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中國人民對現代化的追求,始于19 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之后歷經不斷的艱辛探索。但是,由于這些探索閾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并不適合中國,未能使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夢想。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圍繞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懈努力,成功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2]中國式現代化在內容與內涵上不斷豐富,在實踐中,既有創新又有延續性: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模式,在實施戰略上一環扣一環,穩步前進,著力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取得成功,與我們黨接續傳承與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息息相關,也是解讀我們黨過去為什么能成功、未來怎樣才能成功的重要密碼。
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和內涵是不斷豐富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最初提出的是建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國防、科學文化、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改革開放后,明確為“四個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代則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容與內涵,進一步提出并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命題。
毛澤東早在1949 年3 月召開的黨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設想“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地向著現代化發展的可能性”[3]。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新的歷史時期”建設主要目標提出來。1951 年12 月,中央軍委總政治部《關于部隊整編工作的政治指示》中提出“建設強大的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軍”[4]。1953 年12 月,《關于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提出的現代化,包括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交通運輸現代化、國防現代化[5]。 1954 年9 月,周恩來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要實現“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6]。1956 年11 月,毛澤東把文化和科學現代化納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容[7]。1957年2 月27 日,他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作《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8]接著他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重申了這一觀點[9]。 1959 年12 月至1960 年2 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在現代化內容又增加了現代國防[10]。1963 年1 月29 日,周恩來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強調科學技術現代化是關鍵,用“技術”取代了“文化”。
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一概念,并加以實施和推進,是改革開放后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創新的突出特點。1979 年3 月,鄧小平會見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11]兩天后,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鄧小平正式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包括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他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12]他特別強調現代化建設在中華民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13]并再一次詮釋“中國式的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14],這個特點就是“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因此,中國式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現實國情出發。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的目標[15]。除了實現現代化的四個主要方面,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都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在2021 年1 月11 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他正式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內容和內涵作了闡述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16]。中國式現代化概念、內涵、特征的完整表述進一步體現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豐富內容,不僅是理論上的概述,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成就和經驗的總結:我國十四億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我國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我國現代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我國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和平發展是中國發展的鮮明特征,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是世界和平發展的現代化。
黨是領導一切的。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與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根基。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征程上,我們始終堅持和傳承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54 年9 月,毛澤東在全國人大第一次會上指出,黨不僅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領導者,也是工農業、國防科技、文化等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不僅能領導全國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建設社會主義,也能領導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17],并通過科學規劃實現黨對科學發展和對現代化的領導[18]。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正是在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建設才在百廢待興的艱難時期段時間內取得巨大的成就。
鄧小平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們制度的優勢,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優勢。1987 年10月,他會見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總書記卡達爾時指出:“我們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越性。比如共產黨的領導就是我們的優越性。”[19]江澤民強調:“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大國,要把十二億多人的力量凝聚起來,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前進,必須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20]胡錦濤在2009 年9 月回顧和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長期實踐,特別強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黨領導下的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事業。新時期內外形勢復雜多變,但幾代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新時代新征程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21]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堅持黨的領導是第一位,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建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障。
在借鑒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則,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障。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意味著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走適合自己的道路。
1958 年,毛澤東提出獨立自主地搞建設、搞科學技術革命。他在6 月17 日指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22]在這條路線的指引下,我國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里,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締造了國防尖端科技,使沉淪了100 多年的中華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鄧小平提出的“中國式的現代化”,強調的正是獨立自主的中國特色:“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23]他在1979 年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明確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24]1982年5 月6 日,鄧小平會見利比里亞國家元首多伊,談到我國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說:“中國的經驗第一條就是自力更生為主。我們很多東西是靠自己搞出來的。”[25]此后,他多次強調和闡釋“中國式的現代化”不是照抄別國模式,而是在借鑒和學習基礎之上的再創造;中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原子彈等高新武器,發射了人造衛星,所以,“我們向第三世界朋友介紹的首要經驗就是自力更生。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要爭取外援,而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26]。事實證明,社會主義建設固然需要借鑒各國發展的有益成果,但最終仍在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江澤民非常重視科學技術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推動作用。他強調:“沒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27]1995 年5 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28]。這就是將中國式現代化獨立自主性與堅持自我發展模式相結合。中國式現代化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獨立自主與和平發展相輔相成。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西方傳統的霸權、強權思維模式,創造了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和平發展的現代化新道路,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我們扎實推進“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不僅更好發展自身,而且更多造福世界。
中國共產黨領導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征途中,一直具有戰略性、系統性思維,善于擘畫藍圖,也善于推動規劃的實施,堅定地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進。
毛澤東深謀遠慮,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新的歷史時期”的建設主要目標。1953 年12 月,《關于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提出了要通過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促進包括農業和交通運輸的現代化,建立和鞏固現代化的國防[29]。這是在中央文獻中第一次把現代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目標提出來。1954 年9 月,周恩來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現“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30]的構想,這一構想寫入了中共八大黨章,現代化真正開始納入了國家或者中國道路發展范疇。周恩來在1964 年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式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及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為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指明努力方向:“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31]
鄧小平正式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為此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謀篇布局,這是中國式現代化規劃和部署中承上啟下的重要擘畫。1981 年6 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作了概括,初步提出了在中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黨的十三大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確定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不斷深入,江澤民在“三步走”的基礎上,圍繞如何實現第三步發展目標,提出了“新三步走”戰略。1997 年,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正式提出,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 年的努力,到建黨100 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100 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20 世紀末我國勝利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黨的十九大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了戰略部署,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 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進行宏觀展望,重點部署未來5 年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帶動中國式現代化全面發展、全面進步。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重要特征是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才能在短短的22 年建設中初步形成了一個部門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現代交通運輸網絡,在國防建設和重大科技項目的研發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創新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歷史性命題,并以此為目標,擘畫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江澤民強調:“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絕不能動搖。”[32]胡錦濤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事業,要切實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我國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2021 年8 月17 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14 億多中國人民邁入了全面小康社會,我們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共同富裕的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內容和內涵的豐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歷程,體現了我們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磅礴偉力,展示了強大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歷史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又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的現代化探索,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展現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