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保護員劉生??谥械摹斑厜Α保挥诟拭C省武威市境內,屬于明代長城。作為古代邊關重鎮,武威境內長城資源遺存豐富,主要以漢、明長城為主。成為長城保護員的3年多來,厚厚的巡查日志見證了劉生海的巡查路:每個月至少4次巡查,每次3-5公里,在車輛無法通行的路段,都得依靠步行。周而復始,風雨無阻。
“邊墻”深處
在劉生海的記憶里,家鄉那道綿長的黃土墻難以跟長城扯上關系。“我們小的時候,都把它叫做‘邊墻,印象中只有北京有長城?!睆摹伴L城人家”轉變為“守護長城的人家”,不只劉生海一人。
寧夏鹽池,長城新村。錯落有致的民居之中,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題寫的“鹽池長城民俗博物館”牌匾,讓一座四合院顯得與眾不同。院落的一角,按照烽火臺的樣式營建。登高北望,不遠處就是明長城,當地人俗稱“頭道邊”。
鹽池,因縣域周圍分布多個天然鹽湖而得名,自古就是軍事要沖。境內現有隋長城一道、明長城三道,總長約259公里,沿線還有眾多古城堡、烽火臺。物理老師陳靜和丈夫高萬東是這座四合院的主人,也是這座小型民間博物館的創辦者。生于斯、長于斯,陳靜和高萬東有著一份難以割舍的長城情緣。日常工作之余,夫婦二人最大的愛好就是長城。
從2008年零散拍攝長城開始,到2014年著手系統性記錄鹽池境內的長城,兩口子幾乎拿出了全部業余時間“跑長城”,足跡踏遍鹽池全縣。目前,陳靜和高萬東的“長城之旅”已經超過10萬公里,所拍攝的照片累計也有10余萬張。實地探訪時,夫婦倆除了拍照外,還認真記錄下每一處的遺存位置及規模尺寸,多年積累匯編,于2019年自費出版了《圖說鹽池長城》一書,詳細介紹當地的長城歷史和文化內涵。
為了將瀕危的長城文物資源轉化為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數據資源,2018年底,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團隊啟動了“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采集工程,通過無人機超低空飛行,對中國長城進行“掃描式”的連續圖像采集,高重疊率圖像通過軟件處理可生成現狀三維模型,用于隱藏資源發現、文化遺產展示、病害分布調查與成因分析等多個領域。
4年多時間,該團隊跨越13個省區,目前已獲取平均厘米級分辨率的200余萬張圖像,并通過自主編程建立“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庫”,以科學梳理、高效調用海量圖像。該圖像庫覆蓋了約90%的明代長城人工墻體段,并已擴展到漢、北朝、唐、宋、清等多朝代遺存,共計超過5500公里的長城墻體及其附屬設施。
共赴雄關
去過嘉峪關“長城第一墩”的游客,一定不會忘記景區游客體驗館內的一組長城新舊對比照片。這組名為“萬里長城 百年回望”的圖片展中,較早的黑白照片主要由美國探險家威廉·蓋洛拍攝,1908年,他從山海關出發,一路西行,直至嘉峪關;彩色照片則完成于近一個世紀之后,作者是國際長城之友協會創辦人、英國人威廉·林賽。
1987年,林賽成功徒步穿越長城。這段經歷使他結識了中國妻子,并讓他最終留在中國。2004年開始,林賽重訪威廉·蓋洛等人當年拍攝的長城,對比老照片,選取同一地點、同一角度重新拍攝,最終結集出版《萬里長城 百年回望》,講述長城的世紀變遷。
1908年,探險家蓋洛來華考察長城時,將山海關視為長城的東起點。直到80多年后,考古工作者在遼寧丹東發現了明長城遺跡,后經專家論證認定,虎山才是明長城東端起點。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插畫師姜一哥不知來過這里多少次。但最讓她難忘的,是與長城的第一次相遇——雪后的長城宛如一條銀龍,蜿蜒在虎山之上,壯觀的景象給了她很大震撼。
姜一哥把自己想象成千萬墻磚中的一塊,沉浸在歷史云煙中。簡單的色彩和線條,記錄下她對古老長城的真實感受——長城不只是冰冷的城墻,它也是浪漫的、溫柔的、可愛的、親切的。在社交平臺上,姜一哥的長城畫作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興趣,她也會在線上跟粉絲分享虎山長城的故事?!昂芏嗳瞬恢烂鏖L城的起點是在丹東,我想通過我的畫讓大家了解到這段歷史,了解我的家鄉?!?/p>
與姜一哥一樣,“關長”李森在網絡上也頗有名氣。在嘉峪關關城出口,李森身著自己設計的游擊將軍服飾,問詢完游客的家鄉、出關目的后,便會親手寫一份“通關文牒”,并為游客進行一個簡短卻極富儀式感的通關儀式。如今,李森已成為嘉峪關“最火”的“網紅”,不少游客慕名前來找他“打卡”。李森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宣傳嘉峪關,宣傳長城文化。在他心中,保護長城不僅是保護遺跡本身,還要把長城的歷史文化通過有意思的方式流傳下去。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長城保護進入了新階段。1989年建成開放的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以長城為主題的博物館。2003年,為了更好地展示、宣傳長城歷史文化,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從市區遷至嘉峪關關城腳下。
要修繕,不要“亂修”
萬里長城的營建絕非一人之力,《萬里長城 百年回望》的成書,也絕非威廉·林賽一人之功。這其中,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退休美術編輯、現年78歲的長城學者嚴欣強貢獻不少。自1984年起,一直夢想探尋長城的嚴欣強,開始帶著兒子嚴共明自費考察長城。隨著與長城的接觸越來越深,父子倆竟都入了迷。
1997年,嚴欣強等人在河北淶源找到了著名戰地記者沙飛拍攝《戰斗在古長城》等抗戰攝影名作的拍攝位置。2005年,在嚴欣強的陪同下,威廉·林賽前往淶源探訪沙飛曾拍攝過的長城故地,順利完成了《萬里長城 百年回望》部分照片的拍攝工作。
能夠找到《戰斗在古長城》的拍攝位置,還要歸功于嚴共明。當初看到這張照片后,嚴共明就指出,照片里的山影輪廓和長城形態,與河北淶源浮圖峪長城非常接近。此后,在經年累月的長城考察中,嚴欣強父子不斷思考,分類整理,從墻、臺、門、樓、裝飾等各種角度,找到一套系統展示長城這種特殊建筑內在美的方法。
明長城各段雖非整齊劃一,但是基本規制卻有規律可尋——敵樓有幾門幾窗、門窗比例幾何、門要怎么建、磚要怎么砌……談起長城的形態,嚴欣強如數家珍。也正因為此,嚴欣強一邊大力提倡保護長城,一邊又對“瞎修”“亂修”痛心疾首。“還不如不修?!眹佬缽娬f,“留在那,最起碼是長城原來的樣子。”
多年來,嚴欣強一直疾呼,讓維修和保護人員了解和熟悉長城的形態,從而在今后的保護和修繕中減少錯謬,是“把長城留給子孫”的重要前提之一。這也是父子倆歷時15年創作《長城形態圖志》的良苦用心。
可喜的是,嚴欣強的呼吁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也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長城的保護和修繕之中。距離嘉峪關關城景區約8公里處,石關峽長城猶如游龍,盤臥于黑山上,巍然屹立。一年前實施的長城保護維修工程即將進入尾聲。
在寧夏鹽池,如果不經專門指點,一般人很難分辨出哪一段是剛剛維護過的墻體。據當地文保人員介紹,進行長城墻體修復時,修繕人員要進行反復測試,尋找到最接近“老土”的原料配方,同時采用古時的夯筑工藝,在修舊如舊的同時,做到堅固耐用。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劉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