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爽
(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科,廣東 珠海 519020)
腦梗死恢復期是指腦梗死急性發作后2 周至6 個月,該時期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盡早開展康復治療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并刺激腦神經、激活處于休眠狀態的突觸,重組大腦功能,但常規康復治療見效慢、個體差異較大[1-2]。我國傳統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最早見于《黃帝內經· 素問》,將其命名為“偏枯”“偏風”,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第一次提出“中風”的病名。中醫認為本病病因為氣虛血瘀,治宜活血化瘀通絡,補陽還五湯為代表方[3-4]。本次研究以100 例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為試驗對象,就補陽還五湯治療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恢復期的療效進行探討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科2022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收治的100 例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50 例。試驗組中有男26 例、女24 例,年齡45 ~80 歲,平均年齡(66.17±1.26)歲。對照組中有男25 例、女25 例,年齡47 ~78 歲,平均年齡(66.11±1.3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1)因腦梗死急性發作入院,經專科治療后疾病轉為恢復期,且伴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塞、小便頻數等氣虛血瘀型“中風”的主要中醫癥狀,同時舌暗淡、苔薄白、脈緩無力;(2)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本次研究符合醫院倫理會的要求。排除標準:(1)近期接受過其他治療的患者;(2)十分抗拒康復治療的患者;(3)合并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的患者;(4)由其他疾病導致運動能力降低的患者;(5)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
1.3.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常規康復治療:(1)語言功能訓練:①用無菌棉簽蘸取清水后刺激患者的咽部黏膜、舌根,使咽喉出現反射性吞咽行為。②為患者播放新聞聯播等音頻材料,就時事熱點與患者進行交流,鼓勵患者勇敢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對患者的發音進行糾正,使其由正確單音節發音開始,逐漸掌握多音節字詞的正確發音。2 ~3 次/d,10 ~15 min/ 次。(2)肢體功能訓練:①被動活動與按摩:指導患者家屬按摩患者偏癱一側的肢體關節,在按摩時應保持動作輕柔,先按摩大關節,再按摩小關節,并引導關節活動。②床上主動活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雙側手掌相對,用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上舉過頭;將健側下肢置于患側下肢下,雙下肢交叉,用健側下肢帶動患側下肢上抬,同時基于杠桿作用讓患者嘗試翻身、坐起。2 ~3 次/d,10 ~15 min/次。(3)生活能力訓練:患者下地行走時為其提供拐杖等步行輔助工具,并對患者的步幅、步態進行糾正,同時鼓勵患者自行穿衣、洗臉、刷牙,嘗試獨立如廁。
1.3.2 試驗組 試驗組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治療,組方:生黃芪30 g,當歸尾6 g,赤芍5 g,地龍、川芎、紅花、桃仁各3 g(劑量參考《醫林改錯》,因本地氣候炎熱故減少了原方中生黃芪的用量),取藥自煎或由醫院藥房代煎,每日1 劑,早晚餐后各溫服150 mL,每周用藥5 d,停藥2 d,連續用藥4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
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3 個月后的凝血功能、主要中醫癥狀評分、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并統計其臨床療效。
1.4.1 凝血功能 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5 mL,經離心處理分離出血漿,采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檢測血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D- 二聚體及纖維蛋白原水平。
1.4.2 主要中醫癥狀積分 主要中醫癥狀選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塞、小便頻數四項,其中無記為0 分,癥狀輕微、對生活造成輕微影響記為1 分,癥狀中度、對生活造成一定影響記為2 分,癥狀嚴重、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記為3 分。
1.4.3 肢體運動功能 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FMA)評估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總分100 分,評分與肢體運動功能呈正相關。
1.4.4 生活質量 采用Barthel 指數評估兩組的生活質量,總分100 分,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4.5 臨床療效 以顯效、有效、無效評價。治療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90% 為顯效,降低40% ~89% 為有效,降低<40% 為無效。NIHSS 分值0 ~42 分,得分高低與神經功能缺損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總有效率為組內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治療前,兩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D- 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均延長,D- 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長于對照組,D- 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的對比(±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的對比(± s>)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 <0.05。
組別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s) D-二聚體(μg/mL) 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試驗組(n=50) 23.74±3.11 35.11±2.54* 0.45±0.06 0.21±0.03 3.88±0.31 2.51±0.17對照組(n=50) 23.69±3.15 30.09±2.49* 0.48±0.09 0.38±0.02 3.91±0.34 2.76±0.11 t 值 1.693 19.394 1.498 18.328 1.9351 16.727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治療前,兩組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塞、小便頻數積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塞、小便頻數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的降低幅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中醫癥狀積分的對比(分,±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中醫癥狀積分的對比(分,± s>)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 <0.05。
組別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語蹇塞 小便頻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試驗組(n=50)2.37±0.15 1.11±0.12* 2.41±0.13 1.05±0.14* 2.45±0.17 1.21±0.15* 2.65±0.16 1.29±0.13*對照組(n=50)2.36±0.12 1.46±0.09* 2.45±0.11 1.51±0.12* 2.51±0.15 1.53±0.14* 2.62±0.13 1.61±0.17*t 值 1.621 16.941 1.541 17.252 1.512 18.523 1.262 16.719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治療前,兩組的FMA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的FMA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試驗組的升高幅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及Barthel 指數評分的對比(分,±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及Barthel 指數評分的對比(分,± s>)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 <0.05。
例別 FMA 評分 Barthel 指數評分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試驗組(n=50) 56.65±3.15 80.41±1.38* 55.64±2.54 78.09±1.48*對照組(n=50) 56.69±3.12 67.17±1.35* 55.61±2.51 64.49±1.43*t 值 1.652 15.674 1.724 15.478 P 值 >0.05 <0.05 >0.05 <0.05
試驗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8.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4.00%(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的對比
腦梗死恢復期是患者治療的關鍵時期。急性腦梗死發生后,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會導致局部大量的炎癥介質生成、釋放,機體纖溶平衡遭到破壞,嚴重影響腦神經功能。經專科治療,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各項生命體征基本恢復至正常水平,臨床癥狀未繼續加重,但由于腦神經功能受損,故導致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降低并可能出現言語謇澀、口舌歪斜、小便頻數等癥狀,其肢體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均有待提高[5-7]。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通過常規康復治療能刺激中樞神經細胞,激活神經潛伏通路以及處于休眠狀態的突觸,進而可改善腦神經功能。常規康復治療包括語言功能、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訓練,但不同患者對康復治療的耐受度不同,且大腦神經功能重組能力有限,因此常規康復治療難以充分改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神經功能[8]。腦梗死的臨床癥狀與中醫學中“中風”的癥狀較為相似,“中風”后遺癥期的常見中醫證型為氣虛血瘀型,其治療原則為活血化瘀。補陽還五湯中重用生黃芪,為君藥,可大補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其化生的水谷精氣為元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重用黃芪能夠補益元氣,氣旺則血行,血行則瘀自去[9];當歸尾為臣藥,相較于當歸,當歸尾的主要功效為活血、養血,使補陽還五湯在發揮活血化瘀作用的同時不傷血;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均為佐藥,助臣藥發揮活血化瘀之效。全方應用大量補氣藥物,同時配伍少量活血藥物,在活血的同時可補益正氣。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中含有黃酮類物質、黃芪皂苷、黃芪多糖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可提升神經興奮性,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抗凝。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 個月后,試驗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長于對照組,D- 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及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塞、小便頻數積分均低于對照組,FMA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和臨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與鄭靜[10]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氣虛血瘀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在進行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有利于改善凝血功能,減輕臨床癥狀,提升肢體運動功能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