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茹 湯先萍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現在的中心任務”[1]。作為重大戰略部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確立符合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合乎全體中國人民發展意愿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規律,是極具現實性、發展性的目標要求。“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目標的實現必然有著充沛的動力源泉,提供強大的、持久的、穩定的動能。本文在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現代化的研究成果作出概覽基礎上,從中國式現代化內源驅動力的方面搜集文獻進行綜述。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檢索方式為高級檢索,第一次檢索條件為“主題=現代化or 中國式現代化”,檢索開始時間為2012 年10 月2 2日,檢索截止時間為2017 年10 月17 日,最終選取有效文獻150 篇作為研究對象。第二次檢索條件為“主題=中國式現代化”,檢索開始時間為2017 年10 月24 日,檢索截止時間為2022 年10 月16日,選取有效文獻500篇作為研究對象。第三次檢索條件同上,檢索開始時間變為2022 年10 月23 日,檢索截止時間為2023年4 月20 日,最終選取有效文獻134 篇作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6.1 R4 軟件進行文獻的可視化分析,分別將篩選出來有效文獻進行格式轉換,導出為“Refworks”文件格式,進而通過Citespace 繪制出關鍵詞共現圖譜,展現不同年份內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達到客觀、有效地描述當前研究熱點與趨勢的目的。
通過Citespace 繪制出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力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從圖1 可以看出,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的研究方向急劇增加,關鍵詞種類不斷增多,對中國式現代化具體推動力的研究熱點聚焦于內源性動力、效能驅動力和價值驅動力等方面。本文選取了中國式現代化內源性動力這一角度進行文獻研究和述評。

圖1 :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力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
內源性動力即內生性動力,由主體所發揮出的內在精神文化、情感信念、精神激勵等強大內力。學界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力,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文化蘊含力以及精神推動力展開理論研究,取得了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研究成果。
1.對中國式現代化文化蘊含力的研究
學者們對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內蘊力的研究主要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去挖掘。首先學界從蘊含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民本思想”“共富思想”“和合思想”“公平正義”“創新思想”等傳統文化思想進行了挖掘;并且總結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著的“保民養民”的民本傳統、“和而不同”的和合智慧以及“世界大同”的共贏追求;沈湘平指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底蘊和傳統文化基因是“中和位育、安所遂生”[2];米小蓉挖掘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所蘊含的傳統人文精神、傳統自然觀以及和諧大同的理念[3]。
2.對中國式現代化精神推動力的研究
學者們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精神推動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偉大建黨精神、對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傳統的農耕文化孕育的團結奮斗精神以及統一戰線孕育的大團結大聯合精神這些角度。第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推動力的相關研究。學界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五維文明協調發展增強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精神動力。第二,以偉大建黨精神為動力的研究。劉衍峰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動力源于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4];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精神動力來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第三,以大團結大聯合為精神動力進行的研究。冉小毅論述了大團結大聯合精神的對于推進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的現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略[5]。
總之,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源動力研究愈發深入。學界探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傳統文化根基不是簡單地將整個傳統文化作為根基,而是要堅持現實導向、問題導向,大力挖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所蘊含的有利于現代化建設的各種精神因子、精神要素、精神能量,使其在實踐中繼續發揮出巨大的感召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文化養分。
綜上所述,黨的十八大以來,眾多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野、學科領域、學科背景出發,對中國式現代化形成原因和動力進行了諸多有意義的探索。相應的,學界在中國式現代化內源驅動力的研究上取得了頗為豐富的成果,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博大情懷、歷史自覺、政黨擔當、制度優勢以及價值追求,這是值得肯定和贊許的。但從學界的研究現狀來看,急需在以下幾個方面不斷深化、拓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制的研究。
首先,加強“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感召力的研究”。從當前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感召力和責任擔當使命的相關研究來看,很大程度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和貢獻進行闡述和論述,很少從政黨的世界情懷和責任使命出發進行研究。這就要求學界在今后要敞開胸懷、擴大視野,不僅用發展的眼光看到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世界做出的貢獻,也要回溯中國共產黨“為世界謀大同”這一初心使命,研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成功的世界情懷感召力,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制的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和催化劑。
其次,加強“中國式現代化動力體系”的研究。通過梳理和分析近些年國內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動力的研究現狀,不難看到學界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比如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源研究,基本上都是從單一角度或者至多研究三個角度,較少學者把這些零碎的、分散的動力機制視為一個體系進行研究。由于現代社會發展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因此實踐中現代化發展動力也通常表現為“動力群”的形式,來自多方面的各種積極因素匯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結構和方式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合力,共同影響整個社會現代化進程。學者們在今后的研究當中,應當著重把動力機制看成一個整體系統和集群,使內部系統各動力之間相互協調運轉,高效發揮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推動作用。
最后,打通多研究主體間脈絡。通過當前研究現狀來看,有關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制的學術期刊類文獻居多,而著作類的成果寥寥無幾,甚至未形成有更大的影響力的“論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制的個體研究學者居多,各研究主體合作緊密性較低,研究力量個性化有余,但凝聚力不足,亟待形成有組織有影響的研究合力。研究需統籌整合科研資源,加強研究者、高校、地區之間的合作交流,不同主體單位可以成立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制的研究基地,借助“中國式現代化動力研究機制”相關的國家級、省部級各層級的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或專項課題,促進研究力量的進一步整合和加強,推出一批系統化、集成化的研究成果。
目前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內源動力的研究已經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未來如何更好地推進該領域研究,則需要在研究內容上,注重中國式現代化動力體系的研究,找準根本動力,把握動力機制間的主流和支流的關系;在研究視野上,注重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視野和世界情懷研究,在空間上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在研究目標上,注重各研究主體的作用,通過不同主體整合科研資源,形成有組織有影響的研究合力。中國軍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