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磊,鄭 群,劉曉燕,沈昱含,趙宏波
(深圳市兒童醫院手術室,廣東 深圳 518000)
手術前焦慮是術前出現的一種緊張不安以及不愉快的整體心理體驗,可引起睡眠障礙、胸悶、胸痛等一系列軀體反應[1]。學齡前患兒對父母有著非常深的依賴,加之自身認知能力以及社交不夠成熟,在面對陌生的治療環境以及和家長分離等相關應激源時容易出現焦慮情緒,主要表現為恐懼、哭鬧與躁動不安等[2]。特別是在麻醉誘導期間,有超過25% 的患兒需要強制麻醉,不利于麻醉和手術的順利開展,甚至會導致患兒在手術后出現心理以及行為異常[3]。為了幫助學齡前日間手術患兒可以舒適地經歷麻醉誘導期,我院準許家長陪伴。本文就家長陪伴下的麻醉誘導對學齡前日間手術兒童舒適化效果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
選取2022 年12 月1 日至12 月16 日在深圳市兒童醫院進行日間手術的學齡前患兒40 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各20 例。對照組患兒中,男性10 例,女性10 例;年齡2 ~5 歲,平均(3.6±0.2)歲。研究組患兒中,男性10 例,女性10 例;年齡2 ~6 歲,平均(3.8±0.1)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給予本組患兒常規麻醉誘導:術前3 h,小組成員和巡回護士進行常規的術前訪視,整理患兒和家長的基本資料,并準確評估患兒的焦慮情況。利用宣傳畫冊向家長介紹手術室的具體環境布局、操作流程及醫護工作的整體場景,并讓家長和患兒一起進到術前等待間,時間在15 min 左右。巡回護士將患兒帶到手術間予以麻醉誘導,家長在手術室外等待。
1.2.2 研究組 給予本組患兒家長陪伴下的麻醉誘導:術前3 h,小組成員和巡回護士進行常規的術前訪視,整理患兒和家長的基本資料,并對其開展術前陪伴宣教,主要內容為陪伴的具體過程和注意事項,并讓家長陪同患兒一起進到術前等待間,時間在15 min 左右。然后在巡回護士的引導下,由家長帶領患兒進到麻醉誘導間,陪伴患兒完成麻醉誘導。進入麻醉誘導間后,通過3 ~5 min 的語言安撫、玩玩具以及看動畫片等穩定患兒的情緒。待患兒情緒穩定后,麻醉醫生連接血氧儀等必要的監護設備,準備好麻醉機、呼吸回路、麻醉面罩等設備,由麻醉醫生通過靜脈給藥的方式完成麻醉誘導。麻醉誘導結束后,家長在護理人員的指引下離開誘導間,于手術室外等待。
(1)焦慮程度:利用改良耶魯圍手術期焦慮量表(mYPASSF)對兩組患兒的焦慮程度進行評價,評價時間分別為手術當天病房內(T1)、去手術室轉運途中(T2)、誘導室內(T3)及麻醉誘導前(T4)。該量表一共包含4 個維度共18 個條目,各條目的具體分值不一,評分范圍在23 ~100 分之間,評分越高說明焦慮情緒越嚴重[4]。(2)誘導期依從性及躁動情況:采用誘導期依從性量表(ICC)評價兩組患兒在麻醉誘導期間對醫療的整體配合度和依從性,一共包含11個條目,評分范圍在0 ~100 分之間,評分越高代表依從性越低[5]。躁動情況根據患兒的具體表現予以評分,≥2 分即發生躁動[6]。(3)家長滿意度:采用我院自擬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問卷滿分100 分,60 分以下為不滿意,60 ~80 分為滿意,80 分以上為非常滿意,總滿意度=(滿意例數+ 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7]。
數據采用SPSS 22.0 軟件分析,其中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1,兩組的mYPASSF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2、T3及T4,研究組的mYPASSF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mYPASSF 評分的對比(分,± s>)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mYPASSF 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T1 T2 T3 T4對照組(n=20) 23.08±0.74 53.24±6.54 55.85±1.78 64.45±1.84研究組(n=20) 23.26±0.37 23.72±6.32 25.14±1.69 28.87±0.97 t 值 1.123 11.789 11.346 9.875 P 值 >0.05 <0.05 <0.05 <0.05
研究組的ICC 評分和躁動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ICC 評分及躁動發生率的對比
研究組家長的總滿意度為95.0%,顯著高于對照組家長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家長滿意度的對比
日間手術是指選取具有相應適應證的輕癥疾病手術患者,其住院、手術、術后觀察以及辦理出院都在一個工作日中進行。該模式可以有效縮短患兒住院前的等候時間以及治療時間,并減少治療費用[8]。但患兒對治療環境和手術流程的陌生很容易增加心理負擔,雖然麻醉藥物的使用能夠讓患兒忘掉部分手術過程,但在手術前以及麻醉誘導期仍然會出現較嚴重的焦慮情緒及不適感[9]。學齡前患兒與自己依賴的家長分離后,會表現出明顯的焦慮、恐懼情緒。兒童手術焦慮是目前世界范圍內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焦慮不僅會影響臨床麻醉以及手術的整體效果,降低機體免疫力,并影響術后康復,還會使患兒產生心理陰影,影響其未來的身心健康以及人格發展[10]。舒適化醫療追求臨床醫療服務的人性化,使患兒在就醫期間達到身心方面的整體愉悅感以及無恐懼感,但目前國內的兒童醫療更加重視治愈性以及藥物手段,忽視了心理干預以及非藥物干預[11]。采取有效的方法緩解患兒的術前焦慮是確保手術安全的一個前提,而家長陪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患兒術前的分離性焦慮。麻醉誘導期間,患兒清醒狀態下的任何操作均可以通過家長用語言和動作進行安慰、溝通,指導患兒配合完成,這樣可有效緩解患兒對治療環境和醫護人員的陌生感,提高手術安全感,減輕負面情緒[12]。患兒可以在家長的陪伴下觀看一些自己喜歡的動畫片或玩玩具等,在比較輕松自然的情況下進行麻醉監護、靜脈用藥等相關操作,能夠有效減輕一系列操作所造成的不良刺激以及應激反應,從而提高麻醉誘導期間患兒的整體配合度[13]。在術前訪視過程中,需要向患兒家長全面介紹手術室的具體環境、麻醉和手術過程以及陪伴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和內容等,使其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14]。家長陪伴下的麻醉誘導將家長納入護理團隊當中,通過術前宣教和整體培訓,可以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給予患兒有效的照顧和護理,從而可進一步滿足患兒的需求。同時,家長陪伴下麻醉誘導的投入成本較低,耗費的物力和財力均較小,因此也更加被臨床所認可[15-16]。
本研究結果顯示,T2、T3及T4,研究組的mYPASSF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ICC 評分和躁動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家長的總滿意度為95.0%,顯著高于對照組家長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給予學齡前日間手術兒童家長陪伴下的麻醉誘導效果顯著,能有效降低其焦慮水平和躁動發生率,提高誘導期依從性和家長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