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亮
師生關系有“不平等”的一面
一般來說,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師生是平等的。然而,從現階段的知識擁有量、智力發展水平、社會經驗,尤其是社會身份(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育人機構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來看,二者的確存在較大差異。在學校,學生要遵守一定的規則,要按時完成作業;教師則除了完成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還需要階段性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通過一些教學策略激勵學生的學習,或者避免學生的不良行為……任務和責任上的差異,會讓師生關系很難有絕對的平等。當然,這個不平等未必是壞事。有些時候,完全平等反而不一定有利于學習。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孩子對老師有敬畏,才會上課認真聽講、作業認真寫、期待老師的表揚。如果老師是孩子的同桌,或者僅僅是為孩子提供教育服務的人,孩子就容易不把他放在心上,課堂也容易失去約束力。
學生與教師相生相成
生產力發展了,腦力勞動從體力勞動中分化出來了,人們為了向下一代傳授社會規范和生產經驗,于是產生了教育行為和教師這一職業。國家為了培養下一代而設立了學校,于是學校聘任了教師來教學生。沒有學生便沒有了學校,也就沒有了教師這一職業,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生讓教育工作者的社會價值得以實現。教師這個職業在本質上就要求教師必須愛學生。俗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笨磥?,教師必須從自我的“小愛”中走到“大愛”、走到“博愛”。
在愛與接納中獲得更多的職業幸福感
人是有高級情感的動物。教師如果接納學生、愛學生,學生會有積極、快樂的反饋,同時快樂也會反作用于教師,使得教師更加熱愛學生,于是學生和教師更快樂……反之,不接納就會導致不快樂,從而會產生倦怠感,引起自我折磨的惡性循環,甚至會導致更嚴重的情緒及情感內耗或沖突。
兩個生命在世界上同時存在,哪怕沒有交集,也是非常難得的,更何況生活在同一空間,并且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相遇、相處,這絕對是令人感動的遇見。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天使,那么跟天使在一起,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快樂中;如果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麻煩精”“搗蛋鬼”,那自己便會過得不愉快??梢?,教師的生命質量源于自己看孩子的視角,接納或者不接納、有愛或者沒有愛、快樂或者不快樂,主動權在自己手里。
因為教育,我們和學生相遇而結緣——教育緣。教育緣不是一面之交,而是很長日子里的朝夕相伴。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我把它音譯成“愛得開心”或“愛都開心”,即“只要有愛就會開心”!孟子當年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人生三大快樂之一,大概就源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