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 徐長印 胡文 韓海龍 ZHAO Qiang XU Changyin HU Wen HAN Hailong
新時代校區規劃建設普遍具有生源多、校園基地覆蓋面廣、校舍建筑面積大等特點,給校內交通管理、校園形象塑造、校園資源共享等帶來挑戰。巨鹿縣科技教育園區規劃提出“組團型”校區規劃思路,規劃“生活教學組團”“運動共享組團”“生活共享組團”,打造交流與開放相結合的創新型未來學校。
組團型校區;布局規劃;建筑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人們追求更高水準的教學環境,學校成為“產、學、研”相結合的場所。規模較大的學校相當于微型城鎮,其交通特點是人流量大、瞬時通行。巨鹿縣科技教育園區運用“組團型”校區規劃思路,解決校內交通復雜化,以及校園可持續建設與學習環境互不干擾等問題。同時,利用現有條件營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園環境。
威謙姆等[1]指出,學校組織與管理計劃包括學校規劃設計、學校基礎設施、學校安全和K-12學校教育體系有效性設計的過程(類似于我國12年連續教育學校)。可見,學習不僅是在課堂上,更是在老師指導下使學生參與多學科學習,其場所涵蓋學校各個領域。隨著學校辦學戰略的變化,完善的理論體系和應用模型,以及教育空間改造研究成為校園的研究重心。
我國“組團型”校區規劃起步較晚。近年來,“組團型”學校數量有所提升。巨鹿縣科技教育園區基于苗業等[2]提出的理論架構,探討辦學規劃的引領性與戰略性發展,為未來學校建設開創新理念,即在規劃設計中體現校園的發展與未來需求。結合李銘揚等[3]提出的職業學校改革理念打造“組團型”校區規劃,其總體規劃呈多點分布、集約緊湊、立體社區3種空間格局;建筑設計著重關注功能空間,既滿足基本功能需求,又具有設計感與操作性,分區設計簡單、實用、美觀、高效、適應性強,引導學習空間由“教”向“學”轉變,由“單一”向“多元”轉變。
巨鹿縣科技教育園區作為新時代的教學試驗樓群,力求繼承與拓展校區建筑文化,打造具有文化氣息、時代風尚的校區建筑風格。項目設置120個教學班,可容納學生6000余人。項目占地350余畝,總建筑面積約12萬m2,其中新建6棟教學樓約31082m2,6棟宿舍樓約36616m2,1棟圖書行政樓約17497m2,1棟實驗樓約8639m2,1棟體育館約8496m2,1棟學生食堂約13435m2,還包括其他附屬建筑(見圖1)。

1 規劃鳥瞰效果
2.1.1 “一軸、兩區、三組團”形式
1)一軸 以“知識之樹”理念打造“巨中七景”景觀主軸(見圖2)。

2 景觀分析
2)兩區 運動共享區與生活教學區為學生互動體驗提供場景。
3)三組團 各組團之間既相互獨立,又與兩區實現共享。組團內部庭院打造開放、多功能、可變的樂活空間,營造“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的互動校區。
根據不同空間尺度對校區綠化進行分類設計,將綠化分為濕地綠化、廣場綠化、道路綠化、組團綠化4類。不同的綠化尺度進行差異化景觀設計,保證校園不同區域的景觀舒適度。
2.1.2 確保良好的可達性并有效使用校區內共享空間
“組團型”學校面積較大,容納學生較多,可利用薄弱用地提高公共空間的可用性與使用效率。生活教學區與運動共享區既相互獨立又易于連接。
1)生活教學區 生活區位于校園西北側;教學區由教學樓、行政樓、實驗室與圖書館組成,利用景觀節點將重要活動場所串聯,為師生創造輕松的交流、探討空間。
2)運動區 運動場、體育館位于校園東側,設置單獨出入口。
建筑四周采用交通環島形式實現人車分離,室外停車場靠近主要出入口,人行道可通往各教育場所。
2.1.3 滿足不同年齡段的教育需求
共享空間的主要使用者是不同年齡段的教師、學生和家長,不同使用者存在自身需求,在空間共享使用與行為規則方面呈現有機混合特點,故打造多層次、多樣性與靈活性的共享空間以滿足使用者需求。外部空間對于形成富有人文精神與場所精神的校園具有重要意義。校園空間的文化性不僅體現在對校園歷史文脈的重視,還體現在對科學文化的重視,呈現高雅、淳樸、自然的格調,以及“以人為本”的精神。
雖然教學方法與教學樓的設計模式相對固定,但教學樓空間可不斷變化。此類空間既是物質空間又是精神空間,可滿足使用者的生理與審美需求。
2.2.1 注重建筑空間
庭院采用半圍合式布局,隔絕校外喧囂,提供安靜的環境。庭院與走廊、交流平臺等空間相結合,將空氣、陽光引入建筑。建筑功能空間以流暢嚴謹的幾何形體呈現,在建筑與交流平臺之間打造庭院,使學術交流充滿樂趣,降低道路的沉悶感。
2.2.2 關注建筑造型
整個方案將簡潔現代的造型與建筑材料相結合,營造和諧、活潑的現代標志性建筑群(見圖3,4)。點、線、面之間的關系以現代方式重新詮釋,體塊交錯與拼接形成豐富的形態。走廊的特殊位置與建筑屋頂的特殊造型使其成為學校建筑群中的主要標志。從布局協調統一、建筑符號再提取、色彩對比等方面進行設計,最終形成有機整體。

3 圖書行政樓透視效果

4 教學樓透視效果
2.2.3 考慮共性與個性
每個組團與區域內的教育中心相連,置于有機整體中,保證場所的完整性。在某種程度上,每個小組均為獨立實體,體現出單體特性,這種個性化設計可賦予群體良好的身份認同,使學校環境更加和諧。
“組團型”校區規劃以人文特色、綠色生態、和諧團結為原則,營造開放式空間,滿足師生的生活、教育、情感與精神需求。巨鹿縣科技教育園區“組團型”布局思路如下。
1)強化設計理念 提出“獨立管理,共享開放”“承古拓今,開放共享”的設計理念,與周邊區域和諧共生。
2)清晰規劃結構 采用“一軸、兩區、三組團”的規劃布局,按“組團型”校區規劃依次組合各功能區。
3)保留校園文化特色的同時兼顧共性與個性 建筑群與單體建筑設計具有自主性,預留充足的設計空間,進而呈現建筑的個體特征與學校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