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 李 敏 邱 琦 譚冬晴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和重視不斷提升。繼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產業鏈與教育鏈有機結合后,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產教融合的重要作用。隨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其中特別強調要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構建深度產教融合的良好生態。在國家的政策引領下,各省市也發布了眾多相關政策文件來支持產教融合的發展。這些政策的發布推動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也為產教融合提供了更加明確的行動和目標導向。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并不完全對等。校企利益不能同步化、育人先育德的時代要求也使得產教融合具體實踐還需要不斷優化。因此,基于深度產教融合背景探討高職教育中眾多主體如何協同合作培養德才兼備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校企融合深度不夠。產教融合作為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其最重要的參與主體就是學校和企業。盡管有政策的支持和多方的推動,但是校企雙方在進行合作時,還是會存在合作深度不夠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因為校企雙方組織性質不同,作為營利性組織,企業在校企合作時的動機存在利己主義和功利性,希望因此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或社會名譽。而學校作為非營利性組織,追求的并不是經濟利益,而是社會公益性(萬偉平,2022)。這種組織差異導致了目標方向不一致,從而導致目前產教融合中學校的積極性高于企業(白逸仙,2022)。二是體現在育人理念上的差別,出于利益考慮,企業在育人理念上考慮的是實用和能用,對學生的思想素養卻并不是很重視。而學校要承擔“為國育人”的重要任務,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因此在課程設置和實際教學中的思政融入中,企業的熱情并不高,這種理念上的差距也將導致雙方合作深度受限。此外,在與學校的合作中,企業往往只能在某一些課程中引入企業理念和技能,介入范圍相對較窄,加之企業業務繁忙所致,介入頻率和深度都有所限制。
2.多主體協同性較差。產教融合生態圈中,參與主體包括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和其他社會機構。由于不同主體要實現的目標或利益有所差別,因此在主體之間的配合上很難做到協調、一致。以深入學生培養一線的學校和企業來說,校企高層投入產教融合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往往只能提出框架性的要求,而具體合作實施則主要體現在學校教師和企業指導老師(后續簡稱企業導師)的配合上。相對來說,學校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突出而實踐指導能力有所欠缺,企業導師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崗位技能技巧,但在學生教學方面能力并不強。因此,兩者在合作中需要進行一定磨合。同時,企業導師和學校教師之間往往通過微信、QQ、電話等即時通訊軟件進行溝通交流,而由于工作時間和工作性質的差異,有些問題并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導致合作效果受到影響。從行業的角度來看,目前高職校企產教融合的實踐中,行業在其中所起的協同作用也并不明顯。
3.思政教育流于形式。教育的本質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產教融合作為中國職業教育的重要模式,也同樣不能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在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下,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改革如火如荼,學校教師們也因此有了豐富的思政融入課程經驗。但產教融合教學中,尤其是深入企業的實踐教學中,思政改革和思政融入卻流于形式。在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實踐教學中,校企雙方合作重點在于完成項目的各項指標,學校教師重點考慮學生的安全問題和專業技能學習,企業導師則著重在于灌輸崗位技能和企業文化等,而思政教育并沒有作為產教融合的指標列入,因此容易被忽視,即使在教學體系和課程標準中會有所體現,但實際操作中也會流于形式。這也跟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充分發揮有關。學校教學中的思政融入往往通過各種課堂游戲,知識競賽使得學生主動參與,而產教融合的實踐教學中,由于關乎到隨后的就業,因此學生積極參與的往往是跟企業崗位有關的知識學習或技能比賽等。因此,習近平主席提出要善用“大思政課”,要以“大思政課”理念為指導,以系統觀思想,將思政教育融入到理論與實踐的多維度教學中(蒲清平和黃媛媛,2023)。“社會大課堂”的實踐空間要具備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要素結構(吳增禮和李亞芹,2022)。
1.指導思想和育人理念。一是要以“立德樹人”和“思政融入”作為引導思想和指揮棒。在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同時,更需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問題,要思考“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為此,應充分遵循相關政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將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為人才強國戰略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二是貫徹實施“三全育人”和“多主體協同”育人理念。在產教融合育人系統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貫徹多主體協同理念,充分激發所有利益相關人員(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學生等)的熱情,充分利用各類線上線下載體,實現理論知識傳授、技術能力培養和思想素養提升的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2.育人系統輸入要素。產教融合育人系統的輸入要素包括學校、企業、行業和政府提供的各類要素。政府方面一是通過發布各類政策文件給予指引,二是給予各類經費和資源的支持等。行業輸入的要素包括召開行業會議,提供專家指導和職業分析、人才評價等各類支持性資源。作為產教融合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企業在產教融合中需要更多投入。以筆者所在專業與廣州順豐速運的合作為例,在廣東省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項目實施中,廣州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為了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提供的輸入要素包括:實訓設備和場地(學校地處市內可提供學生實習和實訓的場地共224個)、技能型兼職教師和專家團隊、權學校使用的內訓課件及視頻,來自于企業的資源不僅為課內教學提供了大量一線教學素材,也豐富和拓展了在校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實習及畢業后的在職工作。學校作為產教融合項目的另一主要參與者,在人才培養系統中輸入要素包括:具有豐富教學和管理經驗的教師團隊、系統的教學方案和課程設置、豐富的教學資料和設備、校內實訓場地,以及各類資金補助和支持等。以上眾多要素輸入為人才培養系統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極大地體現了多主體協同育人。
3.系統實施路徑。系統具體實施路徑為“主體”+“內容”雙驅動,“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實踐過程、職業教育與思政素養”四對接。
①“雙驅動”助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主體和內容是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最重要的兩大驅動要素。從主體來說,產教融合生態圈中的各利益相關群體,例如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學生等多主體共同推動產教融合。政府是倡導和指引者,在產教融合的具體實施中,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文件指引發展的方向。行業與企業對人才市場有著一線的敏感度,能對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最切實的建議。以筆者所在專業與廣州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合作為例,廣州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多位專家利用自身對行業與崗位工作內容、標準與行為規范理解深刻的優勢,指導學校制定符合區域產業鏈發展及企業崗位要求的人才培養目標、方案。通過專題講座、訂單班等方式積極參與到一線教學中。學校積極為企業提供人才培養所需的課程、師資、教學與實訓場地等資源。通過產教融合項目激發學生內在動力,加強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是主體驅動人才培養的一大體現。從內容上來說,通過培養內容的完善和實施可以驅動產教融合項目的順利進行。培養內容包括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完善,課程體系構建,課程思政融入與具體教學實施等。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學校專業教師團隊與企業專家團隊的調研、座談,以市場為導向,對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完善,在課程標準中增加校企共同制定的考核標準,在教學實施中融入思政,并與企業一線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式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增加學生的職業崗位感知,提升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思政素養。
②“四對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第一,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對接。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作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施教者,在具體實施中有各自的優劣勢。學校教師大多數長期從事理論教學,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管理能力也相對較強,更容易將思政因素融入到教學中并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實踐教學能力相對較差。企業導師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對于具體教學和學生管理還有所欠缺,將思政融入崗位教育中更是很少涉及,在以德育人上需要向學校教師學習,因此兩者的協同合作對接能使校企雙方教師團隊在提升自我能力的基礎上配合實現“雙融合、雙促進”,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第二,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學校和企業根據行業發展和職業標準商定課程標準內容,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精準對接,確保課程內容、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完美契合地方產業需求。在此基礎上,校企也可以聯合行業內其他先進單位共同開發符合新時代職業教育和社會需求的職業標準。第三,教學過程與實踐過程對接。學校和企業共同作為教學過程與實踐過程的對接主體,一是可以通過共同打造實習實訓基地,將企業工作環境、企業文化、崗位流程、技能技巧等融入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和日常教學中;二是可以采取共同開展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生產環境中明確崗位能力要求和職責素養要求。第四,職業教育與思政素養對接。立德樹人是職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學校和企業在融合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政府力量,結合各項政策要求,將職業教育與思政素養對接,既要培養高質量技能型人才,完善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匹配。又要通過課程思政改革,把思想政治素養融入實踐教學課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4.育人系統成果輸出。通過多主體要素輸入并在正確的思想和理念指導及具體實施后,產教融合育人系統將輸出以下成果:一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滿足行業企業的發展需要;二是校企共商課程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等,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模式,滿足專業長期育人需求;三是在培養過程中學生和學校教師通過參與企業實際環境接觸了解行業最新技術發展,既培養和提升了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也促進了校企共建產學研合作項目并取得一定成果。
5.多主體協同育人系統模型。結合以上系統要素,形成多主體協同育人系統模型如下圖所示:

圖多主體協同育人系統模型
參照以上系統實施模型進行具體運作,筆者所在專業與廣州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合作實施產教融合項目取得了眾多成果。企業獲批廣東省第二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入庫培育企業,同時入選廣東省層面負責建設培育的產教融合型企業;雙方基于“專業能力+創新能力+企業素養”強化訓練標準開設訂單班,校企合作開發多門模塊化課程、工作手冊式教材、專業教學標準等,培養了一大批滿足企業和市場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此外,雙方合作共建校外教學基地并獲批校級校企合作類示范基地,基地不僅可用于專業群學生的實訓,還可用于企業培訓新員工以及社會相關培訓,是集“教學、生產、培訓、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式實踐基地。
1.深挖。產教融合是一項長期且細致的工程,“深挖”一是指要結合校企雙方特點深挖具體合作項目。二是要深化教學改革,在“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下,將思政融入到實踐教學課程中。三是要深入細節,在培養過程中,很多技能技巧都是掩藏在常規性操作之中的,需要校企雙方教師團隊針對具體崗位知識進行細化,并將企業導師經驗融入到細節中,通過現場教學強化關鍵知識點。
2.探索。產教融合育人系統可以通過探索式教育,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例如校企教師團隊共同備課時,在課程中設置操作陷阱,培養學生敢于懷疑、勇于挑戰、善于思考的能力。
3.創新。“創新”一是體現在一線教學團隊即教師團隊的教學創新上,在產教融合實施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案的調整和教學方式的創新。二是指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如訂單班教學過程中,企業通過知識問答、課堂競賽加上發放小獎品的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的活力,同時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此外,產教融合育人需要貫徹執行國家及地方相關政策指導思想,秉承傳承培養、創新包容、開放共贏的精神,進一步發揮行業企業的優勢和經驗。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從聯合學生培養、基地建設、實踐教學、師資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有序推進產教融合的深度發展,解決行業發展與學校人才培養的脫節和不適配現象,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全面提升多主體協同培養人才的市場競爭力。
本文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產教融合育人存在的困境,并基于系統觀視角,搭建了深度產教融合下的多主體協同育人系統模型。指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多主體要協同合作,在育人過程中持續“深挖、探索與創新”,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型高質量技能型人才,解決人才培養的供給側和需求側不對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