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波,劉 才,江林蔚,李中花
(鄭州大學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學生和教職工學習、生活、工作的重要場所。其聲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和教職工的身心健康和學習、工作效率。在一些特殊環境下,國內高校會采取封閉式管理,這使得校園聲環境對在校學生及教職工的日常學習、工作及心理影響更加嚴重。因此,各高校對封閉校園的聲環境越來越重視,并進行了一系列相關調查和研究。
鄭州大學作為教育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合建高校,在校生人口眾多,周邊的環境復雜,其聲環境的調查與研究尚有欠缺。在封閉式管理的模式下,對鄭州大學校內宿舍、圖書館、教學樓和餐廳等學生長時間聚集場所的聲環境進行測量和研究,有利于更顯著的明確聲環境對在校師生的心理影響,也對改善封閉環境下的校園聲環境和保障師生心理健康有著重要意義。
本次從客觀監測與主觀評價兩方面進行封閉管理模式下校園聲環境研究。
1.1.1 學校概況
鄭州大學坐落于鄭州市高新區科學大道100 號,位于科學大道與西四環的交叉口,其東南西北面分別是西四環、科學大道、長椿路和蓮花街。學校占地面積432.87 hm2,其校舍建筑面積1.537×106m2,運動場地近3.0×105m2,各類在校生合計73 000人左右。其校內聲環境污染主要來自于交通噪聲和校園內生活噪聲。
1.1.2 監測點選取
根據GB3096-2008《聲環境質量標準》規定,鄭州大學是1 類聲環境功能區,具有明顯的功能分區特點,分為學習工作區和生活區。1 類聲環境噪聲規定:晝間環境噪聲標準值為55 dB,夜間環境噪聲標準值為45 dB。
在封閉管理的模式下,鄭州大學采用了線上授課的教學方式。在這種管理下,宿舍、餐廳、教學樓和圖書館成為了學生駐留時間最久的地點。因此,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2 個檢測點,分別是柳園20 號樓的第一、三、六層、聚英園餐廳的就餐處和收餐處、北核心教學樓2 號樓212、312 教室、南核心教學樓1號樓104、204 教室、圖書館三樓自習區和圖書語言區、四樓自習區。并分成兩個功能區:生活區和學習工作區(表1),進行噪聲值監測。

表1 檢測點和檢測時間
1.1.3 監測方法
本次監測使用的儀器為希瑪AR844 型在線式數字噪音計,由鄭州卓泰檢測設備有限公司制造,測量精度可達±1.5 dB,測量范圍為30~130 dB。由于A 網絡對于高頻聲反應敏感,對低頻聲衰減強,這與人耳對噪聲的感覺最接近,故文章在測定噪聲時,采用A 聲級作為評定指標。在本次實驗中使用的檔位是30~80 dB,時間加權為slow。
本次聲環境監測分別在工作日和休息日進行,根據GB3096-2008《聲環境質量標準》規定選取在晝間的7 ∶00~12 ∶00、14 ∶00~18 ∶00 和夜間的19 ∶00~23 ∶00 這三個時間段內進行。考慮到不同時間段的不同活動對噪聲值的影響,對每個監測點選取了不同時間進行測量(具體見表1),每個時間點測量五組數據,每組數據測量時間間隔20 s,取其平均值進行比較。
1.1.4 結果與分析
宿舍噪音隨時間有顯著變化:早上7 點6、3、1 層的平均噪聲值依次為38.3 dB、40.3 dB 和40.8 dB;正午12 點時,各層噪聲均達到最大值43.2、49.4 和66.1 dB,同比于早上分別增長了12.8%、22.6%和62%;到20 點和23 點時噪音值回降,與早上相差不大,但宿舍一樓和三樓20 點和23 點噪音的平均值為49 dB,均超過國家環境噪音標準8%。噪聲分布也不均:隨著樓層的遞增噪聲依次降低。第六層相較于第一層噪聲降低了 6.1%~34.6 %。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早上和晚上為起床和就寢時間,活動內容相差不大,因此形成的噪聲種類、大小相似。中午學生在宿舍進行學習生活的討論,故噪音值最大。低樓層靠近街道和食堂,故噪音較大。隨著樓層的遞增,與聲源的距離越來越遠,其所受的影響也逐漸減小,噪音依次降低。
生活區宿舍工作日和休息日的聲環境數據無明顯變化,這與封校期間學生生活封閉單調等狀況相符。
經分析可知,宿舍內噪音主要為生活噪聲、校園建筑施工、交通噪音和大型活動噪音,見圖1、圖2。

圖1 宿舍聲環境調差情況

圖2 宿舍工作日與休息日聲環境對比
餐廳兩監測點的噪音中午12 點噪聲值高于早上7 點和晚上6 點。原因為中午學生就餐人數和時間較早晚要顯著增加和密集。對于不同監測點,就餐處平均噪聲值為68.35 dB,收餐處平均分貝值為69.35 dB,收餐處噪聲值比就餐處明顯要高。休息日餐廳整體平均噪聲值高于工作日。原因為工作日比休息日時間匆忙,學生交談聲較少。餐廳兩個檢測點的噪聲無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均超過了噪音標準,其噪聲主要為學生吃飯時的交談聲、碗筷收放時的碰撞聲和洗手池的水流聲。
在教學樓工作日的5 個時間點中,其上午10 點和下午3 點是噪音最大的兩個時間點,其平均值達到了53.3 dB 和54.3 dB,晚上9 點是一天當中噪音最小的時候,平均只有43.5 dB。分析原因,上午10 點和下午3 點為課間時間,相比上課時間(上午9 點和下午4 點)學生流動性大,各種走動、語言、衛生間噪聲都較大。晚上9點為自習時間,教學樓內學生較少,故噪聲也較低。同樣因教學樓內學生較少的原因,教學樓休息日整體噪聲低于工作日的噪音值。整體評價,教學樓的噪音環境符合I 類聲環境標準。
在一天中,三樓東自習區聲音大小變化幅度最大,從9 ∶00~21 ∶00 噪音減小了7 dB;相較下,其他兩個檢測點噪音值變化幅度較小,變化不到5 dB。而且圖書館三樓東自習區日均噪音值比語言圖書區和四樓自習區要高。原因為圖書館東自習區對面是圖書館門口,且位于在過道旁邊,是進出圖書館主要區域。
三樓東自習區休息日的噪音值比工作日要高,同比增加了17.6%。原因為圖書館休息日人數較工作日要顯著增加和密集,且靠近圖書館門口。
在封閉式管理下,學校成為所有師生學習生活和娛樂的場所,相較于平時在校人數大幅增加,其聲環境質量也較開放情況下有很大改變。特別是封閉管理后宿舍的聲環境,學生一天的學習與生活全在宿舍內進行。在這種變化下,學生的心理健康越來越需要得到重視。為了了解和評估在這種環境下的聲環境對師生心理影響,本研究進行了相關問卷調查。
1.2.1 選取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選取大三學生作為本次心理調查問卷的對象。這部分學生在校時間長,日常課程學習緊張,活動場地固定,具有代表性。
1.2.2 設置問卷
本次調查以網絡問卷形式進行,其題型借鑒各大高校有關校園聲環境的調查和心理健康準則,旨在了解封校情況下校園噪聲來源以及聲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影響。
調查問卷共18 題(17 道選擇題和1 道簡答題),分別從校園封閉管理下的聲環境情況與學生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展開調查。
1.2.3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共計57 份。有關校園聲環境,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認為在教室如果聲音大于50 dB,都會對他們造成影響。并且普遍認為噪聲對生活影響較大,57.89%的學生認為噪音會導致他們入睡困難,64.91%的學生認為噪音會導致他們心情煩躁,35.09%的學生認為噪音導致他們記憶力下降,31.58%的學生認為噪音導致他們頭疼。分析可得,不良的聲環境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身心健康情況下降。
對于噪聲種類來源,有49.12%的學生認為在寢室說話聲會有影響,52.63%的學生認為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的媒體音量會有影響,有66.67%的學生認為挪動桌椅、開合柜門的聲音會有影響,有42.11%的學生認為過早或者過晚的洗漱聲有影響。
有70%和14%的學生認為噪聲情況一般和不嚴重,但也有11%的學生認為噪音情況嚴重,更有5%的認為其非常嚴重。
有49.12%的學生認為聲音達到50 dB 會對學習有影響,另外還有28.07%和14.04%的認為50 dB和70 dB 有影響,只有5.26% 和3.51% 的認為20 dB 和90 dB 有影響。
在一天當中,分別有49.12%、43.86%、50.88%、52.63%、54.39%的學生選擇在早上8 點到10 點、10 點到12 點鐘,下午2 點鐘到4 點、4 點到晚上6點鐘和晚上8 點鐘到10 點鐘作為自己的學習時間,其他時間段學習的人很少。
有78.95%的學生會在教學樓學習,并有54.39%和50.88%的學生會在特殊情況下在宿舍和圖書館學習,只有7.02%的學生會到餐廳學習。
文章以鄭州大學主校區為例,選取12 個監測點進行聲環境客觀參數參量,并對教室室內環境質量進行主觀問卷調查和評價,得到以下結論與建議。
校內噪音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效率有著很嚴重的影響。對于目前鄭州大學的聲環境,學生整體滿意度不高,尤其是宿舍22 ∶00~23 ∶00 時段的聲環境滿意度只有56.14%。在封校情況下學生長時間在校內生活和學習,對聲環境的滿意率為10.53%。說明在今后高校需要注意校園聲環境的質量問題,加強對聲環境的重視程度。
客觀方面,建議學校可以在圖書館學生聚集背書區、餐廳收餐處和就餐處和宿舍分別增加一些隔聲降噪設備,例如屏風或者隔板;同時做好與校園施工團隊的溝通工作,在校園內施工前與其協商,避免在上課期間或者自習高峰期在學習場所施工,也避免在休息時間在休息場所施工。主觀方面,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宿舍宣傳減少噪音,減少在休息時間影響舍友的行為,例如貼標語或者開展課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