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利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牧草產業作為畜牧業的基石,是加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綠色可持續進程的有力保障,也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和保障糧食可持續供給能力的重要舉措。我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思想,長期主導著“重糧輕草”的農業決策,真正將牧草作為一個產業也是21 世紀前10 年才開始的事[1]。我國牧草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起步較晚,目前尚處于初級階段,草產品無論從總量、結構還是質量、標準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難以為畜牧業保障優質穩定的飼草料供給。當前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本質上是飼料糧的安全問題,它與畜產品的充足供應和質量安全密切相關。當前,我國飼料用糧已占國內糧食消費的第一位。據統計,2022 年我國糧食消費約8.2 億t,其中飼用消費占48%,大大高于口糧消費(33%)和工業用糧(17%)。中國肉類消費結構與全球結構存在較大差異,目前中國牛羊肉消費占比只有15%左右,而全球平均牛羊肉消費占比已經達到25%以上,歐美等發達國家牛羊肉消費占比更高,普遍都在30%以上。石自忠等[2]剖析了我國牧草產業的發展趨勢,草產品進口增速放緩,但對美國飼牧草依賴較大。飼料糧的消耗會對草食畜牧業和牧草產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一定程度制約現代農業的發展。解決飼料問題,不單純是發展飼料糧,轉變觀念、創新理念有時更勝于科技創新。
隨著我國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牧草的種植情況也在不斷變化,其中最常見的種植品種是苜蓿、飼用燕麥、飼用黑麥、青貯玉米等作物。2014—2021 年,苜蓿商品草種植面積從40 萬hm2提升至45 萬hm2,商品草產量由357 萬t 提升至360 萬t ;燕麥商品草種植面積由1.5 萬hm2提升至43 萬hm2,商品草產量由11.4 萬t 提升至380 萬t。
進口優質草產品成為解決國內市場需求的一個重要途徑。2021 年我國進口草種子7.2 萬t,同比增加17%;2022 年我國進口草種子5.2 萬t,同比減少27.8%;2023 年上半年進口2 萬t,同比減少48%,但苜蓿種子進口0.29 萬t,同比增加164%,2023 年各類草種子進口占比情況如圖1 所示。隨著進口苜蓿干草向多元化轉變,美國、西班牙及南非成為主要進口地區,苜蓿干草進口情況如表1 所示。苜蓿干草進口量大幅增加,進口價格持續走高,2022 年從美國進口140.23 萬t,占比78.4%;從西班牙進口23.2 萬t,占比13%;從南非進口8.8 萬t,占比5%;從加拿大進口0.9 萬t,占比1%;其他來自蘇丹、意大利及阿根廷。

表1 2012—2022 年中國苜蓿干草進口情況 單位:萬t、%

圖1 各類草種子進口占比情況
國家從2015 年開始對“糧改飼”試點實施財政支持,當年國家財政支持3 億元,在“鐮刀灣”區域的10個省30 個縣實施試點,試點面積19.1 萬hm2;到2021 年,國家財政支持20 億元,試點面積已經達到100 萬hm2。種植戶可間接獲得免費收割、運輸的優惠條件,能省5.3~6.67 元/hm2的收割運輸成本;牧草企業或養殖企業在收儲環節可以得到50~60 元/t 的國家財政補貼。
種養殖戶對“糧改飼”政策評價都特別高,但當前許多地區反映由于“糧改飼”試點的實施面積太小,與當地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影響草食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如2022 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計劃任務0.4 萬hm2,實際種植3.3 萬hm2;巴林右旗計劃任務0.4 萬hm2,而當地實際種植面積3.01 萬hm2。全國青貯玉米面積267 萬hm2,但享受補貼的面積只有100 萬hm2。
“糧改飼”促進了肉牛養殖業的發展。2017 年末,監測的16 個省50 個縣肉牛存欄同比增長1.1%;同期,“糧改飼”試點區肉牛存欄同比增加4.5%;貧困縣肉牛存欄同比增加4.2%。2017 年10 月,監測的16個省50 個縣能繁母牛存欄同比下降1.8%;同期,“糧改飼”試點區能繁母牛存欄同比增長0.4%;監測的貧困縣能繁母牛存欄同比增加3.9%。
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優質、高效、安全、環保”,這就要求畜牧產業在追求優質方面,既要注重表觀型質量安全,更要注重內涵型質量安全,保證品質優良和花色品種的多樣。高效即效率與效益的提高,安全即質量安全和疫病安全;環保即注重循環農業的發展,防止水體污染。牧草產業與畜牧業有效耦合,將會在畜產品優質、高效、安全、環保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充分利用各種土地資源和各類農藝措施來發展牧草產業,可以促進草食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通過合理利用資源,可以有效增加農業生產的產量和效益,有助于提高農業資源使用效率。中國傳統的農業更多追求作物的籽實,而忽視了作物的全株利用[3];適時收獲植物的地上部分營養體所獲得的營養物質一般是籽實的3~5 倍;同樣1 hm2耕地種植苜蓿產生的蛋白相當于2 hm2大豆;1 hm2耕地種植青貯玉米產生的能量相當于1.6 hm2籽實玉米。因此,將農業資源在“糧+經+飼+草”種植結構中統籌分配,可以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可以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牧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可以減少農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并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這種農業方式的核心思想是將牧草和牲畜的生產相結合,形成一種互動循環的系統。牧草與秸稈相比,草食動物排放的甲烷量大大減少。吃牧草的動物會提高消化效率,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糞污排放量,減少生產單位產品的碳排放。如果全株利用,整個作物的地上生物量都將被利用,從而實現營養吸收,過腹還田;反之只利用籽實會造成秸稈廢棄,將其燃燒則會成為一大污染源,同時會增加很多監管成本。
土壤的改良是一個關鍵的生態環保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治理和改善。通過有機肥料施用、植物綠肥等方法,可以提高土壤質量。東北地區土壤肥力嚴重下降,在20 世紀80 年代,該地區土壤肥力綜合指數為一、二級的占80%以上,但21 世紀初土壤肥力綜合指數為二、三級的已達到98%以上。如果連續種植3 年紫花苜蓿的耕地,產根系9 t/hm2左右,根瘤菌固氮135~225 kg/hm2,則會使有機質含量提高0.1~0.3 個百分點;如果種植1 年、2 年和3 年的苜蓿地,其土壤氮凈增加量分別為83 kg/hm2、115 kg/hm2和124 kg/hm2,種植紫花苜蓿后,玉米或小麥種植的第1 年就不必施氮肥,在種植的第2、3 年,所施氮肥量也會非常少,一般只需45~60 kg/hm2。
飼料是畜牧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的飼料配方可以提高畜禽的生產性能,提高生產效率。當前我國的草食家畜生產中,將一部分飼料替換為優質飼草會極大提升畜牧業的生產效率以及相應的畜產品品質。近10 多年來,中國奶牛單產、原奶質量和安全性的提升很大程度得益于優質牧草的飼用。中國泌乳牛單產從2008 年的3 t 左右提高到目前的9 t 左右,70%以上要歸功于優質牧草飼用的貢獻。肉牛肉羊日糧中添加部分優質牧草同樣有效果,只是沒有奶牛效果明顯。牛羊肉增產效果不明顯,但提質效果明顯。肉牛飼喂苜蓿干草可顯著提高生長性能和經濟效益。肉牛飼喂苜蓿干草能提高牛肉中氨基酸,尤其是賴氨酸的含量,能顯著提高牛肉中眾多不飽和脂肪酸和ω-3 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改善牛肉品質和營養價值。隨著對牛羊肉安全性識別和認知程度的提升,對優質牧草的需求會快速增加。另外,優質牧草對能繁母豬產仔量增加等也有效果,能繁母豬日糧中配備20%的苜蓿草粉時,產活仔數提高了22.2%;仔豬料中添加苜蓿草粉0.25%~0.5%,日增重可提高50.16 g,仔豬腹瀉率降低8%。
從國際上看,2018 年美國苜蓿草產量5 581.2 萬t,但出口量只有400 萬t,大多優質苜蓿草在國內利用,有力支撐了美國強大奶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傳統的農耕文明積淀深厚,對牧草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觀念上。當前,全國的牧草總量嚴重短缺,按照“十四五”時期要實現奶牛充分供給、肉牛肉羊一半供給的要求,牧草供應還缺5 000 萬t。尤其是每當大力強調糧食安全時,牧草發展總會受到某些方面的制約,特別是經過10 多年國家“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項目”的連續實施,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苜蓿產業也受到很大沖擊,導致產業發展很不穩定;農民未充分掌握種草技術,熟練程度很低,導致草產品標準化程度很低。此外,牧草產業與草食畜牧業的耦合程度很低,“百里運草”的情況非常普遍。
在牧草生產過程中只注重牧草前期的種植過程,不考慮后續環節,將會導致長勢非常好的苜蓿草最終得不到有效產量,從而不能獲得應有效益。因此,利用較為合理的機械配套種植牧草可以促進牧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并通過合理配置種植面積和采用適宜的管理方式,可有效地增加牧草的產量和效益。
對草牧業認識不到位是制約草牧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尤其是一些地區對草牧業的概念理解還不夠全面和深刻,大多僅停留在草畜單一產業的簡單結合或者簡單拼湊層面,嚴重阻礙草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沒有找到草牧業發展的精髓,就無法完全找到正確的發展路徑。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思想觀念上。(1)許多老百姓沒有轉變觀念,對種糧改為種草沒有形成正確認知和意識。受多年農耕文化的影響,認為種糧是“正道”,種草不是農業生產;種糧需要精耕細作,草不用特意種植。(2)大部分老百姓對種草對于草食家畜養殖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沒有認識到草食家畜的主食是優質牧草,通常情況下農牧民喂養大多數草食家畜時采取“秸稈+精料”的飼喂模式。在草食家畜日糧中添加一部分優質飼草,就會獲得更優質的營養,為草食家畜提供更好的生長條件。(3)種草養畜的綜合效益還沒有認識到位。農牧民普遍認為種草沒有效益,究其根本是沒有將種草與種糧在同等條件下比較,利用相同條件的耕地、澆水和施肥、精耕細作進行種草,種植牧草會提升經濟效益;同時會提高水土資源的使用效率和草食家畜的生產效率,保障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改善生態環境,從碳交易中獲益,實現生態效益。
牧草的效益依賴于對牧草的經營。若仍然當作傳統的“草”經營,則會收效甚微;若當作“作物”來經營,效益就會增加。想在耕地中種植牧草提高效益,就要從精耕細作、灌排水施肥、病蟲害防治、實施機械化收割、保障倉儲設施等方方面面協調配套和持續發力。在同等條件下,農戶種植苜蓿的收益高于種植小麥和玉米,根據對河北、內蒙古、山東、寧夏等地的典型調查,農民種植苜蓿,可得純收益10 500~13 500 元/hm2,遠高于小麥和玉米的種植效益。對于牧草產業的效益還要延伸計算,草畜結合效益才會更高。國內外經驗表明,單純種草不養畜或養畜不種草,效益都不高,只有草畜結合,綜合效益才能表現出來。另外,牧草產業的最終效益也需要通過發展品牌畜牧業來體現,借助龍頭企業的力量來拉動。
(1)從種植環節開始轉變觀念。發展牧草產業必須占用耕地,一般耕地都可以用來種草。優化種植業結構,實施“糧+經+飼+草”四元結構種植,必須充分利用現有牧草地,通過不斷提升牧草生產的技術水平和裝備基礎,從提升單產和改善草質上下功夫,提高牧草的有效產量。基于改變牲畜日糧結構的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建議從飼料作物(籽粒玉米)的種植面積中“占”一點;從部分地區居民對牛羊肉和奶產品的依賴,而又“跟風追市”地發展經濟作物的現實來看,建議從經濟作物面積中“讓”一點;我國每年約有1 500 萬t 左右(2012 年更是高達2 500 萬t,2022年進一步達到3 000 萬t)的小麥被用作飼料,建議從糧食作物面積中“擠”一點。這也是今后發展牧草產業的主陣地。
發展草牧業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生產優質飼草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優質飼草的飼喂能夠節約糧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替代糧食,隨著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的提升也會間接減少對糧食的消耗。優質的草牧業產品不但可以提升有效產量,還能保障食物安全。
要注重牧草產業品種的選擇。必須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氣候特點來選擇適宜品種,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進行種植,不同區域根據草食家畜的種類,可以選擇苜蓿、飼用燕麥、飼用黑麥、青貯玉米、黑麥草、皇竹草等。
(2)在養殖環節需要轉變傳統觀念。飼養管理應因勢利導,該粗放時一定要粗放,該精細時一定要精細,也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飼養對象采取不同飼養模式。在保障動物高生產水平的基礎上,關注動物舒適情況與健康狀況。例如,歐美國家通常采用“優質牧草+青貯玉米+精料”的方式進行喂養,會根據資源條件,宜牧則牧(建植人工放牧場),宜舍飼則舍飼,而中國多數采用的喂養方式是“秸稈+精料”。再比如,養殖期間需匹配先進實用的技術,不能一味貪大求洋。北方冬季配備恒溫飲水器,在實際運用中就起到很好的效果,動物能夠自由飲水,且水溫保持在16~18 ℃,僅這一項技術,育肥牛就可比對照日增重0.38 kg。
推進牧草產業發展,需要不斷轉變觀念,創新理念。當前,需要在如下方面強化認識,盡快轉變觀念。4.2.1 牧草產業的發展需要具備比糧食更高的基礎條件。發展牧草產業比其他種植業難度大,在一個區域內必須形成特定種植環境才能實現順利發展。種糧食對空間、方式的要求并不嚴苛,可以在任何地方種植,利用人工種、收、貯即可收獲;而牧草的種植必須形成特定的“氣候”或“氛圍”,才能獲得效益。因此,種植優質牧草的前提條件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基礎,形成一定的種植規模,其次能夠為牧草生產提供“耕、種、管、收”等全程機械化服務,再者就是有能夠收購草產品的企業或營銷組織。
4.2.2 發展牧草產業可以形式多樣。發展牧草產業不僅可以人工種草,收割并加工成草產品,也可在適宜地區種植人工放牧草地,供母畜放牧利用,節省人工成本和大量機械投入費用,風險較小。通過提升繁殖成活率、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性、降低人工和飼料成本、減少機械或圈舍等固定資產折舊、減少由于收獲干草而帶來的許多自然風險等方式,增加對母牛養殖構建人工放牧場的效益,母牛養殖從3 年2 胎提高到1 年1 胎,可大幅降低母牛的價值攤銷,提升繁殖成活率,進而增加效益。4.2.3 牧草產業的持續發展應采取“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的組織模式。龍頭企業自身不應大量流轉土地,而要將種草的任務交給種植大戶;需要開拓市場、組建專業技術隊伍、購置牧草生產所需的機械設備,并且與種植大戶按保護價簽訂協議,為牧草種植戶提供種子、肥料、技術服務和機械設備。
4.2.4 發展牧草產業應走“種草養畜、為養而種、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道路。特別是在南方地區更需要實施種草養畜相結合,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組織”模式,沒有養殖龍頭企業的帶動,單純發展牧草產業則難上加難。“糧改飼”生產的飼草料必須銷得出、用得掉、效益好。采取“適度規模、種養結合”的方式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進一步推動牧草產業的發展,為農村經濟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