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森,郭明昊,朱達輝
(1.東華大學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上海 200051; 2.北京服裝學院 美術學院, 北京 100029)
相較于成衣,創意服裝旨在于“新”,獨特的藝術表現性往往對服裝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20世紀50年代杜邦公司采用閃蒸法紡粘工藝制作了一種高密度聚乙烯非織造布,取名TYVEK材料,因其表面材質的視覺感與紙張相仿,因此常被設計師稱之為“杜邦紙”[1]。杜邦公司依據TYVEK材料制作流程的不同與厚度等差異,將TYVEK材料分為2大類:一類是以“10”開頭的硬結構產品,其特點是表面平滑挺括,外觀與紙張較為相似;另一類是以“14”開頭的軟結構產品,其外觀與布料更為相似,表面具有紋理、觸覺柔軟且親膚性更佳。
目前,國內外對于TYVEK材料在服裝設計中的研究較少且缺乏對設計方法的深入分析。林綺芬[2]為研究紡織品中新材料的發展趨勢,綜述了TYVEK材料在紡織品中的應用品類;Ghada等[3]、李爽[4]、梁玲琳等[5]、臧鳳銳[6]以設計實踐的方式,探析了TYVEK材料婚紗的成本效益及雨衣、防曬衣等功能性服裝產品的研發;易賢越[7]、蘇曹木蘭[8]、羅森[9-10]則以面料改造與重塑的方式,實踐驗證了TYVEK材料的可塑性。以上研究多為單種創新方法的應用,缺少了對TYVEK材料設計方法的系統梳理。因此,本文以創意服裝設計為切入點,通過基于TYVEK材料的服用特點分析、設計方法歸納及創意實踐3個部分,以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探索TYVEK材料在創意服裝中的可塑性及延展性。
TYVEK材料是通過連續加工而形成,細度為0.5~10.0 μm的各向同性纖維經噴紡后通過高溫熱壓使其黏結在一起,最后利用專業的電暈及抗靜電處理,使其擁有出色的抗水滲透性。當TYVEK材料接觸水時,水會以水滴的形態依附在TYVEK材料上,不會滲透或擴散。這種獨特的生產工藝使得TYVEK材料突破了紙張、織物與薄膜等不同介質的延伸局限,集合這3種材料特性于一身。TYVEK材料的片狀結構允許空氣及水蒸氣透過,實現隔絕外部液體的同時還能夠保障內部氣體的流通。相較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自身擁有較佳防水性能的材料,以及類似聚酯纖維、麻等面料結合聚氨酯(PU)等防水涂層的復合型防水材料,TYVEK材料獨特的防水透氣性能結合了二者的優點,在耐久性、美觀性、親膚性及生產成本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勢。
“雙碳”目標下,低碳環保風潮席卷國內各個領域,發掘新型環保型材料替換原有的高耗能、高污染材料成為國內設計領域的迫切需求。環??沙掷m型設計是以設計靈感為起點,將原材料成分、加工過程、最終產品市場應用、回收及處理方式等各環節納入可持續考量范疇,不能等同于利用環保材料進行創作設計,二者之間只存有部分交集。TYVEK材料成分為高密度聚乙烯,原材料生產過程中也不添加增白劑、填充劑、塑化劑或歐盟指令中列出的限用化學物質,將TYVEK材料進行完全燃燒實驗測試,最終燃燒形態僅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且TYVEK材料的生產符合ISO 14001認證的環境管理政策和ISO 9001/2015認證的質量管理體系,可以實現100%回收循環使用,契合環??沙掷m型設計理念。
TYVEK材料的衛生保健性能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11]:①酸、堿、鹽類物質對TYVEK材料影響較小,因此,TYVEK材料擁有較佳的防腐爛、防霉變的特性,且防污易清洗,可在惡劣環境或極端條件下使用;②從醫用防護口罩到醫用防護服,TYVEK材料作為最常使用的醫用防護材料,具備出色的防范與隔絕病毒的能力;③相較于日光晾曬、物理拍打、化學防螨等常規的除螨方式,TYVEK材料憑借自身致密的纖維結構,能夠從根源防范螨蟲的進入,保障產品存放及使用的衛生與健康狀況,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
增型裝飾法即在材料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設計裝飾元素,縫補、復合、壓花、涂鴉、刺繡、印花等都是增型裝飾法中常見的表現方式,目的是通過裝飾元素的融入,增強服裝設計作品的趣味性、功能性或藝術表現性等。TYVEK材料最常用的增型裝飾法為圖案印刷、材料復合及自由涂鴉。
2.1.1 圖案印刷
良好的色牢度使TYVEK材料在印刷后能夠長久維持圖案色澤,在使用過程中圖案不易變形。TYVEK材料適用于多種印刷技術,如膠印、凹凸印刷、柔版印刷、凸版印刷、絲網印刷、數碼印刷(Indigo)、UV噴墨及Latex打印等。為使TYVEK材料印刷效果達到最佳,硬結構TYVEK材料應選用光滑面印刷,軟結構TYVEK材料常選用凸條紋理面印刷。圖1所示的SANKUANZ[12]2016春夏系列設計作品以蒙古草原為靈感,設計師上官喆利用圖案印刷的創作方式將蒙古元素通過色彩碰撞與TYVEK材料結合,體現出無拘無束、自由灑脫的設計理念。

圖1 SANKUANZ 2016春夏系列作品
2.1.2 材料復合
TYVEK材料的復合指將TYVEK材料與一種或多種相同或不同材質的材料,通過超聲波、流延、火焰、熱壓及膠黏等復合工藝進行結合,互相彌補材料缺點,進而增添作品藝術表現力[13]。圖2所示為TYVEK材料的復合效果,可見TYVEK材料已被設計師開發出了多種材料復合方式,不僅包含多種面料的運用,還包括其與各類涂層工藝的復合。TYVEK材料的天然光澤為白色,其在生產初期觸感光滑,但材料表面會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一些不規則的褶皺紋理,進而賦予使用者不同的觸覺與視覺體驗。TYVEK材料的復合工藝一方面是為了拓寬TYVEK材料的色彩屬性,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增強材料的功能屬性,如最常使用的PU涂層復合進一步增強TYVEK材料的防水性能。

圖2 TYVEK材料與不同材料的復合效果
2.1.3 自由涂鴉
自由涂鴉是TYVEK材料相較于常規面料最具特色之處,良好的著色性與類紙的繪畫感均為自由涂鴉創作提供了材料條件,設計師根據想要表現的設計風格與傳遞的設計理念可以以TYVEK材料為創作展板進行不限題材、不限涂鴉工具及方式的自由涂鴉創作。如圖3所示,Agnieszka Sukiennik[14]以TYVEK材料為主面料,打造了一組手繪服裝設計作品,結合手繪涂鴉的設計手法,充分展現了服裝的輕盈質感以及女性的柔美與細膩。
減型裝飾法是設計師為了改變制作材料表面 原有的視覺效果,嘗試賦予設計作品破碎殘缺的美感,故通過撕毀、抽絲、鏤空等面料再造的手法將原有材料進行二次創作,TYVEK材料常用的減型裝飾法有激光切割和高溫灼燒。
2.2.1 激光切割
精準、高效且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是激光切割的優勢特點[15],設計師可以利用激光光線在TYVEK材料之間作連續且勻速的相對移動,進而切出預設的圖形效果。TYVEK材料切割自由度較高,如圖4所示點狀、圓形、菱形、拉花/條形及三角形為TYVEK材料常見的激光切割圖形。

圖4 常見的 TYVEK材料激光切割圖形
2.2.2 高溫灼燒
TYVEK材料的理想溫度環境應小于73℃,當TYVEK材料處于118℃的溫度環境時,雖然其材料色彩不會變化,但是TYVEK材料會漸漸開始收縮;當溫度達到135℃時,TYVEK材料便會開始熔化,色彩也隨之消失[16]。如圖5所示,Hila Martuzana[17]在其作品“The Rhythm of Paper ”的創作中利用了高溫加熱及灼燒的方式,將TYVEK材料進行肌理質感與視覺形態的藝術處理,該設計作品以冬季為設計主題,處理后的服裝作品周身布滿了高溫灼燒后留下的不規則孔洞,與激光切割后規律性的孔洞不同,被打散開的TYVEK材料猶如冬季地面上錯落的雪花,作品靈動性與藝術表現價值得到了提升。
立體裝飾法是將服裝設計作品由平面轉向立體的一種設計手法。軟結構的TYVEK材料常通過縫飾、褶飾等手法改變TYVEK材料的平面造型;耐勞度較好的硬結構TYVEK材料則更適宜折疊手法,通過連續的立體折疊圖形展現規律性的立體視覺效果。
2.3.1 縫 飾
縫飾是TYVEK材料在紡織服裝領域最常用的加工方式。區別于常規面料,TYVEK材料在縫紉后的針眼不會消失,因此應選取較小號的針(如10號針)進行縫紉加工;其次,為避免降低TYVEK材料的強度,針縫之間不應過密集,每英寸的針腳應控制在5個或小于5個,可選用2.5 cm的鏈式針腳;最后,TYVEK材料表面較為光滑,為增加摩擦因數,可將金屬壓腳替換為塑膠類壓膠以便于縫紉。絎縫工藝作為最為常用的縫飾手法,能夠靈活地控制夾層填充物的厚度,并會在表層面料上產生絎線及凹凸不平的肌理質感,從視覺上減輕羽絨、棉等面料的膨脹感。絎縫工藝分為手工絎縫和電腦絎縫機絎縫[18],TYVEK材料不耐高溫且回彈性較差的特點決定其更適合手工絎縫。2020年英國溫切斯特藝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圍繞TYVEK材料展開了一系列的面料探索與創新設計研究,打造了一個極具創意環保的“White Project”系列[19]。如圖6所示,學生、設計師們在該系列的多件作品中使用了絎縫工藝塑造作品的肌理效果,線跡與有序的紋路交相呼應,加上TYVEK材料極輕的質量,無論是視覺感官,還是實際的穿著體驗,作品均更顯輕盈。

圖6 2020年WSA藝術設計學院學生設計作品
2.3.2 褶 飾
褶飾指利用制褶工藝進行設計創作,機器褶與手工褶是2種主要的成褶方式[20]。未經材料復合的TYVEK材料不耐高溫,因此要借助褶飾工藝對TYVEK材料進行立體裝飾設計,應選用手工褶的成形方式。堆積褶和抽、縮褶是TYVEK材料手工制褶的主要工藝,堆積褶指利用織物反復的堆積而形成的凹凸錯落的立體褶皺,因其較強的立體效果,常被應用于服裝設計作品重點部位的強調與夸張。抽、縮褶指對織物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堆疊與收縮,通過織物抽、縮的過程改變其形態特征,常用于服裝邊緣或腰部位置。如圖7所示為Devil Beauty 品牌創始人李翊聞[21]以海洋與環境保護為主題,展示了多元的可持續設計理念的“35‰.Ocean”服裝作品。該件裙裝作品以TYVEK材料為主面料,衣身處以抽、縮褶的方式制作完成,在衣袖處則使用了堆積褶的方式,增強了立體裝飾效果,與該系列其他作品中燈籠袖海軍領襯衫、復古格紋、斗篷等設計元素均是以現代環保材質的設計作品演繹維多利亞時期標志性的宮廷元素。

圖7 李翊聞設計作品“35‰.Ocean”
2.3.3 折 疊
折疊法是創意服裝設計中常見的手法,是利用疊、切、折、翻、卷、拉等折紙藝術手法,將二維平面面料塑造出三維立體效果。用于折疊的面料一般具有一定的耐疲勞性與可塑性[22]。杜邦公司實驗表明[23],TYVEK材料歷經2 000余次的來回折疊之后,材料特性依舊完好如初,材料自身也無任何損壞的跡象,良好的耐疲勞性與類紙的質感使TYVEK材料既能利用折疊法裝飾設計作品的局部位置,又能應用于設計作品的款式結構之中。創意感十足的折疊手法有效地增強了服裝設計作品的可調節性與趣味性。如圖8所示,楊忠華[24]以撲克牌中的黑桃花色為靈感,將代表皇后的Q、代表國王的K及代表武士的J作為主要創作角色,通過折疊的設計手法,結合黑色硬結構TYVEK材料自身的光澤,凸顯了作品鎧甲般的鋒利感、硬挺感與神秘感。

圖8 設計師楊忠華作品“Spades”
多功能可變形服裝是指通過不同的變形方式,為服裝提供2種及以上的穿著方式與使用功能,且允許使用者將服裝外觀款式、使用功能靈活地轉換。與常規可變形服裝不同,多功能可變形服裝可通過不同的變形設計手法將服裝轉換為包袋、帳篷、家具等非服裝產品[25]。Irina Dzhus[26]著眼于當下時尚流于表面與短暫的特性,以TYVEK材料為重要“實驗”元素,并將建筑模塊之間的轉換與交互作為設計理念,創作了一組多功能可變形服裝作品,旨在引起人們對時尚行業低谷的關注,并提供了造型建議用于替代過度消費的解決方案。如圖9所示[26],該作品中的夾克可以變身為褲子、包袋、披風等單品,Irina Dzhus以多功能可變形的設計方式,展現了如“軟雕塑”般的創意服裝作品,在其設計中能夠看到突破傳統、彰顯個性的魅力,以及科幻虛擬、具有絕對性但又可變的美學形式。

圖9 烏克蘭設計師Irina Dzhus設計作品
本文系列作品的設計與色彩靈感來源為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的版畫作品《Portrait de Femme au Chapeau a Pompons et au Corsage Imprime》。畢加索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也是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加索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迥異,時間與情感是串聯其作品的主線,也是世人解讀畢加索作品的關鍵?!禤ortrait de Femme au Chapeau a Pompons et au Corsage Imprime》是1962年畢加索為最后一任妻子Jacqueline所創作。如圖10所示,該幅畫作用色較為明艷,線條銳利,構圖大膽,畢加索利用抽象的點線面平面語言,并結合了極強的視覺色彩搭配與不規則的色彩板塊處理。本文系列作品以畫作中的紅色與黃色為主色調,輔以藍色、白色及黑色,并以解構主義的版型設計對作品進行了色彩模塊的分割,進一步凸顯作品的款式結構創新和TYVEK材料的可塑性。

圖10 版畫作品《Portrait de Femme au Chapeau a Pompons et au Corsage Imprime》
圖11所示為本文系列設計作品——“SENSE OF DIRECTION”,其設計理念是表現當下青年在快節奏都市生活狀態下,對“躺平”與“內卷”等人生方向感的糾結與猶豫。青年在前進發展的人生道路上充滿著未知的選擇與挑戰,質疑聲、批評聲、鼓勵聲等交織于一體。本文系列作品汲取《Portrait de Femme au Chapeau a Pompons et au Corsage Imprime》明亮的色彩碰撞效果,又將地鐵站內各種標識符號衍變于服裝作品上各類不同指向的箭頭,展現了當下部分青年的躊躇之態,借此呼吁青年應直面生活的困惑,在質疑與批評中展現青年的意氣風發與朝氣蓬勃。

圖11 設計作品效果圖
本文系列作品共有4個款式,分別為款式A、款式B、款式C及款式D,均以軟結構TYVEK材料(型號為Tyvek?1443R)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著色方式以材料復合為主。
款式A由絎縫羽絨大衣、手工抽褶男裙及裝飾裙片3件單品組成,借用畫作中無拘束的線條及大膽的色彩排列,進行“無意識的集合體”式創作(圖12(a))。經涂層復合工藝處理過的軟結構TYVEK材料增添了硬挺度,寬松廓形的手工絎縫羽絨大衣塑造起了款式A整體的立體基調,以此展現青年人的無所拘束、逍遙灑脫。地鐵標識符號的裝飾裙片連貫了大衣式羽絨外套與抽褶男裙,隱喻著現代都市的快節奏與緊迫感。將硬結構TYVEK材料以剪紙的方式裁剪成各式無規律指向的箭頭,結合擺動的裝飾織帶、周身拼貼的閉合式立體口袋,均展現著當下部分青年人所面臨的短暫缺失人生方向感的狀態。

圖12 系列作品—“SENSE OF DIRECTION”
款式B是由高領羽絨衛衣、九分褲及可拆卸披風3件單品組成(圖12(b)),該款作品結合了立體裁剪工藝,并通過鏤空、撕毀、切割等減型裝飾法,對TYVEK材料進行了解構主義設計理念的嘗試。高領羽絨衛衣以拉鏈作為裝飾元素,并在衛衣兩袖處拼貼了交通指示線的圖案元素,可拆卸披風是以畫作《Portrait de Femme au Chapeau a Pompons et au Corsage Imprime》中的眼部圖形為靈感,兩邊不對稱的設計及“眼睛”圖案的拼貼裝飾,擺脫了常規款式結構的束縛。
款式C以圓領套頭衛衣、無袖拼接羽絨馬甲及男式裙褲構成(圖12(c))。為避免男式裙褲著裝效果因過于單薄缺乏靈動性,選取與府綢復合的TYVEK材料,并于腰部位置進行了褶飾處理。該款作品以對比感作為設計表達,衛衣兩袖、無袖拼接馬甲及拼貼圖案的色彩對比,結合上裝緊湊與下裝裙褲寬松的版型對比,隱喻著當下部分青年人2種心態的對比。
款式D以手工絎縫外套、男式長褲與圓領裝飾打底衫構成(圖12(d)),區別于前3款作品紅色元素的“包裹感”,款式D以藍色調為主,呈現的是一種擺脫躺平、內卷、質疑等境遇的解脫感。上衣外套領型以立體折疊法處理,長褲底部則運用了激光切割工藝,整件作品去除外在繁雜的設計,以規整的款式結構、統一的色調及規律性的圖形拼貼來呼應沖出束縛后的新境界。
本文以創意服裝設計為切入點,系統地探析了TYVEK環保材料在創意服裝中的設計方法與應用特點。文章首先通過文獻查閱法與專家咨詢法,分析了TYVEK材料的服用特點,研究發現TYVEK材料具備環??沙掷m性、獨特的防水透氣性及良好的衛生保健性;其次通過面料實驗與案例分析法,歸納總結了TYVEK材料常見的設計方法,其中增型裝飾法中的材料復合工藝是TYVEK材料主要的著色手段;最后通過系列服裝設計實踐的方式,探析了TYVEK材料在創意服裝中的可行性應用。通過以上研究,為TYVEK材料在服裝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的設計理論與方法,也為紡織服裝領域在后疫情時代與“雙碳”背景下的品牌選材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