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培
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必須牢牢把握五個方面的重要原則,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從理論、歷史與實踐的統一,全面準確把握“五個堅持”實踐原則的科學內涵,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完成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具有重大意義。
現代社會從何而起?中外學界對此并未形成統一認識。思想、文化、生產、交往、政治、宗教等領域中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諸如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城市化、市場經濟、全球貿易、資產階級革命和宗教改革等,似乎都能作為現代社會的起點,但是,從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著眼,這些標志性歷史事件,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聯系,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中,現代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同義語。正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現代社會’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國度中的資本主義社會,它或多或少地擺脫了中世紀的雜質,或多或少地由于每個國度的特殊的歷史發展而改變了形態,或多或少地有了發展。”[1]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社會的基本認識,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可以合邏輯地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現代社會的生成階段;二是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現代化階段;三是未來社會的現代化發展階段。
現代社會的生成階段,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階段。在歷史上,集中表現為西歐各國,特別是英、法等國,從封建社會轉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進程。在這一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尚在形成過程中,未獲得統治地位。因此,現代化的核心問題,表現為資本的生成問題。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說:“資本生成,產生的條件和前提恰好預示著,資本還不存在,而只是在生成。”[2]在現代社會的生成階段,處于生成中的資本,特別是在中世紀就已經存在的商人階級,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作了詳細論述,不斷發展的商業,將分散的農村副業轉移到城市,吸納失地農民到工場手工業工作等。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分工的發展,進而改變了封建所有制結構,使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得以形成;分工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引起生產方式、社會結構、階級關系和國家職能等發生深刻變革。這些變革又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發展,為資本生成創造了條件。生產關系的變革,創造了資本得以生產的具體條件。例如,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徹底分離,市場、勞動力成為商品、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等。最后,封建統治者和資產階級運用暴力實現階級利益,促進了現代社會的形成。正如馬克思指出:“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3]
現代化的第二階段,是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馬克思認為,不論在哪一種社會形態中,都有一種生產部門占主導地位,起著決定作用。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4]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形成,并獲得統治地位。資本,“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5]。資本,是社會生產的主導,決定并制約著其他一切生產和生產關系。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現代化階段,其核心問題,是資本邏輯主導的資本增殖問題。一方面,以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進程,表現為資本的增殖過程,蘊含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6]另一方面,資本邏輯自身的矛盾,是資本增殖和現代化進一步發展的制約。資本增殖,以占有剩余價值為前提,也是貧困積累和社會分化的根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它導致周期性經濟危機,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所以,馬克思指出:“資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資本本身的性質上遇到了界限,這些界限在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使人們認識到資本本身就是這種趨勢的最大限制。”[7]
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從生產力發展的促進因素逐漸變為阻礙力量,“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創造的財富”[8],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會走向滅亡,以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也隨之終結。到那時,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將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現代化階段。當然,馬克思也強調,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要經歷一個過渡階段,即“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9]。在這一階段,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持續變革生產關系,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在所有制上,未來社會消滅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勞動與生產資料分離的狀態消失了。社會生產,是在集體的、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所有制關系中進行。所有制關系的變革,帶來一系列社會關系的變革。勞動“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這些產品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10]。分配上,必然生產“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11];在國家上,隨著資本主義消亡,“現代國家制度”也隨之消亡,在資本主義社會向未來社會的革命轉變時期,“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12]。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特定時代,根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運行規律,著眼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運動,揭示了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科學描述了未來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任務和特點,是科學把握現代化一般規律的重要理論資源。
20 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戰爭與革命”逐漸成為時代主題。帝國主義戰爭積累著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因素,處于帝國主義統治薄弱鏈條的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條件迅速成熟。1917 年十月革命勝利,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沒有經歷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蘇俄,率先完成社會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但當時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仍沒有改變,加上蘇俄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情,使蘇俄的現代化表現出既不同于西歐各國也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特征。對此,列寧有明確的認識,他在《論我國革命》中說:“毫無出路的處境十倍地增強了工農的力量,使我們能夠用與西歐其他一切國家不同的方法來創造發展文明的根本前提。”[13]
首先,蘇俄現代化的特殊性在于,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帝國主義戰爭在俄國造成的局面,“是饑荒,經濟失調,即將臨頭的崩潰,戰爭的慘禍,以及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慘痛的創傷”[14]。列寧指出:“經濟破壞和戰爭造成的危機愈深,就愈需要最完善的政治形式。”[15]所以,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實現無產階級專政,是蘇俄走向現代化的前提。第二,蘇俄的現代化,僅靠政治上的變革,是不夠的。在蘇俄社會經濟成分中,小農經濟占主導,農民是社會主體。因此,蘇俄現代化的特殊性還在于,如何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迅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列寧指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16]“只有當國家實現了電氣化,為工業、農業和運輸業打下了現代大工業的技術基礎的時候,我們才能得到最后的勝利。”[17]第三,蘇俄生產力落后,舊生產關系的物質基礎依然存在。因此,向新的經濟關系過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漸進的方式,逐步實現從小生產向社會主義社會化大生產過渡。列寧強調,如果“采用急躁輕率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只會延緩這種過渡,給這種過渡造成困難”[18]。最后,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社會主義現代化,以資產階級社會消亡為前提,是現代化的新階段。但著眼于當時的時代特點,蘇俄的現代化,只能在兩制共存格局下進行,必然面臨著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
蘇俄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有特殊性,也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列寧在《論我國革命》中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19]從一般規律看,蘇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社會經濟,促進生產力發展,建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列寧指出:“我們的直接任務并不是‘實施’社會主義,而只是立刻過渡到由工人代表蘇維埃監督社會的產品生產和分配。”[20]第二,蘇俄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根據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兩者相適應。列寧清醒地認識到,在生產力發展落后的俄國,是不能用政權或人為的手段,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至于應采取哪些具體措施,列寧認為:“凡是在經濟現實中和在絕大多數人民的意識中還沒有絕對成熟的改革,公社即工農代表蘇維埃都沒有‘實施’,也不打算‘實施’,而且也不應當‘實施’。”[21]第三,蘇俄現代化建設,要遵循擴大開放的原則。特別是在兩制共存的格局下,蘇俄必須改善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才能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列寧指出:“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系起來。”[22]第四,蘇俄的現代化,要關注執政黨的建設問題。剛剛獲得執政地位的蘇共,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領導力量,自身能力不足,缺乏文化領導力的問題十分突出。正如列寧所說:“我們所缺少的主要的東西是文化,是管理的本領……問題‘只’在于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的文化力量。”[23]最后,蘇俄的現代化進程,需要團結全體人民,朝共同目標接續奮斗。列寧強調:“只靠共產黨員的雙手來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24]“先鋒隊只有當它不脫離自己領導的群眾并真正引導全體群眾前進時,才能完成其先鋒隊的任務。”[25]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結束了現代化只有資本道路的歷史,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新紀元。蘇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反映了現代化一般規律,也彰顯著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現代化的新特征,是科學把握中國式現代化一般性與特殊性的歷史參照。
從人類社會現代化歷史看,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具有不同特征。例如,有的民族國家,現代化是自發,而文明落后的民族和國家,是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被卷入現代化的。從現代化的道路看,既有資本主義現代化,也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同的現代化道路,決定了領導和推進現代化的不同主導力量。但是,著眼于現代化實踐面臨的共同問題,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又表現出鮮明的同一性,它們從如下五個方面體現:
第一,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發展。只有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階級或政黨,才能承擔領導和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歷史使命。從西歐各國現代化歷史看,資產階級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現代化的主導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6]同樣,從蘇俄現代化實踐看,在列寧主政時期,俄共(布)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實施新經濟政策,使蘇俄社會迅速從經濟崩潰中恢復。1930 年,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1936 年,蘇聯宣布建成社會主義。通過蘇聯共產黨的組織優勢,集中力量,加速了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此時的蘇聯共產黨,由于保持著較強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有效實施了新經濟政策,創立了蘇聯模式,對激活經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二,現代化進程,需要生產關系持續變革。從西歐各國現代化經驗看,現代化轉型反映在所有制上,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徹底分離;在交往關系上,是普遍的商品交換,即市場的形成;在生產目的上,是使用價值向交換價值的轉換等;在國家職能上,是一系列具有現代性的制度生成等等。馬克思指出:“殖民制度、國債、重稅、保護關稅制度、商業戰爭等等——所有這些真正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嫩芽,在大工業的幼年時期都大大地成長起來了。”[27]從蘇俄現代化實踐看,蘇俄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從崩潰中迅速恢復,是在深刻變革生產關系中實現的。從“軍事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核心是允許非公有制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發展,承認市場經濟作用,適時轉變國家職能。正如列寧在談到新經濟政策時期蘇俄國家職能時所說:“現在我們的任務,與其說是剝奪剝奪者,不如說是計算、監督、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加強紀律。”[28]同樣,從新經濟政策到蘇聯模式的轉型,是要解決新經濟政策無法克服的糧食價格雙軌制問題。正是通過政策上的持續改革與調整,蘇聯工業化、現代化進程顯著加速。
第三,現代化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不論是現代工人階級,還是廣大農奴,人民群眾,是推進現代化進程的主體力量。西歐各國的現代化,將分散的農民聚集到城市,通過工業生產吸收農村人口。雖然這一進程充滿暴力,十分殘酷,但極大地改變了農奴在小農經濟下的分散和懶散狀態,使他們逐漸適應現代工業生產要求的紀律,為現代化發展創造條件。現代化進程,還推動著農奴的解放進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29]與封建時代相比,人的解放和自由程度更高了。從蘇俄現代化的實踐看,列寧執政時期的俄共(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作為執政黨,布爾什維克兌現了讓人民擁有土地和實現和平的承諾。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充分照顧廣大中小農、中小生產者的切身利益,調動了生產積極性。在蘇聯模式的早期,克服了新經濟政策時期少數富商利用市場盤剝農民的問題,又通過集中的方式,充分調動了社會整體的創造力;由此可見,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是推進現代化必須遵循的一般規律。
第四,現代化是民族國家從地方性走向世界性的過程。西歐各國的現代化,開創了人類社會的世界歷史。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于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30]西歐各國的現代化,使他們在文明上成為先進的民族。先進的文明國家,用最野蠻的方式,即殖民,將一切古老文明和民族卷入現代化進程。當歷史發展到世界歷史階段,人類社會進一步解放的條件也逐漸形成。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31]。蘇俄社會主義建設,拓寬了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道路,現代化路徑從一元走向多元。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共存的局面,更需要無產階級從民族性走向世界性。列寧曾多次強調,無產階級政黨不能將自己封閉起來,要將無產階級政權的生存、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同資本主義國家的交往聯系起來。
第五,推進現代化,要克服各種逆現代化的因素和潮流。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指出,從中世紀就已存在的商人階級看,他們的發展一直受到封建農村制度和城市行會制度的限制。為了消除限制,革命在所難免。當然,“革命不是靠法律來實行的”[32],而是依靠暴力。推進革命,消除阻礙現代化因素,需要領導現代化的階級和政黨發揮斗爭精神。正如馬克思所說:“工業騎士之所以能夠排擠掉佩劍騎士,只是因為他們利用了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事件。”[33]同樣,在蘇俄的現代化實踐中,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來自政權內部的權力集中、黨內不團結的因素,甚至思想觀念的落后、保守與僵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現代化進程。因此,現代化絕不是一帆風順的,當資本邏輯仍主導著現代化進程和趨勢時,“資本本身就是這種趨勢的最大限制”[34]。規范、限制、約束資本邏輯,甚至“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35],同樣具有現代化的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從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同一著眼。黨的二十大,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制定了“五個堅持”的科學實踐原則,體現了對現代化一般規律的基本遵循,彰顯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第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從現代化一般規律著眼,承擔現代化歷史使命的階級和政黨,必須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在本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保證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才能在復雜的現代化進程中,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第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本質上看,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其中,保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協調、相適應、相互促進,是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關鍵在于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深植國情、完全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不斷深化改革、打破體制機制障礙的進程中,促進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協調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優勢就是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利益藩籬問題,為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找到可靠的路徑。因此,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反映了人民創造歷史的主體作用。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闡釋了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回顧人類社會現代化歷史,不論是西歐各國,還是蘇俄社會主義現代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民的主體性作用,但是始終沒有解決好讓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成果的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要發揮人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體力量,更要實現14 億中國人民的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啟了中國的現代化新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堅定不移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全方位、全領域開放格局愈加明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不斷深化改革的進程,更是不斷擴大開放的進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其內在要求。
第五,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始終不是一帆風順的,充滿各種艱難險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黨的建設特別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依然面臨諸多問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在前進道路上,必須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