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成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在確定目標、制訂計劃及組織實施各項教育活動中,教師應樹立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觀念,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嚴格執行幼兒園各項制度,做到“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保教結合”。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幼兒園往往重視教而忽視保,對“保”存在“近視”“弱視”甚至“視而不見”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為了進一步明確“保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性,筆者用案例、調查、列表等方式對保育工作進行了闡述,介紹我園通過“思維轉換→觀念轉換→行動轉換→角色轉換”來促進保育工作質量提升的經驗。
一、從“包辦代替”向“有效支持”的思維轉換
1.個體生活能力有差異
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在月齡、成長環境、家長教育理念等方面均有差異,其發展水平也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和多層次性。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個體的特征及成長環境,有的幼兒是二胎,長期由爺爺奶奶帶,生活能力欠缺;有的幼兒在家庭中有動手的機會,生活能力會強一些;有的幼兒情感脆弱且敏感,適應環境的時間往往比較緩慢;等等。因此,教師要正確評估班級幼兒入園前的現狀,及時獲取幼兒的信息反饋,捕捉幼兒的情緒變化并及時分析原因,適度引導、適時介入,幫助他們順利適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
2.鷹架原則的應用
美國高瞻課程專家針對學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的初級、中級和高級三種發展水平,提出相應的教育支持鷹架原則,即支持幼兒現有水平的策略、提供溫和延伸的策略與鼓勵教育者在針對不同的生活內容教育目標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不同的支持策略。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在生活中存在進餐、喝水、如廁、穿衣等生活問題,依據鷹架原則,幼兒園可提供相應的支持策略(見下頁表1)。
表內對進餐、喝水、如廁、午睡等生活活動構建的支架,能使教師對每一項生活活動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充分的預期、充足的策略儲備與支撐,從而讓教師從“包辦代替”向“有效支持”邁出了一大步。
二、從“緊張高控”到“愉悅自主”的觀念轉換
在一次問卷調查中,幼兒表達了對幼兒園伙食以及進餐過程管理中的一些的想法和建議:吃完飯后想看書,想自己盛飯,吃完飯不想等全組人,想帶玩具下樓玩;想和吃得一樣快的同伴坐在一起;喜歡吃面食、雞翅、比薩;不喜歡吃菊花葉。幼兒之所以有如此想法和建議,是因為幼兒園在管理上主要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教師要求只有本組所有幼兒吃完飯才能離開餐桌,但每個幼兒吃飯的量及速度有所不同;二是吃飯時幼兒座位固定、不能自主盛飯,過多的規則限定讓幼兒感到吃飯是一種負擔;三是幼兒園制定了帶量食譜,而每一名幼兒對食物的偏好和需求量不同;等等。
陳鶴琴先生對幼兒園保育工作提出:種種強制、約束、恐嚇的行為對兒童是不利的,真正的教育應該用愛來熏陶和感化的,讓兒童在被關懷和愛的氛圍下健康地養成良好的品行。因此,教師應傾聽和觀察幼兒,并根據幼兒的看法、想法、做法,與他們制定快樂進餐舉措。1.就餐方式:經常變化桌子的擺放方式,以提升幼兒進餐的興趣,如單張桌、兩張桌合并成長桌。2.進餐座位:每周設定就餐自選同伴日,這一天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和喜歡的同伴坐一起。3.進餐氛圍:播放一些音樂,如鋼琴曲或者舒緩的音樂,讓幼兒在愉悅的氛圍里快樂進餐。4.在生活坊開展豐富的生活活動,提供多樣的食材讓幼兒在親手制作中增加對各類食材的認知及接受程度。5.餐后管理:幼兒可以準備一些自己喜歡的圖書、折紙、小玩具等,在餐后自主閱讀、做手工、玩玩具等。6.設立下樓散步的時間:在規定時間內結束就餐的幼兒可以在成人陪同下下樓散步,沒有結束進餐的幼兒繼續就餐。7.中大班可以由幼兒自主盛飯,特殊節日可以安排幼兒吃自助餐。
三、從“我來做”向“讓我來”的行動轉換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必須兼顧幼兒的認知發展、情感發展以及年齡特點。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幼兒的獨立性意識凸顯,他們喜歡動手去做,喜歡在做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在對幼兒進行生活護理中,教師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了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而應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去做。在幼兒做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觀察與支持,只要幼兒在安全與健康的環境中去做,就讓他們在大膽嘗試中獲取生活經驗,從而提升生活能力。
在從被照料到自我生活服務,再到為集體服務的轉變過程中,幼兒內心會逐步建立對自己的信心,體驗到生活自理的成功感和喜悅感。在掌握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能獨立進餐時,幼兒會獲得成功與滿足,并會激勵自己不斷地去嘗試、體驗和操作。當幼兒從自我服務走向為他人服務、為集體服務時,教師可以針對幼兒具體做的事情進行表揚與贊賞,深度挖掘幼兒的內驅力,讓他們在生活或服務中暗示自己“我能行”。
三、從“保育阿姨”向“保育教師”的角色轉換
小果是一個調皮可愛的男孩子,他的媽媽是在園教師。一天吃飯時間,大多數幼兒已經吃完飯了,小果的碗里還有不少,李老師走近說:“你快點吃啊,今天你必須吃完,吃不完我就告訴你媽媽去,你媽媽周末就不會帶你去游樂場了。”小果向李老師投來不屑的眼神,嘀嘀咕咕地說了幾句。午睡前,幼兒都忙著脫衣服上床睡覺,小果在床邊和同伴嬉戲,這時候李老師走過去,在小果屁股上輕輕地拍了下,說:“你看你又不聽話了吧,你看別的小朋友都睡下了,一會起床的時候你又睡不醒,今天下午好吃的小餛飩你就別吃了。”戶外活動時,幼兒一起排隊出門,小果和前面的同伴一邊走一邊嬉笑,這時候隊伍和前面拉開了一大截,小果推著前面的幼兒說:“你快點跑啊!”推的力氣大了一些,前面的幼兒摔倒在地上大喊:“老師,小果推我的。”李老師邊說“小果又闖禍了吧”,邊向小果走過去。小果就開始跑,李老師說:“你別跑,我追上你,你今天就不要回家了。”
案例中保育員教師和小果的關系不像是師幼關系,倒像是阿姨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保育員主要起了“保”的作用,忽視甚至缺乏對小果的“教”。因此,我們需要思考的是該如何構建保育教師和幼兒的角色關系。
構建和諧、平等、尊重的關系,有助于保育教師在管理幼兒生活中獲得幼兒的支持與配合。保育教師和幼兒之間需要有邊界感,如不去拍打幼兒的屁股、身體等其他部位,哪怕是善意的玩笑也不能做。一個不恰當的動作、一句不適宜的語言會打破保育教師和幼兒之間的邊界,師幼缺少了敬畏與尊重,會導致管理失效,最終讓保育教師束手無策。案例中保育教師以威脅的語氣與小果說話,會更加激發他的反抗和叛逆。只有與幼兒友好、平等以及富有善意的溝通,才能引發幼兒情感上的共鳴,獲得幼兒的情感認同。
保育工作完成從思維→觀念→行為→角色的轉換,是一場讓保育管理工作邁向科學規范管理的過程,是一次推動保教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歷程,是一個敲響保育工作與時俱進緊跟教育發展的警鐘。幼兒需要的保育教師不僅僅是只會打掃衛生的“保育阿姨”,而是能夠聽他們說、尊重他們的想法、支持他們主動去做的“保育教師”。幼兒園只有做好對保育工作的充足認識、理解及準備,掌握科學實施保育工作的策略及方法,才能促使保教質量邁向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