的提升,為患者后續的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選擇2021 年9 月至2023 年8 月佛山市南海區第五人民醫院接診的60 例頑固性肩關節疼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例數均為30 例)。對照組中,男性19 例,女性11 例;患者年齡37 ~87 歲,平均年齡(59.2±3.8)歲。觀察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患者年齡36 ~88 歲,平均年齡(59.5±4.1)歲。納入標準:病程在1 個月以上且既往未接受過相關治療。排除標準:近期出現過肩部外傷的情況或接受過手術治療,治療的部位出現感覺受損、感染破潰的情況;存在凝血功能異常;存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存在痛風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1]。
對照組患者在實際接受治療的過程之中采用常規的治療手段,需要對患者使用抗炎藥物口服治療的方式、冰敷治療的方式、理療治療的方式等,并叮囑患者加強休息[2]。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采用的是超聲引導下的盂肱關節腔注射治療的方式,在治療的過程之中,使用到的器材主要包括穿刺針,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22 ~25 G 穿刺針。在實際為患者進行藥物注射的過程之中,需要為患者使用4 ~9 mL 的局部麻醉藥物以及1 mL 皮質類固醇注射液[3]。在對患者進行超聲引導的過程中,使用的探頭通常情況下為高頻探頭或是中頻探頭,以凸陣探頭為主。實際為患者進行治療操作的過程之中,需要指導患者取側臥位,患者的患側肩膀需要朝上,患側上肢需要處在中立的位置[4]。在實際對患者進行超聲引導的過程之中,需要選擇解剖學斜軸位,即探頭需要與患者的崗下肌腱纖維相平行,處在患者盂肱關節后方的位置。在實際為患者進針的過程之中,從后外側進針向前內側方向推進。在超聲引導的過程之中,主要是使用梯形圖像引導的方式,使得穿刺針的清晰度能真正得到有效提升,為后續穿刺針方向的調整提供便利。穿刺針需要在患者的盂唇以及肱骨頭之間的位置進入到患者的關節腔內部。在正式為患者進行關節腔注射之前,需要提前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可以借助注射器為患者進行穿刺針道的構建,針道需要保證陡直,進針需要保證一定的深度,方便后續針對穿刺針的位置進行更好的調整[5]。針尖的斜面需要朝著患者肱骨的關節面,盡可能地減少患者關節軟骨部位的損傷。在實際為患者進行藥物推注的過程之中,需要對患者關節腔內部藥物流動的情況進行實時的觀察,最大限度地保證針尖處在患者關節腔的內部。如果液體在某一個區域呈現出局限性分布的狀態,說明針尖未進入到關節腔的內部,則需要第一時間停止為患者進行注射,重新在超聲的引導之下對患者的針尖位置進行調整[6]。
首先,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其次,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最后,對比兩組患者的復發率。
采用SPSS 25.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觀察組的疼痛評分為(3.53±0.94)分,對照組的疼痛評分為(3.49±0.81)分;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疼痛評分為(1.53±0.44)分,對照組的疼痛評分為(2.28±0.36)分;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降低的幅度更大(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分,± 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分,± 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3.53±0.94 1.53±0.44對照組 30 3.49±0.81 2.28±0.36 t 值 9.756 9.813 P 值 0.019 0.022
治 療 后, 觀 察 組 患 者 中 有17 例 患 者( 占56.67%)的臨床療效為顯效,有12 例患者(占40.00%)的臨床療效為有效,有1 例患者(占3.33%)的臨床療效為無效,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67%(29/30);對照組患者有14 例患者(占46.67%)的臨床療效為顯效,有11 例患者(占36.67%)的臨床療效為有效,有5 例患者(占16.67%)的臨床療效為無效,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3.33%(25/30)。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為3.33%(1/30),對照組患者的復發率為13.33%(4/30)。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復發率[例(%)]
肩關節疼痛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部分患者可出現關節活動受限的情況。在針對頑固性肩關節疼痛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之中,促進患者關節活動度的提升以及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是最為重要的治療目標[7]。從近幾年的研究來看,在實際針對頑固性肩關節疼痛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之中,通過采用超聲引導下盂肱關節腔注射治療的方式能取得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8]。有調查研究顯示,大多數的頑固性肩關節疼痛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中樞痛覺敏化及外周痛覺敏化情況,對于此類患者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干預。
關節腔內藥物注射治療是對頑固性肩關節疼痛患者進行治療時十分常用的一種治療手段,這種治療手段不僅具有療效好、起效快、作用時間長等優點,且副作用較小[9]。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之中,最需要關注的問題就是如何精準地將藥物注射到患者盂肱關節腔的內部[10]。以往,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之中,尤其是在為患者進行關節腔內注射藥物治療的過程之中,多數情況下,醫生都是依照經驗觸診的方式確定注射部位。但是,這種方式的注射精準度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證。而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在實際為患者的關節腔注射藥物的過程中,通過充分發揮超聲的引導功能,能對患者關節的解剖結構進行動態以及清晰的顯示,方便醫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隨時對患者穿刺針的位置進行觀察,了解患者實際注射藥物的情況,不僅可以對患者疼痛問題的發生原因進行有效的明確,還可以快速準確地將藥物注射到關節腔內,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有效的緩解,其整體的治療效果十分顯著。
在超聲引導下為患者進行盂肱關節腔藥物注射治療的過程中,主要是依托肌肉骨骼超聲的基礎,精準地對患者盂肱關節腔的位置進行定位,并且充分發揮超聲技術的實時引導作用,可確保穿刺針精準地進入患者的關節腔。在成功穿刺的基礎之上,采用相關藥物推注以及抽吸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此種治療方法不僅適合免疫風濕性疾病導致肩關節受到累及的患者,同時對于粘連性關節囊炎以及其他多種原因誘發的肩關節頑固性疼痛也具有較為顯著的療效。但如果患者的凝血功能存在較為嚴重的障礙,或是患者的穿刺點位置以及關節部位存在皮膚感染,則不適合使用此種方法進行治療。
臨床研究發現,很多頑固性肩關節疼痛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關節囊狹窄。為此類患者進行關節腔內注射治療的整體難度相對較高。從臨床操作的角度來進行分析,以下幾種情況經常出現:第一種情況是患者的肩關節有十分清晰的結構,但是患者自身存在關節囊狹窄的情況,要想將藥液推注到患者的關節腔內部,其整體的難度相對較高,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患者盂唇損傷的風險大幅度增加。第二種情況是患者的肱骨頭呈現出高聳的狀態,在進針角度過大的情況之下,很難清晰地顯示針體,需要反復調整進針的方向,才能使得穿刺針進入到理想的位置。第三種情況是無法清晰地顯示盂唇,進而難以確定競爭靶點的位置,上述問題都會導致患者在接受注射的過程中局部位置的疼痛感進一步增加,尤其是在實際進行穿刺的過程中,易損傷患者肩關節周圍的組織,增加患者軟骨損傷的發生風險,致使治療效果難以達到預期。而要想保證肩關節穿刺注射過程中的準確性,合理地選擇穿刺注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超聲技術在疼痛治療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有研究表明,超聲引導下盂肱關節腔注射治療頑固性肩關節疼痛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降低的幅度更大(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通過分析本研究結果可知,臨床上在實際針對頑固性肩關節疼痛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之中,通過采用超聲引導下盂肱關節腔注射治療的方式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在緩解患者疼痛、提升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方面具有十分顯著的優勢。而且這種治療方法在提升遠期療效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治療后患者疾病的復發率較低,說明此治療方法的應用價值較高,是一種值得在臨床上推廣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