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良 譚必武 張莉

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頂端,也是檢測義務教育質量的一個關口。
近年來,在吉首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市教體局緊緊圍繞普通高中改革發展的重點問題,大力推進高中學校基礎建設,扎實開展新高考、新課標改革工作,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讓本地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特色的高中教育。
以高標準投入蓄足發展底氣
教學質量從后位到連續兩年本科上線率穩居全州前三;榮獲2022 年州委教育領導小組頒發的質量攻堅先進單位;科技創新、藝體項目屢獲國家級、省級獎項……近年來,吉首市第一中學教育教學呈現跨越式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所學校走出‘低谷期,實現‘破繭高飛,這離不開‘一方水土的支持與保障。”校長田波介紹,吉首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民生所需,將吉首市第一中學發展作為振興吉首教育突破口,為學校高質量發展蓄足底氣。
重視程度何以見得?2017 年,全市投資約5 億元異址新建了面積達400 多畝的,高規格、高標準、高品質的新校區,從辦學條件、硬件設施上加快補齊發展短板。“此外,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學校物業管理、教師培訓和智慧校園建設等,僅2021 年,學校的資金投入占全市教育附加費的四分之一。”田波透露。
12 月1 日,走進吉首市第一中學,園林式的校園讓人眼前一亮:教學區、活動區、宿舍區分布合理,小橋流水、花園亭閣交相輝映、點綴其中。強化“新基建”,答好“民生卷”,拔地而起教學樓承載夢想,鮮艷明亮的塑膠跑道連接未來,一中師生在嶄新的校園迎來全新開始,邁出堅實的步伐。
以高品質師資激發教學活力
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教師是關鍵。近年來,吉首市第一中學通過人才引進、公開招考、縣域選聘等方式,先后引進160 多名新進教師,其中46 名屬于部屬高校公費師范生,大大激活了學校教師內生動力,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記者了解到,該校256 名教師中青年教師占比60%以上。針對這一現狀,學校將青年教師培養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工作,積極推進“青藍工程”,制定嚴格的師徒結對方案和考核標準,用聽課次數、讀書筆記等明確師傅和徒弟的具體職責,為廣大青年教師提供學習和展示的舞臺。
“楊舒婷老師的思想政治課,以學生為主導,學生積極思考、課堂參與度高……”這是田波在聽課記錄本中寫下的一頁。“學校以課堂為驅動,聚焦自主課堂,出臺了7條優化課堂教學意見,從強化備課、精選課件、注重互動等方面量化課堂教學指標。”田波告訴記者,根據要求,每日行政值班領導需隨機聽課至少1節,督促老師認真落實常規、優化課堂。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深化,該校積極引導老師們深度開展教研活動,主動適應新課程改革,大力實施一校一品創新項目“一課三講”校本研修。“同一節課,三名老師先后上,各學科備課組集中研討、挖掘經驗、集思廣益,打磨出符合本校學生實際的精品課程。”田波說道。以教研培訓強師能,近三年,該校共開展了30 個市級以上課題研究,57 篇論文獲省級獎勵,為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特色化辦學賦能全面發展
“‘特立藝體館建成后,學生們開展體育、藝術專業訓練有了全新場所,再不用擔心下雨天耽誤訓練了。”11 月30 日,吉首市民族中學“特立藝體館”正式動工,學校黨總支書記歐陽震滿懷憧憬地說道。
作為一所民族地區的學校,吉首市民族中學堅持走湘西民族特色和藝體特色的辦學之路,在傳承和創新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開發《湘西民族美術》等系列校本教材,讓民族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打造苗繡、蠟染等10 余個民藝工作室,特聘非遺文化傳承人為師生指導授課;成立竹竿舞、高腳馬等社團組織,大力開展民族藝術教育社團活動……多年來,該校立足于辦學實際,承擔起了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任。
“2022 年秋季學期,學校結合藝體辦學特色,創辦國防教育班,通過軍事化管理與訓練,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培養良好習慣、增強愛國主義情懷,為他們的品格塑造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歐陽震介紹。2023 年,學校入選湖南省縣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項目”建設名單,將建設占地面積約2800 平方米的“ 特立藝體館”,內部除了標準化籃球場、排球場和羽毛球場以外,還將配備4 層樓運動功能室,既能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也能為各專業訓練創造條件,進一步促進學校藝體特色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我們將進一步發揮高中教育龍頭引領作用,更加注重普通高中教育內涵式提升、高質量發展,堅持不懈抓教研,實實在在搞課改,推動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再上新臺階。”吉首市教體局黨委書記、局長張俊生表示。接下來,吉首市將始終堅持特色辦學、多樣發展的主要方向,推動各普通高中學校因校制宜、立足實際,各展特長、各美其美,讓每名學生都學有所長、學必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