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君
“親子美術節”活動是我園從2005年就開展的特色活動,十幾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目標導向從關注美術創作的操作特點,到關注美術創作的審美性,再到當下關注幼兒創作表現的過程;活動形式也從幼兒進行規定內容的美術活動,到親子自選美術游戲,再到現在結伴自選美術游戲;等等。為了更好地發揮其教育價值,我們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為依據,以生態式美育課程理念為指引,通過課程審議促進“親子美術節”向“美術游戲節”的轉化。
一、初次審議,確定主題
2021年的美術節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經過提議和討論,大家把建黨百年慶與幼兒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確定了活動主題“我是幸福中國娃”。隨后大班年級組圍繞以往“親子美術節”的開展模式,進行現場展示和美術活動的審議。通過審議,發現傳統開展模式存在以下問題:
出于防疫需求,這屆親子美術節家長無法參與。在父母缺席的情況下,如何讓幼兒收獲美術節的游戲精神?如何在當前形勢下做出調整和規劃,讓形式更加有利于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僅僅是大班幼兒參與,人員略顯稀少,能否考慮全園幼兒的卷入式參與,讓美術游戲資源得到共享和充分利用?等等。
二、再次審議,改進創新
基于第一次審議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全園再次審議。針對家長不能前來的情況,活動名稱由以往的“親子美術節”調整為“美術游戲節”。開展方式上,全園卷入,打破班級界限,讓幼兒交叉式結伴,參與自主選擇游戲。在確定了活動名稱和開展方式后,我們對具體如何開展“美術游戲節”進行了討論:
(一)“美術游戲節”如何彰顯“美術”的樣態
既然是美術游戲節,那肯定不能缺乏“美術”的樣態,我們希望展現的是什么的美術樣態呢?我們希望看到幼兒充分利用多種材料,在幼兒園內盡情創作各種類型的美術作品。但是,現實的狀況是:班級的美工區材料以傳統型為主,缺少多元、多種類的操作材料;班級幼兒的美術表現仍然以油畫棒畫、水彩筆畫、剪貼等基本形式為主;幼兒美術的操作形式受到班級空間的局限,無法大膽施展和表現。
為此,通過審議,我們決定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首先給予幼兒多種材料和工具,我們不僅給幼兒提供了紙、顏料、美工工具等,還提供了自然物、繩、泥、生活工具、玩具等材料;其次給予幼兒充分的創作空間,幼兒園內的操場、大型玩具、小菜地等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間,都可以成為有準備的環境,方便幼兒創作;最后給予幼兒自由創造的氛圍,幼兒自由、自主選擇喜歡的美術游戲,用喜歡的方式創作。
(二)“美術游戲節”如何保證全園卷入
全園卷入不應是教師的命令,而是幼兒充分發揮主體性,自主交往、自主游戲。這也是給予幼兒自由交往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幼兒對他人、環境、社會的積極態度和行為,發展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通過前期調查,我們了解到很多大班幼兒都希望帶小班弟弟妹妹一起玩。為此,我們覺得應為幼兒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戲的機會,鼓勵他們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開展活動。中班幼兒可以交叉班級自主交朋友,前期以朋友的方式開展散步、游戲活動;大班和小班則自由結對,開展大帶小的前期適應活動,通過一起看書、畫畫、聊天、散步增進感情。
三、實施中審議,基于問題及時調整
美術游戲節活動開展之后,很快就出現了問題:
1.結伴自主選擇游戲不能切實進行
在第一天的游戲開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班級的大帶小是由教師作為領隊,帶著幼兒進入游戲區,并限時限人進行游戲。在和教師溝通后,才明白他們的初衷:擔心幼兒的安全,園區這么大,游戲分布在園區的各個不同的區域,幼兒找不到怎么辦?中途遇到安全突發問題怎么辦?等等。
2.玩紙游戲過于拘謹,幼兒體驗不到快樂
撕紙片、拋撒游戲本來預期是讓幼兒自由地撕、自由地拋灑在地面上,感受撕紙和拋撒的過程,既鍛煉了小手肌肉的靈活性,又可以在拋撒中體驗快樂。但是,實踐中,教師害怕小紙片拋撒得到處都是,難以清理,于是設計了大型“布兜”,讓幼兒拋撒在一定區域里,便于后期紙片的清理。顯然,這樣的操作限制了幼兒的游戲體驗,不能“玩”得盡興。
3.害怕雨天的焦慮不安
看了天氣預報,教師發現游戲節的第三天有雷陣雨,原本設計好的戶外游戲區域怎么辦?特別是必須在戶外進行的彩色的網、玩泥等游戲。
基于第一天游戲節遇到的問題,園部進行集中審議,及時調整發現的問題:
(1)教師做好定點巡護,讓幼兒自主交往、自由選擇游戲。由后勤部門的老師作為各游戲區路徑中的定點看護人員,看護幼兒行進中的安全,幫助幼兒指路,維持游戲秩序,解決幼兒行進中的突發事件,等等。
(2)更換撕紙游戲場地,給幼兒充分的藝術表現空間。將原先室內的撕紙拋撒活動轉移到幼兒園門廳的空曠地帶,不設置“布兜”,讓幼兒在更開闊的空間進行活動,滿足后期用保利龍球滾動包裹紙片的行走藝術活動。
(3)根據天氣情況制訂雨天二套方案。把彩色的網等游戲設置在室內的紅、黃、藍畫室,這些畫室都有木質的家具和立體的裝幀墻面,可以滿足制作空間網面固定點問題,其他游戲也設置在半開放的室內空間。
四、實施后審議,促進成長
“美術游戲節”活動結束后,我們又及時組織審議,幫助教師反思活動中的得失:
1.“兒童立場”要落在實踐中
“兒童立場”是教師常常掛在嘴邊、耳熟能詳的詞,在真實的場域里,往往會把控不好節奏,例如擔心幼兒創作不出“好”的美術作品、不能結伴獨自行走等。這次的游戲節讓教師看到幼兒是有能力的學習者,他們可以做到,甚至做得很好?!皟和觥辈荒苤皇菕煸谧爝叄且湓趯嵺`中,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發展。
2.“各美其美”,教師是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幼兒自主結伴、自主選擇游戲,教師定點守護,在適宜的時候出現引導和支持;游戲的玩法簡單易操作,幼兒可以自主探索、操作,教師成為配角,在幼兒有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正如我們的課程理念,教師身在其中,退位后獲得對“兒童是有能力的學習者”的重新認知,兒童則在教師放手后獲得彌足珍貴的成長,這不正是師幼關系中的“各美其美”嗎?可貴的是:教師退位后,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教師看在眼里,相信會讓浸潤其中的每一位教師有更加深刻的思考。
3.“融合滲透”,組織活動的追求方向
美術游戲節中既有美術創作又有社會交往,更有探索求知的學習品質的提升。在一個活動中,幼兒收獲了諸多的能力與品質。這就是我們園本課程的追求目標:在有效的活動組織中,讓幼兒多方面的能力發展和成長。教師通過美術游戲節的實施,看到了每個活動中融合滲透的重要性,把一件事做得根須飽滿,實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