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淋,羅 柳,程 瑜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重慶 401331)
2019年4月,我國教育部發布“六卓越一拔尖”計劃 2.0版,提出“建設一流專業、一流課程,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打贏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其中“新醫科”為高等醫藥學校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一個方向[1]。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再次強調:“以新內涵強化醫學生培養。加強救死扶傷的道術、心中有愛的仁術、知識扎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方法科學的藝術的教育,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人民健康守護者”[2-3]。
STEAM教育起源于美國,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5個學科門類英文首字母的縮寫。STEAM教育擁有跨學科整合資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在“做中學”的開展方式、以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為主要手段等特點,提倡以問題與需求為導向,通過項目協作的方式進行開放式探索。STEAM教育與新醫科教育雖然從屬于2個截然不同的教育領域,面向的教育對象也不盡相同,但兩者卻在教育理念、教育主體與教學設計等方面有著深度的內在聯系。STEAM教育與新醫科教育在教育理念層面存在著許多共性,兩者都強調以跨學科的方式學習,注重對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倡導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性[4-7]。
護理早臨床課程是為解決護理學專業學生接觸臨床過晚、基礎和臨床過渡脫節等問題而探索建立的護理學課程,旨在多方位讓學生接觸臨床護理工作,使學生對護理工作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實現不同學習階段的平穩過渡為目標,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培養學生職業榮譽感和使命感。但是,護理早臨床課程的授課對象為大一學生,學生們還未開始專業課學習,醫學專業知識有限?;谠搶W情開展早臨床教學比較抽象、空洞,部分教學內容無法讓學生完整體驗,學生參與度不足,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多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學習目標的實現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領悟力及學習興趣,教學效果無法有效轉化,不僅不利于學生從基礎知識向專業知識的過渡,還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為此,作者積極探索STEAM教育與護理教育融合的教學模式,并在2021級護理早期接觸臨床教學中實施STEAM+護理早臨床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將實施過程匯報如下。
1.1研究對象 通過整群抽樣方法,選取重慶醫科大學2021級護理本科大一學生308人作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按照教育科學研究中的整群抽樣法進行研究設計,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實踐,在護理早臨床課程教學中將STEAM教育理念與實踐課程的優勢相結合,基于項目式教學進行教學模塊設置。根據觀察指標,分別對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課程成績、課程滿意度等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分析STEAM+護理早臨床教學模式的優缺點。
1.2.1構建STEAM+護理早臨床教學模式 本研究將STEAM教育理念與護理早臨床深度融合,利用重慶醫科大學在線教育平臺,基于STEAM教學模式建設護理早臨床課程模塊,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教學載體,秉承項目化、立體化、模塊化、生動化等設計原則,融合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虛擬仿真教學等多種元素的教學方式,以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滿意度。從而,建立一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系統全面、科學合理、實用性強的護理早臨床課程,培養醫學創新人才,真正實現多元育人。
1.2.2STEAM+護理早臨床教學模式實施 STEAM+護理早臨床實施過程包括前期準備、課前學習、課中學習、課后考核及反思、教學評價7個步驟。見圖1。

圖1 STEAM教學模式實施過程

圖2 近2年學生線上訪問量

圖3 學生線上訪問時長
1.2.2.1課程前期準備 組建專業STEAM+護理早臨床教學團隊,遴選有5年以上教學經驗的師資負責STEAM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將教學內容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深度融合,進一步優化完善教學資源。在實施基于STAEM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前,對授課對象進行預調查,了解學生對STEAM教育理念、STEAM實驗的知曉程度,為進一步完善STAEM教學方案提供依據。
1.2.2.2課前學習 STEAM教師在線發布合理早臨床課程學習通知、教學資料及學習任務單等;學生在線學習相關知識點衍生出的教學案例和問題,完成自主學習內容,梳理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1.2.2.3課中學習 STEAM教師帶領學生進入醫院,開展線下教學,以案例、情景模擬等形式融入課程教學,采用小組實踐的方式,了解醫院及病區環境設置和護理工作流程,學生按要求完成小組討論、學習內容演示等活動,檢驗學生線上學習成果。
1.2.2.4課后考核及反思 教師根據課中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完成課后考核,如學生完成重要知識點的虛擬仿真實驗、在專題討論區中發帖互動等,進一步鞏固學習效果,實現學習成果的多維度檢測。
1.2.2.5教學評價 通過學生完成護理早臨床課程學習時間、隨堂測驗結果及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評價教學效果,通過自行設計的STEAM+護理早臨床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學生的滿意度。
2.1課前在線學習時間 在線學習平臺后臺統計結果顯示,學生訪問量14 200余人次,平均在線學習時長46.8 min,能夠保證完成課前導學內容。但不同學生的學習時長存在較大差距,反映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存在差異。
2.2隨堂測試結果 線下課題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隨堂測試以了解學生對課程授課內容的掌握情況,滿分35分。測試結果顯示,測試平均分31.9分,最高分34.3分,最低分26.9分,說明同學們課堂注意力集中,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
2.3課后作業完成情況 課后通過上交學習心得體會對學生進行評價,滿分30分。學生學習心得體會提交率100%,平均分24.8分,最高分28分,最低分19分。心得體會中絕大多數同學表示通過早臨床課程學習對護理事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與理解,同時也幫助其樹立了醫學精神。
2.4課程滿意度調查結果 護理早臨床課程全部結束后發放308份滿意度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7份。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對于目前護理早臨床教學模式滿意度達到90%以上。其中,學生對護理早臨床教學效果的滿意度最高,但學生認為STEAM教育理念與早臨床課程還需深入融合,見表1。

表1 STEAM+護理早臨床教學滿意度調查表結果(n=307,%)
護理早臨床課程已在我國其他醫學院校展開,但形式各異,無統一模式和內容,尚處于探索之中。大部分的護理早臨床課程是一門實驗類課程,教學地點主要集中在醫院內,授課對象為大一學生,而該階段的學生還未開始學習專業課程,醫學專業知識十分有限,在此背景下開展早臨床教學比較抽象、空洞,部分教學內容無法讓學生完整體驗,學生參與度不足,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完全取決于個體的領悟力及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夠理想,不利于學生從基礎知識向專業知識的過渡。
因此,作者探索建設STEAM+護理早臨床教學模式,旨在通過教學內容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充分了解護理早臨床的教學內容,為訓練學生的臨床思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和手段。比如,通過建設線上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模擬護理工作場景,設置不同情景故事,真實模擬護患溝通場景等,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式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發展能力,為后期專業課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幫助學生更快速、高效地進入到專業課學習模式[8-12]。
STEAM+護理早臨床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實現以激發學生好奇心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持續學習興趣,運用情景式、任務型的教學方法,采取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該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在課程設置上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秉承項目化、立體化、模塊化、生動化等設計原則,采用線上+線下立體化混合式教學,融合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虛擬仿真教學等多種元素的教學方式,以項目驅動為主要教學形式,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教學載體。以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及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系統構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形成設計問題、溝通協作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總之,STEAM+護理早臨床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探究式、沉浸式的學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但本研究僅是對STEAM+護理早臨床教學模式的初次探索,后期需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使STEAM與早臨床課程更加深度融入,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