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郗芙蓉 譚雪蓮
◆單位: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亂,國家廢興存亡之本也?!奔Z食安全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支撐。在糧食安全的眾多構成要素中,糧食生產力是最基礎、最關鍵的影響因素,面對新一輪全球糧食危機帶來的各種潛在威脅,以及我國人口持續增長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背后將長期存在的糧食產需缺口,必須高度重視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能力的極端緊迫性和重要性,全方位審視我國在提升糧食生產力過程中面臨的現實挑戰,尋找提升我國糧食生產力的可行路徑,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糧食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最基本生活資料,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強,既能獨立自主解決本國人民吃飯問題,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最基本目標,同時是判斷中國是否為農業強國的前提性標準(魏后凱等,2022)。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只有農業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們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秉h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指出要“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并將“供給保障強”定義為農業強國的首要特征,充分印證了保障糧食安全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目標和底線任務。而“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和在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原因”(吳英,2019),保障糧食安全作為一項涉及糧食生產、流通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糧食生產是整個工程的起點,若糧食生產出現問題,糧食流通等后續一系列環節都無法順利進行,因此,要保障糧食安全,首先必須確保糧食產量的穩定和增加,即提高糧食生產力。
糧食生產力是指在一定時期的一定地區范圍內,依靠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和耕地、勞動力、水資源等各糧食生產要素綜合投入,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糧食產量的能力,具體表現為本地區本年度的糧食總產量。糧食生產力是古代中國衡量綜合國力最主要指標,“不生粟之國亡”,從唐朝的貸給種子耕牛,到明朝的“一條鞭法”,再到清朝的“攤丁入畝”制度,封建統治者對糧食生產力始終如一地重視,使我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位居世界農業強國前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未直接使用“糧食生產力”這一表述,但他們用唯物主義的理論視野和實踐方法,明確了糧食生產力之于農業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重要性,列寧甚至把發展糧食生產提到了戰爭問題的同等高度,要求黨和政府將國內戰爭時期的經驗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工作(俞敏,2016)。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便認識到了農業是關系人民生存發展的基礎產業,百年來,黨通過立法、改革土地制度、開辦專門學校等措施不斷提升我國糧食生產力(李志龍等,2022),不斷筑牢國家農業發展的糧食生產防線。因此,在建設農業強國進程中著眼于提升糧食生產力,既是對中華民族千年農耕智慧的傳承,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重要論述的遵循,同時也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領導糧食安全工作經驗的發展。
綜上所述,糧食生產力在糧食安全中的基礎性作用,決定了糧食生產力不僅是糧食安全的根基,更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根基,農業強國之“強”的最基礎目標,就是糧食供給能夠有效滿足國民不斷變化升級的食物消費需求,因此,要實現高水平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必須破除現實困境,持續穩固提升我國糧食生產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糧食安全形勢的變化和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面臨的困境,我國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九連豐。但“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結構性矛盾剛著手解決,總量不足問題又重新凸顯”。表明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在生產力方面仍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困境。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構成糧食生產力的最基本要素,而由于城市建設占用、人民食物消費需求轉變以及非糧耕地騰退成本高等,我國耕地非糧化仍呈不斷擴張的趨勢。首先,為解決城市熱島效應等環境問題,滿足公眾美好生態環境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從而更好推動城市經濟發展,部分地方政府侵占耕地來建設人工景觀和超標準綠化帶的行為屢禁不止,同時還未按照規定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加劇了地方的耕地非糧化程度。其次,當前愈演愈烈的瘦身熱潮和我國約3.5 億“三高”患者的治療需求,使得居民飲食結構發生明顯改變,主食的消費需求顯著降低,為迎合市場需求以獲得更多利潤,農戶開始放棄種植糧食,轉而種植經濟作物或養殖畜禽,使耕地非糧化現象加劇。最后,我國以小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的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戶相對較低的受教育水平,增加了耕地騰退工作的溝通難度和時間成本,而不同村集體經濟水平不一所導致的補償方案不同,再加上從眾心理,導致大多數農戶對耕地騰退持觀望態度,整體上延緩了耕地騰退工作進度。
2022 年《中國氣候公報》顯示,我國極端氣候事件仍呈現多發強發態勢,而農業作為受氣候制約最大的生產部門,頻發的極端氣候事件以及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對我國的糧食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一方面,受人口劇增、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我國極端高溫、低溫和降水等各類極端氣候事件顯著增加,且多為復合極端事件,這些極端氣候事件帶來的農田旱澇、農業基礎設施受損、作物倒伏等負面影響,嚴重威脅著我國糧食生產力的提升。與此同時,極端天氣所導致的惡劣生產環境增加了糧食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和損耗,制約著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極端氣候之下溫度和降水不穩定性增強、土壤有機質流失加快,影響了糧食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長發育過程,不利于作物的授粉、灌漿,同時也使糧食作物更容易遭受高溫和凍害侵襲,直接導致糧食品質和質量的下降。此外,氣候變暖加速了病蟲害的繁殖發育,暖冬更是進一步增加了害蟲存活率,病蟲害發生范圍和危害程度的加大影響了全國70%以上的糧食產區,直接造成了糧食減產。
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而農村勞動力的持續轉移則為我國糧食生產力的提升帶來了系列負面效應。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的持續轉移造成了耕地撂荒。持續增速的城鎮化建設為農村勞動力流向收益更高的非農產業部門提供了更多可能,城市公共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也更能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直接導致越來越多農村勞動力選擇離開耕地流向城市。同時,耕地對農民的生存起著兜底作用,從而導致農村勞動力外流時寧愿選擇讓耕地撂荒也不敢將土地流轉出去,使得耕地閑置率不斷上升。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持續轉移挫傷了種糧積極性。外出務工引發的農村家庭離散化使得許多農民面對種糧心有余而力不足,被迫降低留守農村勞動力的種糧意愿,而農資持續上漲和糧價相對平穩導致種糧收益與務工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進一步削弱了農戶的種糧積極性。此外,社會經濟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更多職業選擇,相較于種糧,大部分職業的回報周期短、風險小,加之傳統思想觀念中農民的社會地位較低、社會輿論導向不佳,農民種糧積極性持續降低,甚至產生了厭農棄農的思維。
農業機械規模化應用是提高耕種效率、增加糧食總產量的必然要求,但受土地流轉制度不夠完善、種糧趨副業化等因素限制,我國農業機械規模化應用程度仍相對較低。一方面,在農村土地流轉的實踐過程中,因土地流轉交易市場不健全、流轉過程中改變耕地用途現象突出等問題的存在,大量耕地仍處于碎片化、分散經營狀態,而耕地碎片化則意味著單位種植面積小,也就抬高了機械化種植成本,同時分散經營不僅導致單個的農戶沒有足夠資金購買農業機械和相關服務,還使得農戶對農業機械門類、數量以及時間的需要差別較大,導致農戶無法合資購買農業機械,嚴重阻礙了糧食生產中農業機械的規?;褂?。另一方面,當前我國農村家庭收入最主要來源于務工收入,種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下降使得種糧逐步副業化,種糧以滿足家庭食物需求為主,從而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度較低,而農業機械較高的價格和維修成本也進一步降低了農戶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種糧副業化引發的農機需求降低,是阻礙農業機械規?;瘧玫闹匾蛩亍?/p>
黨和政府在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提升我國糧食生產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之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須從耕地、水資源、農業科技等多方面發力,打破制約糧食生產力提升的現實困境,助力中國特色農業強國建設。
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產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自2020年以來,通過各地實施的系列非糧化整治行動,我國耕地總面積出現由減到增的轉變,而要實現我國糧食生產力的提升,必須持續加大耕地非糧化治理力度。一要聚焦基本農田非糧化治理,永久基本農田作為耕地的精華部分,因此,要提高糧食生產力必須抓住基本農田這個重點和關鍵,將非糧化治理對象從耕地聚焦到基本農田上來,既能有效緩解城市建設持續擴張與糧食生產之間的用地矛盾,同時也能在地方政府資金和人才等資源有限、耕地非糧化整治日益緊迫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非糧化整治工作效率。二要搭建數字化“非糧化”監管平臺,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最新技術手段,實時、精準監測耕地用途變化情況,通過預警溯源、分析研判,做到耕地非糧化早發現早制止,同時能夠實現耕地騰退監管一張圖,線上查看耕地騰退工作最新進展,從而更好把控耕地騰退工作節奏并及時調整工作策略。三要打造糧食全產業鏈,農戶的經營決策決定了其耕地使用決策,通過加強特色糧食品牌建設、地理標志食品認知和大力推動優質糧食工程,讓農戶共享糧食產業增值收益,從而改變農戶經驗策略,有效遏制“糧轉非”現象。
氣候智慧型農業作為一種通過高效利用資源、生物多樣性管理等方式,在持續提高糧食生產力的同時,能夠增強糧食生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并減少糧食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潘友菊等,2023),因此,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要增強糧食生產韌性,保障糧食穩定供給,必須探索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首先,要完善減排固碳約束激勵機制,糧食生產中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會產生一氧化二氮等大量溫室氣體,因此,既要加大對糧食生產過程中農民的濫用農藥化肥、焚燒秸稈等行為的批評處罰力度,同時還要提高對主動采用農業清潔生產技術的補償力度,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緩解氣候變化。其次,要加大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發力度。一方面利用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手段開發更加耐旱、耐寒和耐熱的糧食新品種,以增強糧食作物本身的極端氣候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將抗病蟲害能力導入糧食種子中,并研發高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既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引起的生物災害,也能減少傳統防治手段所造成的土壤和大氣污染。最后,要打造數字農業氣象監測預警平臺,利用數字技術在氣象監測精細到村并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氣象數據的獲取、分析和處理,及時制定更具針對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方案,將損失降到最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鞭r村勞動力大量外流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農業生產帶來的收益難以滿足其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而鄉村振興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必經之路,因此,要破解“無人種糧”的時代隱憂,提高農民種糧意愿,必須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民返鄉種糧積極性。一方面,要推動糧食產業振興,將“一村一品”發展模式與“訂單式”生產相結合,不僅能實現特色優質產品增值溢價,還能破解農民的糧食生產盲目性和“賣糧難”問題。同時,按照“多村抱團”“縣鄉合作”模式,整合多方資源以打造集糧食存儲、產品精加工、物流貿易等于一體的糧食產業園區,增強地方糧食產品競爭力的同時,向農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以增加其收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提高鄉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通過建立“醫養結合+護理險”農村養老模式,構建農村多元養老保障網,構建城鄉醫療對口幫扶和城鄉醫生流動機制,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鄉,以及為鄉村教師開通晉升綠色通道、設立鄉村學校建設改造專項資金等措施讓鄉村學生享受同等優質教育,提高農民在鄉村生活的便利度、滿足感和幸福感,吸引更多務工農民回到鄉村,回到農田中。
解決吃飯問題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須推動農業機械的高質量發展以提高農業機械的規?;瘧贸潭?,從而更好發揮農業機械對糧食生產的助推作用,實現糧食穩產增產。首先,通過調研有針對性地研發新型農業機械設備,提升農業機械供給與農戶生產需求的適配性。如在山地丘陵地區,基于大型農機設備進入難度大的現實,應著力研發小型農業機械設備,而面對目前我國農機結構存在以播種機和收割機為主、配套農業機械落后等不合理現象,則要加大對秸稈處理機械、糧食烘干機械和配套農業機械的研發力度。其次,要加大對農業機械創新研發的扶持力度。通過提高直接補貼金額、開辟信貸綠色通道等措施完善農機研發補貼機制,降低企業研發、生產成本,從而降低新型農機產品價格,使農民買得起物美價廉的農機產品,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中間人”作用,通過座談會、展銷會等方式將優質農機產品推薦給農戶,提高農戶對產品的信任度和購買積極性。最后,要完善農業機械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一是設立農機停放點建設項目專項資金,積極支持農機停放場所的建設、翻新,并雇用專業技術人員實行農機統一管理與保養,延長農機使用年限。二是支持引導地方整合各項涉農資金,提高機耕道路建設資金投放比例,推動機耕道路建設與農機的協調發展,確保農機能有效投入到糧食生產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