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偉 王劍華
摘要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為蘇南甚至江蘇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蘇南示范區內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和創新意識逐步提升,凸顯出強大的創新生命力。在經濟新常態下,蘇南示范區在新一輪競爭中擴大創新優勢,需要多區多園進一步強化協同創新,實現一體化和特色化發展,提升協作效率,挖掘企業內源創新動力,打造人才創新共同體。
關鍵詞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協同創新;創新發展
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蘇南示范區”)自2014年獲批建設以來,緊緊圍繞“三區一高地”的總體定位,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加快創新一體化步伐,正逐步成為人才集聚創新和產業蓬勃發展的地區,成為蘇南經濟快速生長的重要力量,引領、示范和支撐了江蘇省高質量發展。蘇南示范區現已形成“五城多區多園”的發展格局,全省70%以上的研發投入、80%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90%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都在蘇南示范區實施或完成。在新形勢下,做好“高”“新”兩篇文章,以城市群創新一體化打造日趨完善的產業布局,用底氣、信心和能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蘇南示范區的重要任務。
一、蘇南示范區創新發展現狀
(一)研發經費投入呈現穩步上升趨勢
蘇南五市(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GDP年增長迅速。其中,2017—2022年蘇州GDP絕對值在蘇南五市中均位居第一。蘇南五市研發經費投入、研發經費占蘇南及江蘇全省GDP比重均是逐年穩中有升。據統計,蘇南五市研發經費投入從2017年的1421.99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316.70億元,增速為62.92%。蘇南五市研發經費投入占蘇南GDP的比重在2017—2021年呈現出穩步上升趨勢。蘇南五市研發經費投入占江蘇全省GDP比重在2017—2021年也呈現出穩步上升趨勢。
(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江蘇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蘇南五市創新綜合指數為221.85,比2019年提高了24.36,各分項指數均保持總體上升態勢。其中,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創新綜合指數分別為261.16、245.8、202.94、195.04、183.98,這五個城市對蘇南創新指數增長貢獻率分別為32.74%、39.37%、13.97%、9.47%、4.64%。據統計,2017—2021年蘇南五市發明專利授權量、高新技術產值、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三項指標基本上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個別年份出現了增速放緩的情況,體現了創新能力的穩步提升。
(三)創新創業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
蘇南示范區秉承“創新賦能,一體發展”的思路,在營商環境、研發投入、載體建設、高端人才和企業集聚、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科技金融等中介服務、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穩步推進,努力打造產業創新集群。一方面,努力引導創新要素在蘇南示范區內自由流動,夯實創業創新的硬環境。另一方面,通過企業文化、城市文明、居民道德風尚建設,持續釋放創新生態紅利,營造鼓勵和支持蘇南示范區成員高頻技術交流、知識分享、協同攻關的制度環境。比如,南京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地標。[1]無錫市出臺了《無錫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推進太湖灣科創走廊建設,重點培育物聯網、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常州市先后出臺“創新實施意見30條”“創新政策20條”等政策文件,重點培育智能裝備、太陽能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2]蘇州市出臺了“支持青年人才發展若干措施”“1+8+X”科技政策體系等,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等產業。鎮江市發布“聚力創新”六條政策,重點部署高性能合金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蘇南示范區盡力克服產業發展同質化問題,打造覆蓋產業鏈全流程、凸顯品牌特色、展示地域優勢、彰顯高效有力、整體聯動式的分工體系,建立了覆蓋創新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
(四)一體化協同創新高效推進
2020年蘇南示范區成立理事會和專家咨詢委員會,統籌協調蘇南示范區建設各項重點任務,高效推進蘇南示范區一體化發展。一方面,江蘇省、蘇南五市和高新園區均成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在此基礎上設立統一的領導小組來牽頭協調,推進和保障創新政策的落地。另一方面,蘇南示范區“五城多區多園”在跨學科、跨行業、跨區域重大科技項目上積極進行協同攻關,形成了具有標志性、品牌化的協同創新活動模式,通過“借勢聯動+資源整合”,疏通協同攻關的大小障礙,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不同創新主體達成共贏、共享、共榮的網絡關系,提升科技創新一體化水平。[3]
二、蘇南示范區創新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培育效果有差異,區域創新發展不均衡
從地域范圍上來看,蘇南示范區“五城多區多園”產業鏈經濟效益呈典型的地域發展不均衡狀態。這種地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園區在基礎建設、規模、方向、質量、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從各城市創新綜合指數以及對蘇南指數增長貢獻率兩項指標來看,蘇南五市中鎮江、常州與蘇州、無錫、南京的差距相對較大。鎮江和常州在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銜接和整合利用上還需要加速推進,為產業提檔升級尋找更多的適宜土壤。同時,蘇南示范區還需要從戰略規劃的高度進行各園區特色定位,以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的思路來布局和謀求產業發展。
(二)資源統籌配置機制待完善,區域發展協同不足
2015年以來,蘇南示范區凝聚各方力量推進創新一體化發展,如統籌布局創新服務平臺和重大科技支撐平臺建設,蘇南示范區內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程度明顯提升,創新型城市群效應彰顯。但是,蘇南示范區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突破,創新活力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有待進一步破除,協同有序、優勢互補、科學高效的區域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形成。比如,服務平臺以臨時性、對話性的單程服務為主,而多級聯動、制度性、常態化、系統性的閉環式跟蹤服務偏少。在“共生模式”下,各園區還存在互損、內耗與消耗性競爭行為,各園區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和合作共贏的協作意識不濃。各城市多園區利用地域、資源和技術優勢進行互補和合力發展的進度較緩慢,效率還較低。因此,如何從制度上統籌協調和規范吸引多方力量,按照可操作性的舉措來抱團發展,以高水平的“創新矩陣”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是蘇南示范區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三)政策支持不足,企業研究投入不夠
蘇南示范區利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整體優勢,對從事基礎創新和底層技術研發企業的人才、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有效供給還不充分。盡管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在基礎研究上不斷發力,但現有的供給以政府投入為主,大部分企業對耗時耗力的基礎研究投入力量微弱。蘇南地區擁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等豐富的科教資源和人才資源,但這些資源優勢尚未充分轉化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優勢。蘇南示范區在產業化應用引領,激發政府、企業、產業三大主體需求,解決蘇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對“卡脖子”技術進行“建檔立卡”,幫助從事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研發的目標企業梳理和凝練技術問題,提供針對性服務以彌補基礎理論研究的短板等方面的工作還不夠。在新時代,蘇南示范區更應該緊抓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機遇,把“卡脖子”的技術尋找出來,并對其進行精準識別,找出最具有應用前景的關鍵核心技術,設立優先級,對其進行重點服務,引導和鼓勵企業對基礎研究“舍得投入”。
(四)人才金字塔隊伍待搭建,人才效能發揮不足
既“頂天立地”又“鋪天蓋地”,形成“塔尖”“塔身”“塔基”相互銜接的人才隊伍是蘇南示范區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寧波等城市對人才的掠奪式強吸,蘇南示范區人才供需矛盾的問題依舊突出。現有引進人才雖然在產業轉型、服務地方經濟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人才的集聚、融入和根植水平相對較低。從人才政策要素來看,政策的集成化和系統性需要再提升,政策的發力點需要再精準,引導帶動作用需要再提高。從人才體制機制要素來看,既有蘇南示范區特色又有競爭比較優勢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在授權松綁、完善評價體系、創新激勵等體制機制改革方面“破”得還不夠。因此,搭建與產業、城市深度融合的人才金字塔隊伍,發揮人才效能,是蘇南示范區“十四五”時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提升蘇南示范區創新發展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強調規劃引領作用,加快培育產業集群
首先,要利用優勢互補,依靠都市圈引領,實現空間一體化發展。鎮江可以充分利用南京都市圈的輻射和帶動,依托南京在科教方面的優勢設立迎合當地發展需求的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引進上,鎮江也需要用科創優勢補齊產業鏈短板,依據區域特征來調整產業布局,提升產業品牌強勢度,減少與其他四市的差距。從“存在感”和“發展勢頭”來看,常州在蘇錫常都市圈中的地位明顯低于蘇州和無錫。常州應該進一步明確園區發展的功能定位,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資源的配置和流動,強化重點板塊的創新策源與服務功能,積極承接南京和上海的科教和產業資源溢出,并形成與之錯位發展的格局。其次,將簡單處理的對接幫扶方式轉化為從戰略高度謀劃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一盤棋”。[4]要抓住國家重大戰略的疊加效應,將城市經濟發展優勢和環境資源優勢結合,通過創新植入“倍增器”,保持戰略定力和方向,以持續努力創新來實現一體化創新發展。最后,要推動蘇南示范區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積極打造結構開放、要素整合共享、主體高效協作互動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促進技術、市場與政策供給的緊密耦合。
(二)突出統籌協調,提升蘇南示范區協作效率
一方面,蘇南示范區應該進一步落實一個領導機構、一套實施體系、一批支撐平臺、一批攻關項目的“四個一”建設要求,在重大科研項目、科技攻關、重大科研平臺建設上譜寫合作新篇章。在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上,要強化協同創新共同體意識,積極探索和推進技術市場及科技資源平臺共享、創新政策一體化覆蓋、體制機制改革一體化聯動。[5]另一方面,要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提高協同實效。[6]要推動蘇南示范區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校簽署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加快建設重點載體,積極爭創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試點,布局建設一批產學研合作的重大新型研發機構,引導和推動地方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大力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整合以及企業與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要引導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一起參與“揭榜掛帥”項目的聯合技術攻關,實現關鍵技術盡早突破和產業化應用。要著手構建特色化和多元化功能的科技服務超市平臺、產業信息平臺,打通與國家有關部委的工作渠道,完善融合發展平臺體系。要逐步建成網絡信息化的數字產業集群,實行政策信息、行業市場導向與業務咨詢實時交互式共享與指導。要從意識、制度、表象上將多元創新主體緊密結合在一起,進行真誠投入、逐步磨合、定期溝通,促成共贏共創理念的達成。
(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挖掘企業內源創新動力
解決基礎研究成果產出和轉化問題,需要依靠科研機構“主力軍”和企業“生力軍”。一方面,要緊密跟蹤國內外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開發。要重點培養一批研發和創新整合機制強、技術擴散鏈長、產品應用范圍廣、自主知識產權擁有率高的源頭儲備企業,并把位于產業鏈高端,處于創新體系中心位置的創新型大企業作為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轉化及推廣的主體。要以“卓越工程”為引領,從實際應用出發,由政府來牽頭協調科研機構和企業這兩股力量,共同投身于基礎研究,以“原創技術策源地”塑造長期競爭優勢。要擴大蘇南示范區建設專項資金規模,為示范區內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平臺建設、科技金融發展等提供充足資金保障。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給予配套支持,充分調動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的積極性,幫助企業和科研院所疏通基礎研究中的堵點,形成基礎研究的強大合力。鼓勵企業借鑒優秀的核心技術研發經驗,以任務導向主動去探究源頭和底層的理論邏輯問題,扎實推進基礎研究投入,并與高校、獨立研究機構合作,利用他們提供的前沿知識和人才,為基礎研究提供有效的供給,更好地實現“卡脖子”核心技術突破。要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讓企業和科研院所從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中嘗到甜頭,給基礎研究提供更廣闊的試驗土壤,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創基金+人才集聚”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四)聚力人才政策創新,推動人才隊伍建設
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從戰略層面探討高層次人才的集聚機制,為用人主體和人才個體提供全周期精準服務,營造良好的引才“大環境”“主陣地”和“生態圈”。企業要當好開路先鋒,講好蘇南示范區創新故事,營造支持人才創新發展的組織環境。要建立引領、融通發展的人才隊伍體系,通過頂尖人才的示范效應,推動人才隊伍整體效能的快速成長。要發揮“項目+載體+產業生態環境”的磁石吸聚效應,形成“1位尖端領軍人才+1個高層次創新團隊”的人才隊伍建設“滾雪球模式”,大大加速人才和團隊的集聚速度。要推動人才配置體制機制改革,共謀人才、產業和城市深度融合和互動發展,讓人才在蘇南示范區順暢流動,讓人才生活在某一市,貢獻在整個蘇南示范區。[7]要向蘇南示范區用人主體充分授權,建立“放權清單”和“負面清單”,將人才的職稱評審權、評價權、定價權等交給用人主體,推進人才資質互認,真正為人才松綁解綁。要建立全鏈條創新協作長效機制,從“識、引、育、用、留、服”各環節入手,探索協作對接新模式,加大各環節合作力度和范圍。要緊扣人才的預測與規劃、培養與使用、配置與管理等環節,聯合實施人才工程,協同頒布人才政策,共同破除現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打破部門壁壘,形成互補和支撐,放大共建共享聯動效應。要建立健全激勵和支持機制,通過工具性和情感性激勵,以釋放全鏈條主體參與融合的積極性。要構建更加科學的考評體系,強化正向激勵,對各鏈條參與主體的績效考評需要從態度、主動性、創新協作的組織落實、實際貢獻、協作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突出政府在人才工作中的服務職能,整合政府、企業、市場資源,為人才提供全周期和全鏈條服務。
參考文獻:
[1]陶應虎.南京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對策[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8-21.
[2]陳建新,郝超,劉伯超,等.常州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企業成長與培育對策研究[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6(28):10-15.
[3]王路昊,林海龍,鎖利銘.城市群合作治理中的多重嵌入性問題及其影響——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例[J].城市問題,2020(1):4-11.
[4]劉劍,陶應虎.城市群創新一體化發展難點與對策建議——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例[J].經濟縱橫,2017(4):89-93.
[5]陸紅娟,丁宏,朱軍,等.城市群型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一體化路徑研究——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1):131-139.
[6]張媛媛,袁奮強,劉東皇,等.區域科技創新與科技金融的協同發展研究——基于系統耦合理論的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6):71-76.
[7]鄭寶華,朱佳翔.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產城融合度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6(18):65-68.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政策效應評估研究”(編號2022SJZD065)的階段性成果。
(馬軍偉系常熟理工學院商學院教授、博士;王劍華系常熟理工學院商學院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易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