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凱元,陳日高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32)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一種青壯年常見疾病[1]。以腰骶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為主要表現的根性痛是其最主要的臨床癥狀[2]。臨床上,大多數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僅需接受常規的保守治療,其相關根性痛癥狀可得到緩解。對于無明確急診手術指征的初次就診患者,其治療方案是以消炎止痛為首要目的[3]。雙氯芬酸鈉是一種臨床上用于消炎鎮痛的非甾體抗炎藥,具有效果明確、安全性高等優點[4]。鹽酸替扎尼定是一種中樞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能夠以解除肌肉痙攣和提高疼痛閾值的方式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5]?,F觀察雙氯芬酸鈉聯合鹽酸替扎尼定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根性痛的效果,并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22 年6 月—2023 年6 月于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就診的8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根性痛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40 例患者設置為對照組,僅予以雙氯芬酸鈉治療。另外40 例患者設置為觀察組,予以雙氯芬酸鈉聯合鹽酸替扎尼定治療。對照組中,男18 例,女22 例;年齡35 ~55(46.03±5.90)歲。觀察組中,男15 例,女25 例;年齡37 ~55(46.23±5.2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1)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治與康復管理指南》[6]中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2)癥狀以根性痛為主。(3)初次就診。(4)無急診手術指征。(5)依照指定方案連續接受治療2 周,且中途未接受其他治療。排除標準:(1)就診前自行服用過其他鎮痛藥物。(2)對本研究用藥過敏及存在禁忌證。(3)伴有嚴重的內科疾病。(4)伴有其他各種原因引起的腰痛及下肢疼痛。
對照組患者予以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商品名:戴芬,德國泰姆勒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75 mg(以雙氯芬酸鈉計)〕治療,用法用量:每日早餐前口服1 粒。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使用鹽酸替扎尼定〔商品名:凱萊通,四川科瑞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2 mg(以替扎尼定計)〕,用法用量:每次1 粒,午餐前、晚餐前、臨睡前各口服1 次。
收集患者治療前、治療7 天、治療14 天的臨床資料。(1)疼痛程度用VAS 評分評價,分值0 ~10 分,分數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高。(2)疼痛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用ODI 評分評價,分數越高說明疼痛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越高。(3)神經根受累程度用JOA 評分評價,分數越高說明神經根受累越輕。(4)計算有效率,VAS 評分、ODI 評分降低,JOA 評分提高為有效,有效率= 有效人數/ 總人數×100%。(5)記錄不良反應情況。
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獨立t檢驗和配對t檢驗比較。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 評分、ODI 評分和JOA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和ODI 評分組內比較均較治療前降低,JOA 評分組內比較均較治療前提高。治療前后各組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對照組VAS 評分和ODI 評分高于觀察組,JOA 評分低于觀察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分,±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分,± s>)
組別 時間 VAS 評分 ODI 評分 JOA 評分對照組 治療前 5.550.50 56.745.07 14.200.85(n=40) 治療7 天 4.780.66 46.855.80 17.951.28治療14 天 4.030.73 40.087.34 21.382.00觀察組 治療前 5.330.47 56.135.23 13.950.96(n=40) 治療7 天 4.250.59 43.665.78 19.981.40治療14 天 3.220.66 32.686.50 23.601.17 t 值/P 值(對照組治療前后) 7.429/<0.001 9.792/<0.001 -16.612/<0.001 t 值/P 值(觀察組治療前后) 11.879/<0.001 12.613/<0.001 -23.226/<0.001
根據VAS 評分及ODI 評分經治療后降低,JOA 評分經治療后提高為有效的標準,對照組35 例有效,觀察組39 例有效。對照組有效率=35/40×100%=87.5%,觀察組有效率=39/40×100%=97.5%。兩組患者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有2 名患者在服藥1 周后出現胃痛(5%),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觀察組有1 名患者在服藥當天出現嗜睡(2.5%),有2 名患者在服藥3 天后出現頭暈(5%),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根性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最主要的癥狀,表現為椎間盤突出相應節段神經根支配區域的放射性疼痛[7]。
椎間盤是相鄰兩個椎體之間的一種結締組織結構,由纖維環、髓核及終板組成。纖維環由于持續自身退變、慢性勞損、炎癥反應等原因,會發生部分撕裂變薄甚至破裂。在縱向應力的作用下,髓核會向纖維環薄弱或破口處突出,甚至脫入椎管內。對應節段的神經根會受到突出髓核的壓迫,血供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進而可出現水腫和炎性反應,導致痛覺敏化[8-9],即產生持續的放射性疼痛。疼痛刺激又可導致腰背肌及下肢肌肉組織的收縮痙攣[10],疼痛感受可因此更加強烈。在治療上,對于初次就診及治療時間短暫,且不具有相應的急診手術指征,僅以根性痛為主訴的患者,其治療主要是采用以消炎止痛類藥物及松解、拉伸類理療等為主的保守治療方案[11]。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發病群體為中青年,其生活工作節奏快、時間緊,藥物治療具有自主性、便攜性,患者接受程度更高[12-13]。
雙氯芬酸鈉是一種非甾體抗炎藥,其可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釋放,減輕神經根炎性反應,進而改善神經根水腫,起到消炎止痛作用[4]。但長期使用雙氯芬酸鈉可能會引起胃痛、反酸等不適癥狀[14]。鹽酸替扎尼定為中樞類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其可以改善肌肉強直性痙攣狀態及周身血供,達到提高疼痛閾值的效果[5]。其具有鎮靜作用,可對減輕疼痛起到積極作用[15]。同時,其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起到胃黏膜保護作用[16]。理論上,雙氯芬酸鈉聯合鹽酸替扎尼定可以增強抗炎鎮痛的作用,同時可以減少雙氯芬酸鈉的胃腸道反應[17]。
綜上所述,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根性痛患者,雙氯芬酸鈉聯合鹽酸替扎尼定治療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可提升鎮痛效率,更好地改善功能障礙,且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