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數據顯示,我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總體改善,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逐漸上升。盡管如此,具體到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和短板,尤其表現為學生視力不良和近視率偏高、學生超重肥胖率問題凸顯、學生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學生身體素質下滑等方面。這也是為何國家多次發文強調要保障中小學生的體育運動時間,教育部也規定中小學生每天必須保障校內外1小時體育鍛煉時間。
中斷久坐可以幫學生恢復注意力
課間十分鐘與大課間,是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一環??傆腥藫膶W生在課間十分鐘太過于活躍會影響上課時的表現,甚至有人直言學生十分鐘太活躍“心都散了”,但從科學角度而言,這完全沒有根據。
國外針對學齡兒童的研究顯示,十分鐘的短時課間身體活動就可有效地提升兒童的注意力及自尊,進而有助于提高學習表現。此外,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表明,在每天上課時間實施3次5分鐘的課程休息,可以保證數學和閱讀成績,同時改善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
腦科學研究顯示,人們的注意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會不斷轉換。注意力不集中將改變大腦以任務為導向的信息加工模式,影響大腦的信息加工過程,進而影響學習過程。但是,對于學齡兒童青少年而言,注意力受到許多內在和外在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學校相關的壓力或應激、無聊枯燥的體驗、過長時間的久坐行為等。改善或恢復注意力的有效途徑就是給予大腦適當的休息,特別是進行適當的身體活動是恢復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從這些研究可以看出,在課間十分鐘即使不組織學生進行專門的體育活動,只是中斷久坐行為,進行如走動等休息活動,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緩沖調節的時間,減少上一節課遺留的思維干擾,恢復注意力,以更好的狀態進入下一節課,對青少年的學業成績和課堂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長時間的久坐狀態與負面情緒密切相關,中斷久坐狀態并進行適當運動可以改善情緒狀態,減輕焦慮和壓力等狀態。當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狀態越來越令人關注,中國青少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大約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行為問題和情緒障礙的困擾,兒童心理健康疾病的確診人數也在逐年遞增,并且呈現低齡化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讓中小學生“動”起來,而不是從走進學校大門到放學回家都“困”在教室里就顯得尤其重要。
相關領域的研究顯示,短時間的運動就可以促進大腦的認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記憶力和執行功能等。因此,鼓勵學生在課間休息時走出教室,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學習狀態等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
兒童時期的鍛煉習慣影響深遠
短短課間十分鐘運動影響的不僅僅是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從長遠來看,更是影響了大學及成年時期的自主運動習慣。
今年8月初,一項對全國25000余名大學生開展體育鍛煉的調查顯示,每周運動不足3次的大學生占48.19%,其中每周運動一次的占22.06%,每周運動兩次的占比26.13%??梢?,大學生人群中有著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占比并不高,不足一半。
同時,教育部一份針對115萬余名在校學生體質健康的抽測復核數據顯示,約三成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不達標。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不足和自主運動習慣的缺失是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原因,而這一長久以來的習慣的養成可能要追溯至兒童期。
鍛煉心理學觀點認為,良好的鍛煉習慣是人在后天長期參加體育鍛煉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受到個人因素(如年齡、性別、體育意識、體育興趣)、家庭因素(家庭成員的體育認知、體育參與等)、學校因素(如體育課程、體育氛圍、同伴參與等)和社會因素(如城市設施、社區環境、資源條件)的影響。
造成大學生體育運動參與主觀動機缺失和自主運動習慣缺失的原因復雜多元,但是,作為個體健康行為發展定型的重要時期,兒童青少年時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對于未來的鍛煉習慣和鍛煉行為有著積極影響。相關研究指出,學校對青少年運動意愿的影響很大。因此,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運動鍛煉行為對于培養大學時期乃至終身的運動鍛煉習慣至關重要。
同時,課間十分鐘活動,也是中斷學生久坐行為的關鍵時機。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變化,久坐行為普遍存在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過程中,持續的久坐狀態不僅與身體活動水平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一定時期內多種原因導致的總死亡)的風險增加密切相關,還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因此,養成習慣,在久坐的間歇進行適當的身體活動顯得至關重要。
同時,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即使進行短時的適量身體活動也可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大腦產生積極的影響。此外,短時的運動也可以改善力量和靈活性,有助于預防和緩解由久坐導致的身體姿態不良等問題。
(摘自《中國青年報》王學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