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穎
(赤峰學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文化育人是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文化育人”作為新時代高校“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明確提出。本文通過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價值目標、主要內容的梳理,著力探索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實踐路徑,以期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提升提供借鑒。
馬克思曾明確定義過價值概念:“普遍的價值概念來源于人們對待滿足其需要的外部事物的關系。”具體到高校文化育人中,工作的價值應該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育人工作,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突出育人過程中的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 不斷提升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在“三全育人”體系指導下培育綜合性人才、推動社會文化發展。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2016 年12 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 要堅持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高校文化育人的價值目標就在于以文化的正向價值為引導,教化學生走向道德、規范、理性和真善美,從而保證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注重文化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因此,高校文化教育的本質是以德為本,即以育人為本,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終極目標。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馬斯洛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也就是說,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每一個人在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諸如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更高層次的需求,而這也正是一個人, 乃至整個人類不斷發展進步的動力和初衷。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也提出,教育要尊重和滿足人的發展需要,實現人的需求、勞動能力、社會關系、個性發展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人始終是主體”,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積極的發現者和探索者,是主體地位確立的內在基礎。因此,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文化育人工作,利用高校優勢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生活環境, 都是學生在學習、成長中的必要條件。 校園文化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又能體現學校的思想觀念及價值取向。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有利于滋養師生心靈、涵育師生品行、培育大學精神,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文化自信。《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明德,親民,至善。”這表明古代人具有強烈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精神。現代大學五大功能中文化價值是一切功能的基礎與主導,人文精神是大學文化價值的核心和靈魂,是人類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2016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以文化自信為深厚根基。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形勢、新問題,高校文化育人要建構一個由理念設計到人文知識傳播, 進而再提升人文精神,最終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是費孝通首次提出,楊振寧則進一步把“文化自覺”與大學教育緊密聯系起來,他指出大學教育應使每位學生都具備“文化自覺”的理念。 文化自覺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對“根”的找尋與繼承上;二是對“真”的批判與發展上;三是對發展規律的把握與指引上。 這種文化自覺理念是對文化深層作用的正確認識,是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是對傳承文化、發展文化歷史任務的主動承擔。 喚醒文化自覺意識,以其促進和引領高校文化育人,凝練高校特色精神,突出文化精神在高校教育中的育人引導作用,推動高校教育的良性發展。
“三全育人”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了誰的根本問題”。 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新局面。“三全教育”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全員參與。 高校全程教育中是由學校、家庭、社會合作來完成,需要學生、教職員工、家長等全程參與。二是全程育人,培養道德品質和專業技能都能滿足社會需要的綜合人才,需要學生在校期間的不同時間、不同階段通過學校全過程教育才能實。 三是需要全方位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現實需要、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人才。這就要求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更要重視文化教育,從而培養出在道德、心理、技能上都能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要“更加注重用文化和文學育人”,文化滋養靈魂,文化滋養美德,文化引領時尚。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滲透、感染和熏陶,不僅要進行顯性教育,還要進行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 高校文化教育要在“三全教育”體系的指導下,引導學生自覺自發地學習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內心認同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文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因此,高校文化教育的質量提升體系,應著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
我們擁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擔當意識;“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的自強進取精神等。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基礎。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 只有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里,才夠能建立起契合廣大人民的歷史傳統與民族心理的共同話語體系、人文性格和價值認同。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越的革命斗爭逐步發展形成的,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精神為內核,是中國革命事業的精神遺產和文化傳承。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目標,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作為實現目標的方向,以“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和“對黨忠誠、不負人民”作為實現目標的行動,以“不怕犧牲、英勇斗爭”作為實現目標的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逐步形成的紅船精神、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抗戰精神、延安精神等。 中國革命文化共同構成了我們黨自強不息、艱苦奮斗、英勇斗爭、打敗敵人、走向輝煌的巨大精神力量,是革命文化的集中展示,是引領我們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為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為培根鑄魂厚植了紅色基因。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目標的當代中國新文化。它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精神靈魂,“特區精神”“奧運精神”“勞模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新時期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展示了更加獨特而鮮活的價值品質和精神標志,為堅定不移地走中國道路提供了萬眾歸心的價值共識,在多樣化的文化觀念和社會思潮中居于主導地位,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快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撐,為新時代不斷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的價值認同,為鑄魂培根厚植了時代元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文化基本形態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產物,三者的關系實際上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古”與“今”的關系,都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是一脈相承并且源遠流長的。
中共教育部黨組于2017 年12 月4 日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綱要明確提出高校文化育人的任務是“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也就是說,高校文化教育要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種基本文化形態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育人的主要著力點是思政教育,要重視和加強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的理論體系的學習。 整合師資力量,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將思政課的主要作用發揮出來。
一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水平。高校要規范思政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實施思政教師隊伍建設計劃,定期開展思政課堂教學聽評活動。 同時學校應加大對科研項目立項中思政研究專項課題的支持,以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思政教育研究項目之中。 二是促進思政課堂創新發展,提高思政教學效益。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新媒體以其生動的視聽和互動方式逐漸成為高校文化教育的媒體。實現現代技術在文化育人中的應用,建設網絡思政教學平臺,增加教學資源與途徑,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和學生雙向互動,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提升思政課堂教學生動性、針對性和高效性。 三是強化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高校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課堂與課程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文化育人體系。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價值觀多元化的現狀,高校應堅持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將這三種基本文化形態融入培養綜合性人才和建設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去,通過打造文化育人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名師工作室”等平臺,利用專業優勢,整合校內外資源,不斷創新育人理念、打造育人新平臺。 將黨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與日常管理、教學實踐、科研創新等工作融合融通。工作室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德育為根本,發揮育人優勢,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育人能力為關鍵。逐步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格局,切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培養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努力開創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新局面。
實踐證明, 高校文化活動是育人的有效載體,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素質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健康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才能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力量。實現學風優化、營造校園環境、促進師生發展。
一是全面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教育教學中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當今高校環境在不斷變化,僅僅依靠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方法進行文化育人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需求,比起課堂講授理論知識的理性與單調,文化教育活動更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 更能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與參與感。精心設計的文化教育活動,通過寓教于樂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內化于實踐。 可以組織“中華優秀經典詩詞誦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二是加強先進文化教育,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育人作用,與當地政府職能部門聯合開展“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調研活動。 成立“口述史研究中心”,帶領學生走訪抗戰老兵、國家的孩子、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代表人物等。 三是利用專業優勢,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優化校風學風,教育引導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以“沙龍”形式開展“讀書會”“興趣匯”“研習班”等。四是挖掘學生潛力,打造校園文化品牌,實現“一院一品”,支持師生原創舞臺(影視)劇等文藝精品,繁榮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灌輸師生品行,引領社會風尚。
高校必須整合校內外各方面力量,協同運行,加強協作,構建高效、有力、科學的文化育人協同體系。
一是學校內部的協同育人。學校內部協同育人分為縱向和橫向, 縱向來看是指學校內部各單位、各部門之間的協作育人,例如從學校黨委、職能部門再到二級學院都要協同合作, 打破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管理體制,充分發揮聯動作用,使辦學資源在校內實現無障礙運行,促進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開展。橫向來看,是指學生所在二級學院要在“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引導下,育人不僅僅是輔導員、學工干部等思政工作隊伍的職責,而應是全體教職員工都應承擔的責任,從院系領導、任課教師、班導師及管理人員都要牢記育人理念,發揮各自的育人功能,達到育人目標,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 二是校內外的協同育人。通過學校與地方政府、企業、兄弟院校等各方之間深度合作,搭建高校外部協同創新平臺。目前,此類協同育人模式形式多樣、影響較大,例如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學生,這既是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也是學校教學模式、教學思路的創新,真正實現產、學、研相結合,達到學校、企業資源的有效融合利用,是學校、學生和企業共贏的有效舉措。 此外還包括家校聯合育人功能的發揮,要注重挖掘家校聯合育人的資源,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利用新生入學之機,通過邀請家長參觀校園、參與相關活動以及座談會等形式讓家長更多地了解學校,認同學校的育人理念。入學后,還可以通過網絡,舉行家長講壇、共讀一本書、致家長一封信等活動,加強學校、家庭和學生的溝通聯系,建構家校互促互進、互聯互通的教育模式,形成育人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高校加強模范行為作為引導,在高校學生中建立起良好的行為文化氛圍。
一是在高校育人中,突出行為文化的育人熏陶作用和育人示范作用。 高校的文化教育,不是表面敲鑼打鼓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要有形有感有效。 教師的任何言行都是對學生無聲的教育,學生不僅要向教師學習知識,更要學為人、學做人,這要求教師依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理論,了解并反思改進自己的行為,充分發揮行為文化在育人中的熏陶和示范作用,加強教師模范行為在學生間的引導作用, 共同打造高校行為文化。 二是學生群體中的榜樣同樣也會起到教育作用,朝夕相處的同學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引導的作用力更大,反應速度也會更快。 例如學校定期舉辦模范先鋒表彰活動,讓教師和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典型和優秀分子起模范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