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勇
(福建省寧化第一中學,福建 三明 365400)
打造高效課堂始終是廣大一線物理教師的追求和責任.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課堂擔負起了更加重大的使命和職責,成為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線陣地,這就使提高教學有效性這一任務和目標的達成顯得更加迫切.因此,高中物理教師應順應新的教育發展趨勢,創新教學思想和觀念,以推動學生發展為課堂設計入手點與落腳點,主動進行教學方法創新與改革,盡可能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興趣與發展需求的教學方案,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由此可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是教師需要研究的關鍵課題.
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生持續積極學習物理課程的源動力,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必備條件.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就可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依據教學內容恰當設計問題,以設問形式制造懸念,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進而最大限度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物理知識奧秘的興趣,最終切實提升高中物理教學實效[1].

圖1 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實驗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3《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中,就可依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結合本章節重難點知識,為學生設計一個顛覆常規認知的問題情境.具體來講,教師可為學生展示兩個電路圖(圖1),并向學生介紹“兩個電路圖中的電池數量及燈泡規格完全一樣,大家猜是單獨一個燈泡亮度強一些,還是多個并聯燈泡亮度強一些?”學生根據生活常識都認為多個并聯燈泡亮度更強一些.教師可先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而是直接合上開關接通電源.同學們意外發現多個并聯燈泡亮度比單獨一個燈泡明顯暗不少,于是都十分驚訝,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此時,學生的好奇心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都急于了解其中的原委.教師可趁機導入新課,順勢推動學生投入全部精力參與到《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的學習中.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充滿懸念的問題情境中,都對教學內容充滿興趣,為了獲得問題的答案都能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地投入課堂教學中,這就為高中物理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由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內容大多看不到、摸不著,知識點抽象性、復雜性很強,對很多高中生來講具有很大的學習難度.因此要想確保學生明確理解并扎實掌握教材重難點知識,就需要教師重視課堂實驗,讓學生在親自觀察或者親自實驗中,從根源上把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及本質特點,從而推動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及學以致用能力的同步提升[2].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八章《機械能守恒定律》中與“功”有關內容的時候,學生普遍認為反作用力屬于“負功”,作用力屬于“正功”,或者得出“正反”一對作用力的和是“0”的不科學結論.基于此,高中物理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課堂實驗,幫助學生突破習慣認知及教學重難點.具體來講,教師可分別在兩輛小玩具車上各安裝一塊強磁鐵,兩磁鐵的一對異極相對放置,當兩輛玩具車做相向運動時,學生會發現在磁力作用下,兩輛玩具車的運動速度不斷加快.學生由此得出結論:反作用力和作用力均在做正功,才使小玩具車的動能不斷增大.然后,教師將調整兩輛玩具車上磁鐵的磁極方向,使同極相對方向放置,讓兩輛小玩具車做相向運動.學生會發現,小玩具車的運動逐漸變慢.教師可趁機提問學生:“小玩具車的運動速度越來越慢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通過思考可回答出:“小玩具車上安裝的磁鐵做了負功,造成動能不斷減小.”教學實踐表明,課堂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中最能打開知識謎團的方式,可讓學生在觀察或操作中真正理解各種物理現象的本質特點,從而幫助學生打破常規思維、把握知識根源,最終切實優化高中物理教學質量.
教師通過對比分析會發現,針對難度大且枯燥生硬的內容,學生的自主學習會比較低效.而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營造出生動、積極的課堂氣氛,還可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機會,從而通過集體的智慧、團隊的力量突破重難點問題,有助于教學效率的大幅提升[3].
比如,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七章《萬有引力與宇宙航行》中“行星的運動”這一節,講述的是“開普勒三大定律”“地心說與日心說爭論焦點”等理論性很強且很深奧的內容,高中物理教師就可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織課堂活動.具體來講,教師依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學生恰當分組,然后把“日心說與地心說爭論焦點”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在組內就兩種學說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探討,這不僅可滿足學生對神秘宇宙研究的好奇心,而且還可使學生明白本節課的學習目的[4].教學實踐表明,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入小組合作教學法,可讓學生就較為艱澀難懂卻富有趣味性的問題進行深入溝通、共同討論,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思維碰撞和資源分享,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長久維持,有利于教學重難點問題的順利突破.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師不僅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還是學生學習潛能的“挖掘者”.換句話說,高中物理教師的課堂評語對學生的積極學習狀態的培養和維護發揮重大助推作用,而積極的學習狀態可推動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思考與研究物理概念、公式,會讓學生產生以更優秀的形象展示給教師和同學的意愿,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后期的課堂學習中去,這就為學生實現更快發展注入了新活力[5].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二冊第四章《電磁振蕩與電磁波》中與“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有關內容的時候,由于本單元知識過于抽象,因此要想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與探究.具體來講,當學生們初步了解教材理論知識之后,教師就可為學生設計一個實操作業,即“用自己最擅長的形式對電磁波的發射及接受過程進行描述,期待大家交出有創意的作品.”在學生正式開始完成實操作業之前,高中物理教師可對班級學生的優點進行充分的肯定,例如,“我們班學生在觀察方面很有優勢,很多課堂上老師都沒注意到的細節,有好幾次我們班學生都留意到了”;“我們班很多同學的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確實不一般,像咱班的某某某同學,上次實踐作業的創意確實讓我很驚艷,還有好多同學都有這方面的優點,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還會有驚喜發現,期待大家的表現!”在教師的鼓勵下,班級學生都能充滿自信,積極主動地參與實操作業的完成.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及時、中肯、真誠的評語,可激起學生巨大的學習動機,推動學生更加主動地思考、實踐,有利于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實現.
物理是一門生活化很強的課程,其研究的內容都與現實生活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并且新課改將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作為最終教學目標.因此,在高中物理日常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恰當地將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入課堂中,并借助教材理論知識的指導幫助學生解開生活現象的面紗,從而使學生都能通過真實、熟悉、直觀的生活現象,更加深刻、明確地掌握物理現象發生的根源,同時體會到物理課程的學習價值,最終都能以更高的積極性參與到物理知識的學習中[6].另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將生活現象與教材知識聯系在一起,可推動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生活、積極探究物理課程理論知識來源的習慣,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及實驗能力的快速發展,這就為學生物理課程學習成效的優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中與“彈力”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提前布置學生準備橡皮泥和彈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依次將手壓在橡皮泥和彈簧上,然后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橡皮泥和彈簧的形狀是否有變化.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會發現:橡皮泥在手的壓力下形狀會發生變化,即便壓力撤去之后也不能再回復原狀;彈簧在手的壓力下其形狀也會發生變化,但是當壓力撤去之后能迅速恢復原狀.此時,教師就可趁機結合學生的觀察結果,引導學生明確范性形變和彈性形變的區別.與此同時,有的學生在剛才的實驗操作中由于用力過猛,造成發生形變的彈簧不能恢復原狀.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引導學生一起學習“彈性限度”相關知識.教師還可激勵學生回想生活中的其他與“彈力”相關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從各種生活事件及現象中全面、系統地掌握與“彈力”有關的知識及其形成根源.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將物理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滲透到生活事件、生活現象中,可將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直觀、形象,甚至肉眼可見,這就大大降低了學習與理解難度,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深度領悟,有益于學生用物理理論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能力的提升,從而使學生獲得更為充足的學習自信心.
總之,構建高中物理教學高效課堂,是落實新課改理念的有效措施,也是培養學生物理素養及綜合素質的關鍵方法.因此,高中物理教師應全面了解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策略,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大膽創新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實驗中、合作學習中及自主思考中牢固掌握物理知識的根源,最終切實優化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