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鈺玲
一、個案基本情況
幼兒小名“康康”,早產,有羊水吸入病史。2周歲時仍不說話,家長懷疑是自閉癥。3周歲和3.5周歲時分別在無錫市兒童醫(yī)院和上海市兒童醫(yī)院做發(fā)育評估,反饋為語言、精細動作、社交行為、適應能力等方面發(fā)育遲緩。47個月時,康康進入無錫市實驗幼兒園就讀。初入園,康康情緒激烈,抱著媽媽大哭大鬧拼命掙扎,每天需幾位教師合力幫助、反復引導和鼓勵才能進入教室;對陌生人充滿敵意與排斥,不愿參與活動;不時推倒玩具柜、打翻玩具筐、躺在地上、推打班級幼兒、用身體壓在同伴身上、跑出教室……
二、循序漸進,打通家園合作之路
(一)第一階段:敞開彼此心扉,逐步建立信任關系
1.真誠交流,形成伙伴關系
剛入園時,媽媽沒有直接說明康康的情況,但在班主任與融合教育資源教師的持續(xù)觀察、翔實記錄與專業(yè)溝通后,康康媽媽終于放下一顆忐忑的心,介紹了孩子早產、羊水窒息、被確診為發(fā)育遲緩的情況。原來,并不是家長不愿意承認孩子的問題,而是擔心承認后得不到不帶有色眼鏡的接納與有效支持。我們聯(lián)合班主任、保健醫(yī)生、康康父母一起成立“愛康之家”交流群,及時將康康每天在園的活動情況通過照片、視頻、表格等方式反饋給家長。尤其是針對康康發(fā)生的一些特殊事件、特殊行為進行分析,并詳細解析教師的支持行為,同時給予家長配合的一些建議,通過信息互通與家長逐漸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2.圍繞興趣,共創(chuàng)專屬區(qū)域
通過和康康媽媽的溝通,我們了解到康康對恐龍玩具特別感興趣,于是我們邀請媽媽一起參與幼兒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首先,在教室創(chuàng)設一個他的專屬區(qū)域,在教室一角鋪上地墊,旁邊的玩具柜上擺放康康媽媽從家里帶來的恐龍玩具與書籍,同時根據(jù)喜好原則,不斷擴充、增添與恐龍等相關的區(qū)域材料。其次,在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沙盤區(qū)放置很多恐龍玩具,吸引他到中心進行一對一個訓活動;幼兒園大廳、小廳也多了一些恐龍玩偶和相關書籍。有了這些專屬設置,康康在發(fā)脾氣、坐不住或無聊時,都能找到一個能安撫他、吸引他的區(qū)角。這些舉措不僅幫助他逐漸熟悉幼兒園的角落,也讓他慢慢融入集體。
(二)第二階段:推進專業(yè)合作,精準把脈幼兒特點
1.科學評估,共同解讀報告
為了幫助家長進一步了解康康的整體發(fā)展情況,我們利用專業(yè)評估資源包對康康進行了大肌肉、小肌肉、語言、認知、社交、自理等領域的科學評估,清晰了解各領域發(fā)展情況,幫助發(fā)現(xiàn)康康的優(yōu)弱勢與潛能。這樣的科學評估會在每學期開始和結束各進行一次,并根據(jù)數(shù)據(jù)及時調整方案。為細致了解康康的實際需求以便提供適宜的支持,融合教育資源教師將康康的評估結果以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并邀請家長一同參與報告解讀,在逐條的分析中緊抓幼兒的“薄弱點”“增長點”“關鍵點”,以保障康康得到適宜的支持。
2.分析學情,制訂教育計劃
立足科學的醫(yī)學診斷與專業(yè)的教育評估,我們邀請家長一起制訂康康的教育計劃。針對康康獨特的個性、興趣、能力與學習需求,關注康康發(fā)展的時間與空間線索,我們梳理出長短期發(fā)展目標,并不斷細化、分解,落實于每個階段,覆蓋滲透于每個學習與游戲環(huán)節(jié)。同時,嘗試將個別化教育計劃與幼兒園“經歷學習”課程有機鏈接,形成獨特的項目活動式“一童一案”,讓康康基于真實情境進行學習、立足多維互動練習應用,在游戲化、過程性的項目活動中完成長短期目標,既避免了割裂式、訓練型的干預,又使家園協(xié)同育人具有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三)第三階段:豐富賦能路徑,合力提升融合效果
1.提供支持,提升認知高度
為了幫助家長逐步形成更加專業(yè)的康復能力,我們?yōu)榭悼蹈改复罱硕嘣獙W習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的家長課堂豐富特殊教育的相關知識。如:通過牽線搭橋,讓康康媽媽與一位身在南京的影子教師進行溝通,了解陪伴孩子的原則與方法;為媽媽提供相關書籍,并在交流中分享具體的實操經驗;通過家長會、座談會等形式,分享教養(yǎng)經驗,討論特殊兒童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將融合教育團隊內部的線上學習及交流研討鏈接分享給家長,供家長自由選擇參與,而康康媽媽也積極參與融合教育組的內部研討。
2.進班陪伴,增強康復能力
我們積極邀請媽媽走進幼兒園,通過交流溝通、實地參觀、進班陪伴等方式增進對融合教育的了解。康康媽媽通過參觀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直觀地感受園部無障礙環(huán)境的營造,了解保健醫(yī)生如何從保育、醫(yī)學角度對康康進行生活方面的指導和肢體的撫觸,學習資源教師如何對康康進行一對一的個訓;在班級里,觀察班主任如何為康康提供動態(tài)變化的空間、資源、材料,以滿足他的需要。慢慢地,媽媽也逐漸加入一對一的指導活動和班級區(qū)域化學習的陪伴中,在學習康復與教育方法的同時,也保證了幼兒活動的次數(shù)與質量。
3.入戶指導,制定家庭任務
我們走進康康的家庭,通過觀察、溝通等方式了解幼兒的家庭環(huán)境設置、玩具提供、康復安排等,并給出相應的環(huán)境調整建議。同時,與家長一起結合康康的個別學習計劃(IEP)及實際需要,為他制定不同階段的家庭康復任務,并給出活動的推薦。家長配合完成并進行相關記錄,定期與教師進行溝通反饋,從而形成后期的康復任務,如針對精細動作,推薦了剪紙練習的難易順序模板等。家長與教師一同將康康的作品、活動照片、家庭康復等多方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呈現(xiàn)一個比較全面、整體的發(fā)展軌跡圖,從而也為后期的指導提供更具體的科學依據(jù)。
三、康復效果
經過家園共同的努力,康康的表現(xiàn)與剛入園的時候相比有了較大的提升,每個參與人員都對其發(fā)展狀況有了新的評價。
資源教師評估:本學期開學初情緒較穩(wěn)定,能較快找到教室,基本獨立入園,不需要家長或教師的過多安撫;在去資源中心參加一對一個訓活動時,愿意獨自跟著資源教師,不再需要班主任陪伴,并能與資源教師產生牽手、擁抱等親密接觸;在教師的引導下,能觀察并部分模仿周圍同伴的行為,愿意參與小部分的班級活動,這些都說明了其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增強。開始進行替代想象游戲,扮演爸爸媽媽;能主動用一句簡短的話向教師和家長講述自己的需要、感興趣的人物、動畫形象;對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認知范圍有所拓展,這些表明他語言、認知、社交等方面的進步。
班主任評估:有段時間,我們發(fā)現(xiàn)只對恐龍感興趣的康康開始在地板、桌上、墻上隨意涂鴉,盡管會弄臟墻壁、桌子,但我們認為這是康康的關鍵增長點。于是,我們提供了讓他觸手可及的紙張,以及更多的繪畫工具,幫他組織了多次集體繪畫介紹。康康不僅癡迷繪畫,還會興致勃勃地談論起他繪畫的物品,班級其他幼兒也跟著他進行了一場從恐龍到海洋生物再到海盜船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最后他的作品里還出現(xiàn)了許多“我和朋友”系列。
家長評估:現(xiàn)在康康在班里開始有好朋友了,這讓我們很驚喜,他能試著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唱歌、聽老師講課,雖然還會有坐不住的情況,但對比剛進幼兒園時好很多了,在家里他的情緒也穩(wěn)定很多,我們和他講道理,他眼睛會看著我們,而且的確能聽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