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城


勞動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應增強幼兒勞動教育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提高幼兒勞動教育的體驗性,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發展幼兒的勞動品質,增強幼兒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一、激發勞動興趣
幼兒對事物的認知是從生活經驗開始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幼兒最初接觸的生活就是身邊的衣、食、住、行,他們能在其中自然完成對勞動的了解與學習。幼兒園應激發幼兒對勞動教育的興趣,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幼兒對生活、勞動、文化以及生命等的熱愛。
幼兒勞動教育可以與民間藝術、民俗游戲、傳統節日等優秀民族文化相結合。比如:皮影戲是一種高度綜合又比較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幼兒園可以開設有關皮影戲的手工勞動活動,帶領幼兒自制皮影并表演。這不僅讓幼兒體會到了別樣的勞動技術課程,而且還讓幼兒對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又如: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教師可以在端午節這天先帶幼兒到幼兒園的種植區收割艾草,然后在班級內指導幼兒“包粽子”。幼兒不僅從中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品嘗到了勞動的果實,而且還認識到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幼兒園在開展勞動教育的同時,又踐行了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可謂“一舉兩得”。
幼兒園可以將勞動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起來,如融生命教育和勞動教育為一體的“蠶寶寶孵化”活動,旨在讓幼兒在養殖蠶寶寶的勞動中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先告知家長為孩子購買蠶寶寶和桑葉(有條件的可以帶孩子去戶外采集),然后把蠶寶寶帶到班級的科學區域。每名幼兒的蠶寶寶都在自己命名的蠶盒當中,上面蓋著桑葉,安靜地生長。在蠶寶寶是一只幼蟲的時候,幼兒每天能夠觀察到蠶寶寶吃樹葉的過程,但不一定能夠明顯地感知到蠶寶寶的生長變化。一旦蠶寶寶吐絲并進入結蛹階段,前后兩個階段有了鮮明的對比,幼兒就能直觀地看出蠶寶寶的成長。在觀察蠶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幼兒一開始并不知道應當為蠶寶寶建立怎樣的環境,個別幼兒放的樹葉太多導致蠶寶寶被悶死,也有幼兒通過查詢、求教等掌握了科學的養殖方法,將蠶寶寶養得很好。看著蠶寶寶在盒子里一天天長大,幼兒必然能夠感悟到生命的神奇與偉大,經過每天認真地觀察和一日又一日地付出,幼兒更能夠理解生命來之不易,并能夠認識到勞動的價值,感恩父母帶給自己的生命及對自己成長的呵護。
二、助力勞動行為,支持幼兒勞動表現
從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開始,幼兒的生活環境就發生了變化。在與家人、教師和其他幼兒交流的過程中,幼兒逐漸“社會化”,轉變為“社會人”。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社會即學?!苯嵌瘸霭l,要想加強幼兒勞動教育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幼兒園必須重視幼兒勞動教育環境設置,為幼兒勞動教育提供支持。以勞動教育環境為例,幼兒勞動教育環境可分為室內環境和戶外環境兩個部分。
幼兒園可以在教室內為幼兒營造家庭式的勞動教育氛圍,讓幼兒處在溫馨和放松的環境當中,產生享受生活和進行勞動的熱情。教師可以創設有助于提升幼兒勞動能力和勞動欣賞的環境,如在墻面上布置有關勞動種植經驗的圖畫,投放與五谷雜糧有關的區域材料。
在戶外環境創設上,幼兒園可以提供適宜幼兒開展農業勞動的用具,讓幼兒選擇合適的空地進行勞動活動。而種植場地匱乏的幼兒園則可以尋找周邊能合作開展勞動的資源,如與農場合作,讓幼兒參與農場的種植活動、豐收活動等,使幼兒在戶外勞動中感受勞動的獨特魅力,同時萌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梳理勞動經驗,銜接勞動與幼兒生活
要想打通勞動教育與幼兒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教師必須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梳理幼兒已有的勞動經驗,這樣才能讓幼兒的勞動與生活銜接。幼兒進入幼兒園之前,家庭是其成長和發展的主要場所,因此幼兒有哪些勞動經驗,家長再熟悉不過。所以在勞動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家長參與其中,盡量多開展親子勞動教育活動。例如:我園與附近農場合作開辟了一塊幼兒勞動教育試驗田,結合勞動教育課程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教師引導家長深度參與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由家長帶領孩子把種子種植到試驗田中,并在周末或空暇時帶孩子來澆水、施肥等。除此之外,我園還請農業知識豐富的家長到班級講解農作物的生長過程、種植的專業知識……幼兒可以把在試驗田收獲的農作物種子帶到家庭中種植,與家長一起觀察、記錄農作物的生長歷程。
在幼兒基本掌握土培種植技能之后,教師可以結合幼兒已有的認知經驗和勞動技能發展更高層次的種植內容,如“無土栽培”“現代養殖”等活動。幼兒不僅可以從中學習先進的勞動技術,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還能更加親近自然、親近勞動,享受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在豐收時節,我園帶領家長、幼兒開展饒有趣味的豐收大賽,如“收水稻大賽”“收蔬菜大賽”,還有以種植的蔬菜為材料的廚藝大賽。幼兒不僅從中享受了勞動的樂趣,拓展了對“豐收”的認識,還在親子活動中感受到幸福的家庭氛圍。同時,團隊精神、競賽意識和勞動品質也由此得到了培育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