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軍,吳志強,孫桂玲
(1.德州市農業農村局,山東德州 253000;2.天津德瑞特種業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黃瓜(CucumissativusL.)起源于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熱帶雨林地區,為葫蘆科黃瓜屬1年生蔓生植物,富含維生素A、C 以及多種有益礦物質,是我國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也是人們最喜食的蔬菜之一[1]。我國是世界上黃瓜生產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國家,據農業部數據統計,2004年全國黃瓜播種面積93 萬hm2,總產量達3655 萬t[2]。
德州市越冬溫室黃瓜種植歷史悠久,由于連年種植同種作物,病蟲害逐年加重,產量及品質急劇下降。為篩選出適合德州本地種植的黃瓜新品種,對當前品種開展育種實驗,進行性狀觀察及比較試驗,選育出黃瓜品種‘德瑞特917’,分析了該品種在品質、產量、抗性和適應性等方面的特征,以期為大面積推廣提供依據。
游標卡尺、顯微鏡,CX41,奧林巴斯Olympus Corporation;超凈工作臺,opticlean-1300,力康生物醫療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滅菌鍋,MSL-3751L,日本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培養箱,Thermo Labsystems;恒溫震動培養箱,MAXQ 4000,Thermo Labsystems;人工氣候室,浙江求是科教設備有限公司。
1.2.1 親本來源
母本‘C132660’:來源于德瑞特公司育成的黃瓜品種‘博美10 號’自交分離后代群體,經多代自交分離定向篩選而成。該材料植株生長勢強,耐低溫弱光,早熟性好,帶瓜能力強。瓜條長37 cm 左右,瓜把粗短,瓜條順直勻稱,刺瘤中等,皮色深綠,光澤好,無黃紋。
父本‘C077763’:2012年,德瑞特公司利用來源于溫室雜交品種‘津綠3 號’自交分離后代的純合自交系‘C110572’(母本)與來源于地方品種長春密刺的自交系材料‘C010302’(父本)配制雜交一代F1,將該F1(母本)與溫室雜交品種‘博美74 號’自交分離3 代的材料‘C053872’(父本)雜交,在其后代自交分離群體中選擇單株,經6 代自交定向選擇育成純合自交系‘C077763’。該材料植株生長勢強,瓜碼略稀,耐低溫弱光,抗靶斑病、霜霉病;瓜條長度30~32 cm,瓜把較短,瓜條順直,皮色深綠,光澤度好;刺密瘤明顯,無棱無黃線,商品性好,配合力強。
1.2.2 選育過程
2017年開始配制組合,2017—2018年分別在越冬溫室和早春溫室同步開展了品種比較試驗,其中新組合‘C132660’בC077763’在日光溫室越冬茬栽培表現突出,品種表現為長勢強,瓜條順直勻稱,整齊度、穩定性好,抗病能力強。2019—2020年進一步開展了多點區域試驗,表現出良好的種性。該品種正式定名為‘德瑞特917’。
1.3.1 品種試驗方法
試驗地點設在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王杲鋪鎮天津德瑞特越冬溫室黃瓜育種試驗站,前茬作物為黃瓜,土壤為壤土,肥力中等且分布均勻,排灌方便。
試驗采用間比設計,隨機安排試驗組合,小區面積7 m2,每個品種為1 個處理,2 次重復,四周設置保護行。
1.3.2 區域試驗方法
試驗地長120 m、寬12 m,面積1 440 m2。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16 個處理,每個品種為1 個處理,3 次重復,共60 個小區,小區面積30 m2,四周設置保護行。
1.3.3 生產試驗
2020年,分別在山東省沂南縣冬春茬和山東省平原縣越冬茬開展了新品種生產試驗,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3 個處理,每個品種為1 個處理,3 次重復,共設置9 個小區,四周設置保護行。
1.4.1 品質性狀測定方法
外觀品質指標包括單瓜質量、果實縱橫徑、果形指數(縱徑/橫徑)、果實色度等。在果實成熟期,每個品種隨機選取8~10 個果實進行外觀指標的測定。
用游標卡尺測量果實瓜長,果實縱橫徑,并用天平稱其單果質量。每次取正常商品瓜10 條,重復3 次最終結果取平均值。將果實放在臺式分光測色儀測定窗口內,利用黑白板校準后進行果實色度測定。
1.4.2 主要病害鑒定方法和評價標準
黃瓜病害的抗性鑒定方法和評價標準參考王艷飛等[3]。其中病情指數計算方法如式(1)所示。
式中,DI為病情指數;Si為發病級別(i=0,1,2,3,4,5);ni為相應病情級別的株數;N為調查總株數。
采用SPSS 16.0 和Excel 2010 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2017—2018年,開展了大量新組合性狀觀察及比較試驗,對初步入選組合再進入新一輪品種比較試驗,‘德瑞特’‘917’對照品種為‘博美903’,結果見表1。由表可知,‘德瑞特917’小區產量分別較對照‘博美903’增加7.0%和9.6%,總產量分別增加19.9%和21.2%,商品性和抗病性也明顯優于對照。

表1 ‘德瑞特917’品種比較試驗結果Table 1 The variety test results of ‘Derit 917’
2019—2020年,為進一步考察新組合在田間的表現,在山東德州平原縣安排了‘德瑞特917’冬春茬及越冬一大茬品種區域試驗。結果見表2。區試結果表明,‘德瑞特917’產量分別比較對照‘博美28’增產12.9%、18.9%。

表2 ‘德瑞特917’區試結果Table 2 The regional test results of ‘Derit 917’
2020年,分別在山東沂南冬春茬和王杲鋪越冬茬開展了新品種生產試驗和示范。結果顯示,‘德瑞特917’品性突出,瓜條整齊順直;中條短把,密刺中瘤;皮色油亮,商品性顯著優于當前主栽品種。豐產穩產性好,總產量高于當地對照品種12%以上。長勢好,不歇秧,適合在越冬及冬春溫室種植。綜合分析結果表明,‘德瑞特917’在質量、產量、抗病性和適應性方面比當地主栽品種具有明顯優勢。該品種因其優良的商品性和豐產穩產性受到當地市場歡迎,發展潛力大。
由表3 可知,該品種植株生長勢強,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耐低溫弱光能力強,主蔓結瓜為主,單性結實能力強。中抗霜霉病、白粉病,抗枯萎病、高抗靶斑病。瓜條棒狀,瓜把粗短,皮色深綠均勻,無黃線,光澤度好,刺密,瘤明顯,無棱,商品性好。腰瓜長35.4 cm,心腔/橫徑為0.45,單瓜質量220 g,品質好。適應性強,不早衰。豐產性好,越冬溫室一大茬栽培每667 m2產量31 000 kg。

表3 ‘德瑞特917’品質性狀測定結果Table 3 The quality traits for ‘Derit 917’
2020年8月,對黃瓜新品種‘德瑞特917’進行了霜霉病、白粉病和靶斑病抗性鑒定,試驗采取人工接種鑒定法。結果見表4。由表4 可知,‘德瑞特917’高抗靶斑病、霜霉病和白粉病。

表4 ‘德瑞特917’抗病性鑒定結果Table 4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 of disease resistance for ‘Derit 917’
3.1.1 播種前準備
要注意棚內衛生的整理和消毒,保證棚室內地的平整、無雜草,消毒無死角。準備好草炭和珍珠巖,夏天草炭和珍珠巖配比為5∶1,冬天為4∶1。在攪拌的同時根據基質的干濕程度加入水和農藥(80%多菌靈),干濕程度以握在手中松手后成團不松散、落在10 cm 高的硬質材料上散開不成團為標準。
3.1.2 催芽
首先準備好需要育苗的黃瓜和南瓜砧木種子,將種子浸泡在溫水中25~30 min,保持水溫55 ℃,且受熱均勻。然后將浸好的種子放在濕布上,并用另一塊濕布覆蓋,置于催芽室,設置溫度30~32 ℃,待大部分種子開始露白時催芽結束,催芽時間一般為10~12 h。催芽室確保無菌,溫度和濕度恒定,通風良好,除相關人員外,其他人不得隨意進入。
3.1.3 播種
南瓜種子發芽勢較弱,一般出芽不齊,可以先將出芽的挑選出來播種,未發芽的繼續催芽,南瓜芽的深度以1 cm 為宜。南瓜種子應平放在50 孔穴盤內,并且在穴孔的中央,有利于南瓜根系的生長,播好種芽的穴盤擺放于石子地面或竹排上,因出苗后合盤會去掉一些廢品苗,在這一階段盡量多擺放,以增加棚體及棚內設施的利用率。擺好之后澆一遍透水,保證此次澆水要澆勻、澆透,杜絕死角。冬季地溫較低時需蓋地膜。
3.1.4 南瓜合盤
待南瓜出苗整齊開始合盤,保證整齊擺放、無空穴、無殘株。育苗床之間要合理留出備用道(寬度30~50 cm),方便點數、嫁接和日常管理。
3.1.5 嫁接
黃瓜工廠化無土育苗一般采用插接:先要準備好一根鋼簽,鋼簽下端制成一楔形斜面。嫁接時先把砧木苗生長點用刀片剔除或用手橫向摘除,然而用鋼簽的尖端與子葉方向平衡,從除去生長點的部位斜下方向插入,插入深約1 cm 使鋼簽尖端剛露出砧木。而后再取接穗苗,用刀片在子葉下1 cm 處扁闊的一側而下刀,削一個楔形面,切面長1 cm,然后拔出鋼簽,并立即將接穗插入孔內,接穗楔形面朝一邊,插入約1 cm,尖端露出砧木。注意不要直接插入莖空心處,而要斜向插入,同時要使雙方傷口面緊密相接[4]。
嫁接能否成活,除決定于砧木、接穗的質量嫁接技術外,還取決于嫁接后的管理。要使接穗愈合生長,必須要做好保溫、保濕、遮光、除萌等后期管理工作。
3.1.6 除萌
為避免砧木生長的萌芽與接穗爭奪養分,要及時將萌芽除去。嫁接后要一天一次進行突擊除萌,否則,嫁接成活率下降,造成產量損失。
3.1.7 黃瓜合盤
穴盤苗都是以整盤銷售的,為方便銷售,節省溫室空間,確保每株種苗的質量,一般在黃瓜第一真葉展平時進行移苗。移苗大都是手工操作,將死苗、弱苗移出,將壯苗補滿穴盤。弱苗單獨養護。移苗時要提前一天澆水,并適度遮陰,苗移好后及時澆水,以提高移苗的成活率。
3.1.8 煉苗
因為種苗的溫室生長環境與種植棚自然環境相差很大,為增強種苗的抗逆性,提高移栽的成活率,采取降低溫度,減少肥水、增強通風、增強光照等措施進行煉苗。煉苗期一般在5 d 左右,在包裝銷售的前一天,對要發貨的苗施以充足的水肥,以縮短種苗移栽后的緩苗時間,使其迅速生根,繼續生長。
選擇地勢平整、排水方便、澆灌方便、透氣性好的土地,每667 m2施用腐熟的稻殼雞糞15 m3、復合肥50 kg、微量元素肥5 kg,耕翻細耙平整后起壟,壟寬60 cm,壟距80 cm,壟高20 cm[5]。
3.3.1 科學澆水
越冬溫室大概10月底至11月初定植,每667 m2種植3 000~3 500 株,株距35 cm 左右,定植后澆水,利于黃瓜緩苗。苗期視棚內情況不定期補水,一般每周一次,保證植株生長所需水分。前期棚內溫度較高,注重徒長控旺,加大晝夜溫差,適當蹲苗壯苗促進根系下扎,避免營養生長過旺造成減產。下瓜后澆水周期為4~5 d 一次,保證黃瓜快速生長所需水分,每次澆水隨水增施速溶氮鉀復合肥15~20 kg/667 m2,以含硝態氮鉀肥料為優[6]。
3.3.2 整枝管理
越冬茬黃瓜種植以主蔓結瓜為主,黃瓜具有連續結瓜的特點,一般通過落秧來實現,操作方便,整個生育期整枝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植株長到50~60 cm 開始吊蔓,吊蔓打活結,便于以后落蔓,同時注意松緊適度,不可勒傷黃瓜主莖;二是除去卷須、側枝,越冬黃瓜保護地種植以主蔓結瓜為主,對于萌發的側枝以及卷須要及時摘除;三是摘除老葉,植株下部老黃葉、病葉要及時摘除,減少養分消耗,同時達到除去病菌、通風透光的效果。需注意摘葉不可過度,每株應保證12~14 片正常功能葉,以保證植株所需的養分供應。
3.3.3 及時落蔓
當植株超過鐵絲線不利于操作時,對植株進行落蔓處理。一是落蔓前2~3 d 不宜澆水,落蔓當天最好為晴天,待溫度提高主莖變軟后進行,避免折傷折斷莖桿,同時盤繞莖蔓應順勢而繞,不可反向打彎。二是落蔓后主莖順勢盤在地膜上方,避免主莖與地面接觸滋生不定根,同時注意主莖商品瓜不可著地,保證黃瓜商品性。三是落蔓遵守抑強扶弱原則,保持龍頭整齊,同時使功能葉片均勻分布,保證通風透光性。四是落蔓后及時噴藥,防止細菌從傷口侵染,適當提高棚內溫度、減少濕度,促進傷口愈合。
黃瓜病害分為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和病毒病[7]。其中主要真菌性病害有霜霉病、靶斑病(棒孢葉斑病)、白粉病,細菌性病害主要為黃瓜細菌性角斑病[8],病毒病主要為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病[9]。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未發病時多預防,以廣譜性殺菌劑(百菌清、多菌靈、甲托)為主,一旦發有病斑,需及時用藥。
3.4.1 霜霉病
一是薰煙,保護地可用霜霉專用型45%百菌清煙劑[10],每次300 g/667 m2進行薰煙。二是藥劑噴施,發病前噴施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500~800 倍液或60%吡唑·代森聯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進行預防[11]。發病后可選用68.75%銀法利800~1 000 倍液、35%吡唑·精甲霜靈800~1 000 倍液或10%氰霜唑復配40%烯酰嗎啉1 000~1 200 倍進行噴布。
3.4.2 靶斑病
可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或60%吡唑·代森聯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進行預防[12]。發病后及早噴43%露娜森800 倍[13]、60.5%斑克(多抗·陽光·肟)800~1 000 倍、35%靶斑靈800~1 000 倍[14]。
3.4.3 白粉病
一是薰煙,保護地可采用45%百菌清煙劑,每次濃度為300 g/667 m2進行薰煙。二是藥劑噴施,發病前噴施40%百菌清懸浮劑200 倍或60%吡唑·代森聯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進行預防。發病后后選用20%吡噻菌胺1 000 倍,43%露娜森800 倍;成株期可選用三唑類藥劑800~1 000 倍[15]噴布。
3.4.4 根腐病
藥劑灌根,用60%吡唑·代森聯可濕性粉劑400 倍液復配66.5 霜霉威鹽酸鹽400 倍進行灌根防治[16]。
3.4.5 細菌性角斑病
用46%氫氧化銅800 倍或47%春雷·王銅800~1 000 倍進行預防[17]。發病后可選用20%噻唑鋅800 倍[18],33%雷·喹啉銅800 倍、54.8%菌克(氯溴·中生·辛菌)800倍進行噴布[19]。
3.4.6 病毒病
黃瓜病毒病易發環境為高溫干旱,傳播途徑為刺吸式昆蟲和機械操作造成的傷口[20],生長旺盛的植株明顯比生長弱的植物發病輕,因此預防病毒病的發生應以蹲苗促進根系下扎、培養壯苗為前提,即使發病也相對容易治療。發病后的藥劑噴施,可用20%病毒A 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20%鹽酸嗎啉胍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8%寧南霉素800~1 000 倍液進行噴施預防[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