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昕平 朱蓉
[ 摘 要] 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中國少兒科幻創作以與科技時代高度契合的幻想模式,成為本土幻想兒童文學發展的主流之一。綜觀2022 年中國大陸少兒科幻作品,既承繼了原有的創作傳統,也凸顯了新時代以來少兒科幻文學的鮮明變化,呈現出創作隊伍不斷擴容、創作樣貌日趨多元的特征,專題性與總結性出版物也推動了少兒科幻“經典”的當代評估。但基于科幻文學與兒童文學的整體發展而言,少兒科幻創作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少兒科幻能否迎來健康可持續發展,取決于其自身的品質與走向。
[ 關鍵詞] 2022 年度 少兒科幻 創作樣態
[ 中圖分類號] I207.8 [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957/j.cnki.kpczpl.2023.03.003
據中文科幻數據庫(CSFDB)數據顯示,2022 年度我國少兒科幻圖書出版物約118 種,其中,引進版圖書約56 種,接近半數①。較之上一年度,出版數量上并未有明顯提升,原因之一是受疫情影響,出版相對受阻,多家出版社的少兒科幻圖書出版進度延后,但整體而言,少兒科幻創作呈現出隊伍不斷擴容,社會關注度不斷提升的發展態勢。2022 年度中國少兒科幻創作具有下述特征。
一、少兒科幻創作領域作家結構新變
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我國少兒科幻創作以一種與科技時代高度契合的幻想模式,成為本土幻想兒童文學發展的主流之一。從創作隊伍看,前期出版策劃對少兒科幻文學發展產生的巨大作用已經逐步顯現。據筆者不完全統計,2022 年度參與少兒科幻創作的作家數量已近百位,作家結構也逐漸呈現出豐富、多元的特征。
當代中國少兒科幻創作領域有一批深耕兒童科幻文學創作多年、深受小讀者喜愛的作家,如張之路、楊鵬、超俠、陸楊等。當然,他們的創作領域不局限在少兒科幻,也在同時創作大量非科幻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比如張之路,既有《霹靂貝貝》這樣的少兒科幻作品,也有《第三軍團》《羚羊木雕》《吉祥時光》等其他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近年來,更有意識地投入到科幻題材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家逐漸增多,如劉東、翌平、劉虎、伍劍、廖小琴、彭緒洛、黃文軍、秦螢亮、李珊珊、李曉虎、小酷哥哥等。還有一批原來面向成人讀者進行科幻創作的作家,近些年,也有意識地投入到面向兒童讀者的少兒科幻創作,如王晉康、吳巖、董仁威、趙海虹、程婧波、凌晨、彭柳蓉、寶樹、江波、阿缺等。另外,新世紀以來,在多項兒童幻想文學與少兒科幻文學獎項的評選中,一批少兒科幻的新人作家脫穎而出,如在“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文學優秀作品征集”活動中獲獎的馬傳思、王林柏、藍鑰匙(李軍政)、石囡、任軍、源娥、楊萬米(楊華)等,還有在華語科幻星云獎、少兒科幻星云獎中獲獎的徐彥利、姜永育、小高鬼(張軍)、何濤、賈煜等。
上述作家中,不少人在2022 年度有新作面世,眾多少兒圖書出版機構也開始以極大的熱情開墾、開拓少兒科幻這一新的童書增長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少兒科幻創作類型單一、數量有限的局面。作家隊伍的不斷壯大,作家創作風格的多樣化,作家對科幻與少兒科幻的理解的不斷深入,提高了少兒科幻創作樣貌走向多元的可能性。
二、2022 年度少兒科幻創作的新意與亮點
綜觀2022 年度中國少兒科幻創作,既承繼了少兒科幻文學的創作傳統,也凸顯了新時代以來少兒科幻文學的鮮明變化。
(一)跨界創作推動少兒科幻的個性化開拓
所謂“跨界”創作,指作家的主要創作領域并非少兒科幻,但近年來屢有創作實踐介入到少兒科幻這一領域。這構成了少兒科幻一個具有新意的時代特征。
科幻文學領域的不少作家逐漸將目標讀者的范圍擴大至中小學生群體,開始了少兒科幻文學創作。如被視為中國科幻“更新代”代表作家之一的江波跨界到少兒科幻領域做了頗為成功的創作嘗試。江波的“無邊量子號”系列(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是“時光球原創少兒科幻小說”系列的重點項目,基本以每年一部的創作節奏精心打磨,繼《無邊量子號·啟航》《無邊量子號·迷途》《無邊量子號·驚變》出版后,2022年推出該系列的第四部《無邊量子號·火星》。故事以23 世紀為背景,月球和火星上已經有人類建立的永久基地,人類還建造了無邊量子號,開始了對“第二地球”的探索。一群少年登上無邊量子號,踏上探索星空之旅。江波的“無邊量子號”系列,科學幻想的境界開闊,科學邏輯嚴謹、縝密,是少兒科幻中“硬科幻”書寫的標識性作品。吳巖教授評價該系列“場景恢弘,格局龐大”,作品中的少年充滿了信念與勇氣,深受少年讀者喜愛,堪稱中國版的《安德的游戲》。
董仁威跨界創作的長篇少兒科幻小說《三星堆迷霧》(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和寶樹跨界創作的歷史科幻小說《猛犸女王》是2022 年最有意義的兩部少兒科幻開拓之作。前者的最大新意在于很難用現有的少兒科幻分類做出界定。小說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一個考古之家,密鋪了三星堆考古的相關知識,使得小說讀起來有類似于科普作品的閱讀感受。但很多情節又是虛構的,包括小說中對三星堆之謎的準確闡釋,也是作家的推想。因此,這部作品的創作核心,不局限在以三星堆文化為背景講述一個好聽的故事,而是指向巴蜀文明的諸多未解、未證之謎,呈現一種探究精神,甚至傳達一種考古觀點。誠如董仁威在序言中的表述:作家是意在“假‘科幻小說之外衣,將我的種種推測公之于眾。[1]”作品采取了科學思維的寫作模式,也令讀者在閱讀虛構故事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真實感,呈現了創新魄力與文化深度。厚重的歷史類科幻創作,由朝向未來人類征程轉向朝向生命曾經的來途,這已逐漸構成當下部分科幻創作的想象路徑。這樣一種創作動向,經由歷史型科幻創作的重要實踐者寶樹,傳遞到了少兒科幻創作領域。寶樹的《猛犸女王》對遠古展開了歷史幻想,作品中,古生物知識的鋪陳嚴謹而扎實,人類、人犸怪、猛犸等各種生物共生的場景描繪逼真而生動;不同物種對生命的認知與精神格局,作者對人類的貪欲、野心、私心的拷問,又深化了作品的深度。這部作品與寶樹2021 年出版的《滅絕古陸》都是作者將歷史科幻題材引入少兒科幻創作成果。另外,科幻作家彭柳蓉最近一兩年的主要創作精力也放在了少兒科幻領域,尤其是歷史類少兒科幻題材上,她于2022 年完成的幾部少兒科幻長篇都將在2023 年出版。上述跨界作家的少兒科幻作品拓寬了當代少兒科幻創作的范圍,是具有新意和價值的創作開拓。
跨界到少兒科幻創作領域的還有一批年輕科幻作家。比如丙等星創作了“神空驅動”系列(少年兒童出版社),2022 年該系列的第四部《重啟豐年》出版,故事從糧食危機開始敘述,稻谷不再結稻,果樹不再結果,這讓人類發現,一直被忽視的糧食原來如此重要。科學家們建立昆侖穹頂研究基地,用對照研究的方法,對糧食危機展開調查。少年們借助科學知識,發現了糧食危機的真相,重新開啟豐收之年。作者在小說中探討了科技與社會、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最終指向了“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的內涵。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科學工作者,丙等星的創作展示了較為扎實的科研功底,同時兼具藝術性,小說中關于鬩月大樹、鬩獸、絕籽癥的想象都非常獨特。新銳作家左文萍的“少年原野科幻探險系列”(中信出版社)在2022 年也出版了第七部《四維迷宮》,作品以一位天文學家的假想為基底,將宇宙文明依據發達程度分為Ⅰ型文明、Ⅱ型文明、Ⅲ型文明等,而地球很不幸屬于最低等的0 型文明。在這個宇宙空間中,費林和原野與高等文明的使者不期而遇,之后發生了一系列故事。楊晚晴的《日落之城·遠行》(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以12 歲少年星遠追尋養父云博士、探尋日落之城為主線,以云博士的冒險日記為輔線,講述了發生在異星的故事。最后設置了開放式的結局,觸發讀者想象。2022 年,賈煜出版了少兒長篇《冰凍北極》(晨光出版社)。一群生存在北極海底永久凍土里的微生物,陰差陽錯地被帶到人類的雪山冰川研究站后形成了智慧生命,意外地進入了機器寵物蛇體內。寵物蛇嘶嘶的主人尹小玄和他的好友毛毛雨與這群自稱嗜極菌的微生物相遇后接受了這群微生物的請求,踏上了去往北極的冒險之旅,卻卷入全球性災難,最終嗜極菌犧牲自由化解大災,北極恢復生機。賈煜在另一部少兒科幻長篇《改造天才》(北京少兒出版社出版)中假想了未來人類對待技術的態度。某組織研發了一種大腦改造術,可以催生孩子的天賦潛能。技術還未成熟,就已在孩子身上測試。當孩子成為天才時,一些副作用便開始顯現出來。作品寄寓了對科技正義的思索,也呈現了溫暖的親情。這體現了兒童文學作品在精神層面對兒童成長的關懷。
另一方面,兒童文學領域也有一批作家,始終兼顧少兒科幻創作。近年來,少兒科幻逐漸成為了許多兒童文學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的創作選擇。他們的創作重點,往往不是硬核的、富有開拓性的科幻想象,更多是以科幻為手段,借助科幻的形式傳達人文思索,助益少年兒童的精神成長。2022 年,張之路的長篇少兒科幻小說《棋門幻影》(天天出版社)出版,引導小讀者深入思考人類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作品描寫了小主人公海丹為了尋找失蹤的姐姐重回歷史時空,循著線索參加了“春秋棋事”,也進入到未來時空里,參與了充滿探險色彩的“揭秘”之路。劉虎的《來自外太空的茉莉》(天天出版社)聚焦生態保護主題,講述了在類地星球“瑪若”上發生的故事,少年嚴習暑假跟著爸爸嚴證博士進行太空考察時,意外發現了一種能夠在瑪若星球上生長的苔蘚植物,父子倆收集了樣品帶回瑪若進行科學研究。出于好奇心,嚴習和同學魏然偷偷將這種苔蘚植物散播到瑪若星球的荒灘戈壁、城市街道和自家后院中,并給這種植物取名茉莉。但茉莉繁殖速度極快,讓綠色的希望逐漸成為了綠色災難。作品由此探討了人類、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的關系。
2022 年度,不少兒童文學作家關注到人類與科技的關系。王林柏的“拯救天才”系列(大連出版社)在2022 年出版了第四冊《天才原始人》,作品講述了麥可和喬喬來到原始社會,結識了原始人孩子風,并與部落眾人一起應對洪水、猛獸襲擊等險境的故事。作品延續了作家一貫的嚴謹創作態度,并有意識地將古代文化與現代科技做了巧妙融合,文筆生動,妙趣橫生。青年作家王潔的《蒸汽夜鶯》(浙江文藝出版社)是個關于科技怪獸的少兒科幻故事。作品假想了在未來城市中出現了一頭具有超強破壞力的巨型飛行怪獸。整座城市陷入混亂與恐慌,一個男孩逐漸發現了飛行怪獸的真實身份,實現了小英雄的城市拯救。借助這樣的想象,作品表達了科技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間“馴服”人類的思想。鄒超穎的《不完美男孩》(湖北教育出版社)將時間設定在2051 年,此時,基因改造成為時尚,一個個孩子都變成了“完美無缺”的“作品”,唯獨楊桃仍是一個自然生長的、并不能稱為“完美”的男孩。然而,楊桃的基因反而成了眾多勢力覬覦的東西。作品對人類通過科技手段追求完美的趨向做出了反思。少兒科幻系列還有如常立的《機器人尋島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繪本套系共四冊,分別為《機器人都有報廢日》《誰偷走了無憂城的笑聲》《天上掉下個怪東西》《機器島的黎明》,探討在人工智能時代,當機器人真切走進人類生活,會帶來哪些變化與問題,會觸發哪些觀念的更新。
(二)少兒科普型科幻作品顯著增多
近年來,兒童讀者對少兒科普作品的閱讀需求不斷增長。2023 年3 月21 日,在華東少兒出版聯合體主辦、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承辦的華東少兒出版聯合體營銷峰會上,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楊雷做了《少兒圖書零售市場回顧與展望》主題分享,介紹了2022 年少兒圖書市場情況。“開卷”發布的2022 年少兒圖書市場解析中顯示:少兒類板塊的結構變動明顯,少兒科普超越少兒文學,成為最大細分板塊,“2022 年少兒零售市場中,碼洋規模最大的3 個細分類分別是少兒科普百科(26.77%)、少兒文學(20.98%)和少兒繪本(19.64%),其余8 個細分市場的碼洋比重均不超過8%”[2]。2022年,少兒科普作品中有不少聘請科學家參與創作的項目,如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細胞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曄光任主編的“細胞生物驚奇事件簿”系列等。不少少兒科幻作家也選擇了“少兒科普型科幻”的寫作路徑。
“少兒科普型科幻”作品有別于少兒科普作品,采取兒童文學的表達方式,既有嚴謹的知識傳遞,也有生動的、虛構的故事和人物,兼具文學性和趣味性。陳楸帆的《零碳中國》(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是2022 年度以少年讀者為定位的、科幻與科普相融合的代表性作品。作品中貫穿著綠色發展理念下的低碳技術、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及新材料等相關的科學知識,推想并描繪了未來中國向零碳社會轉型的圖景和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可能面臨的重大改變。作品同時將科普知識和科幻故事講述融于一體,以人類進入碳中和時代為背景,描寫了一個10 歲的中國少年意外地收到神秘郵件,之后逐漸參與到了對抗零碳行動的組織“黑金軍團”的一系列故事,引導青少年讀者深刻認識和樹立綠色發展觀。盧姍的“外星人日記”系列(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以天文學知識為基礎展開富于童趣的想象,編織了在太陽系七大行星和月球上發生的生動故事。《洞洞星球暴露了?》《逃離黑金剛星球》《去旅游星球度假》《來飛毛腿星球過新年》《天氣星球漂流記》以外星人日記的形式,分別描繪了月球、金星、火星、水星、木星等星球上外星人的神秘生活,以新穎的視角及活潑俏皮的語言,生動傳遞了科學知識。面向低幼讀者的科普型科幻繪本,也是本年度的一個亮點。如超俠與小高鬼創作的《給孩子的科幻繪本》,該系列的創作定位是:孩子能看得懂,也能學到科學知識,學到勇敢和團隊精神,激發和保衛孩子的想象力。作品圖文并茂,敘述深入淺出且具有趣味性,有意識地適應了低幼讀者的閱讀需要和認知需求。
從市場與兒童讀者的閱讀接受反饋看,這類作品受歡迎、被認可的程度,已不亞于少兒科幻文學作品。扎實可靠的科普知識與文學有機融合,使少兒科普型科幻文學作品成為兒童讀者的又一優質閱讀選擇。
(三)專題策劃與總結性出版物推動“經典”評估
從少兒科幻的傳播層面看,越來越多專門面向少年兒童的出版社開始將原創優質少兒科幻文學作品作為重要的兒童文學出版資源。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科學普及出版社、大連出版社、希望出版社、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以及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延續了新世紀以來對少兒科幻項目的持續性策劃。另外,據董仁威的統計,已有50 余家出版社加入了少兒科幻出版的隊伍,并且呈不斷增加的態勢。這為少兒科幻創作的良性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助推力。出版社的“專題策劃”類少兒科幻出版項目已呈現出穩定的品質,推出了連續性的作品。如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策劃的少兒科幻叢書《中國當代少年科幻名人佳作叢書》,希望出版社的“小飛龍”百部原創少兒科幻叢書,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時光球原創少兒科幻小說”項目,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的“中國科學文藝名家名作精品書系”等。
出版傳播層面的關注,優化了原創少兒科幻創作生態,同時也促進了少兒科幻總結性出版物的面世,其中既有針對作品的選集,也有針對作家的作品集。2022 年,馬傳思、姚利芬主編的“科幻作家寫給孩子的未來書”系列(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包括《星際探索卷》《地球探秘卷》《個體生命卷》《社會生活卷》4 部,匯集了王晉康、郝景芳、江波、何夕等28 位科幻作家的短篇科幻佳作。2022 年,大連出版社的《2021 年度中國少兒科幻選本》繼續出版,該書由吳巖、姚海軍、董仁威任顧問,中國科幻研究中心指導編寫,陳玲、馬傳思主編,遴選了2021 年度優秀短篇少兒科幻作品15 篇,優秀長篇少兒科幻作品(含系列作品)5 部。作家作品集也有面世,如2022 年大連出版社推出的“馬傳思獲獎作品集”,收錄了《奇跡之夏》《冰凍星球》《你眼中的星光》《烈焰星球》《海神的宮殿》。這五部作品,均為馬傳思近年的代表作,曾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華語科幻星云獎、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文學獎等獎項。2022年,趙華的《羅斯威爾碎片》由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這是趙華的中短篇少年科幻小說集,精選了《波江座晶體》《蘇珊的小熊》《羅斯威爾碎片》《終級標本》等五篇中短篇科幻小說。這些作品是趙華近年來少兒科幻創作中的中短篇精品,也曾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等重要獎項。這樣的獲獎作品結集出版,是對作家創作成果的一種整理與評價。上述圖書策劃出版行為,集中展示了優質少兒科幻作品。無論是多作家作品選還是作家專集,都建立在對少兒科幻作品的專業甄選基礎之上,圈定了當下少兒科幻作品中的優秀作品,并以出版的形式推動了這些優秀作品的傳播。這正是文學作品實現“經典化”的有效路徑。
(四)少兒科幻短篇創作風格漸趨多元
近年來,少兒科幻中短篇作品的刊發陣地不斷拓展,這助推了少兒科幻短篇創作發表環境的良性發展。除發表中短篇少兒科幻的主陣地——創刊于2016 年的《科幻世界·少年版》外,《中國校園文學》《兒童文學》《少年文藝》《東方少年》《知識就是力量》《童話王國》《讀友》《少年月刊》等30 余種少兒類期刊均有少兒科幻短篇作品發表。還有部分期刊開辟了少兒科幻專欄,如《中國校園文學》青春號開設的“遇見未來”,少年號開設的“未來新次元”,《知識就是力量》開設的“科幻空間站”,《少年月刊》(初中版)開辟的科幻“小說”專欄等,有力促進了少兒短篇科幻的創作。
2022 年度少兒科幻中短篇創作中,不少少兒科幻短篇作品在主題意蘊、美學追求等方面有了更豐富的文學表達。翌平的《早安,兒子》(《兒童文學·經典》2022 年第11 期)深刻探討了元宇宙背景下有關數字生命的科學倫理問題,引人深思。李曉虎的《網孩兒》(《科幻世界(少年版)》2022 年第2 期)中,作者基于“網生代”孩子面臨的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假想,同樣發人深省。慢慢俠的《被阻止的考試日》(《科幻世界(少年版)》 2022 年第6 期)中,作者引入“時空漣漪”概念,聯通了未來世界與現實世界。觸及了人生不同階段的所思所想與最終的自我確認。還有不少作家嘗試將中國傳統神話幻想的基因融入富有新意的科幻書寫,如楊萬米的《找年》(《科幻世界(少年版)》2022 年第1 期),馬傳思的《鮫人》(《花火》2022 年第5 期)、《饕餮》(《十月少年文學》2022 年11 期)。另外較為突出的少兒科幻中短篇還有徐彥利的《懸浮島的綠色》(2022 年《少年發明與創造》連載),彭緒洛的《神秘研究所》(《科學故事會》2022 年第2期)等。作家們在兒童讀者的接受能力之內,努力展現出富有創意的科幻想象,在構筑故事的同時,傳遞人類對未來的深切思索。
超俠的《巨人的城市》(《少年月刊·初中》2022 年1 —6 期)則提供了一種具有科普意趣的科幻小說創作方式。小說中無處不在的巨人像神靈一樣照拂著這座城市里的每一個人,他的巨手不僅是造物之手、基建之手,也會在每一個應急、救災、搶險的場合及時從天而降,但巨人卻不允許人們走出城市。繼續讀下去,由一粒巨人的細胞進化而來的微觀城市出現了,情節變得撲朔迷離,微觀城市里發生的一切都像是在重演現實城市中發生的一切,原來“一座城市就是一個細胞”。作家帶著讀者以巨人視角俯瞰世界,結尾處,主人公“逃離”了城市,告別了巨人,也成長為新的巨人,去開創另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作品腦洞大開,且具有濃郁的思辨色彩。
三、我國少兒科幻創作的現存問題
透過對2022 年中國少兒科幻從創作到出版各個層面的分析,可以清晰感受到,在國家實施科技強國、文化強國戰略的時代背景下,在致力于當代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提升的時代教育主題下,中國少兒科幻文學創作領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可能迎來一個較長時段的增速發展期。龐大的少兒科幻閱讀需求,推動了少兒科幻的發展,無論在圖書還是期刊領域,都得到了更多有意識的關注與投入,作品發表的園地與幾率明顯增加。這樣的傳播環境也帶動了潛藏、散在的創作力量不斷向少兒科幻聚集。但是,基于科幻文學與兒童文學的整體發展而言,當下的少兒科幻創作發展仍是相對薄弱的,作品的創作質量仍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優秀作家的數量也仍然屈指可數。少兒科幻文學是否能夠迎來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取決于少兒科幻自身的品質與發展走向。
首先,從科幻創意層面看,“同質化”的科學幻想大量充斥于少兒作品之中,不少作品的科幻構思缺乏新意,有些如“時空穿梭型”科幻的環節設計,仍是對多年前的科幻作品的簡單模仿甚至重復。這樣的作品,很難適應當代兒童讀者日益提升的科學素養,也很難滿足當代少年兒童的科幻文學閱讀需求。
其次,大量“類型化”少兒科幻作品集中出版,部分作品明顯存在創作注水、自我重復等問題。有些作家的年創作量頗為驚人,但作品無論創意還是構思、敘述方式,都明顯缺乏新意。這一方面消耗作家創作才情,另一方面也消耗讀者的閱讀信任。
第三,少兒科幻創作因為兒童讀者對象的圈定,對“科幻”的文體特殊性降低了標準,輕科幻、軟科幻類型的少兒科幻作品占據主體,建立在具有前沿性和創新性的硬核科學幻想基礎上、同時兼顧了青少年讀者知識儲備量與閱讀接受能力的少兒科幻作品,仍然屈指可數。同時,部分作品僅僅是以“科幻”為符號或元素,科幻文學的典型性表征不明,展開的仍是兒童文學式的幻想與想象,諸如突然具備的“超能力”、莫名出現的“機甲”或“怪獸”,這些幻想完全不具備科學知識的鋪墊和科學邏輯的合理性,與天馬行空的童話幻想沒有本質區別。這樣的創作,模糊了科幻的屬性,弱化了科幻文體獨具的美學屬性。
第四,少兒科普型科幻創作存在需要警惕的問題。科普與科幻,二者的評價標準是存在差異的。當二者交融,勢必要明確一個意識——確保知識的正確性,避免因將科幻、科普雜糅而對小讀者造成“誤導”。
最后值得提及的是,我國當代少兒科幻文學的創作量逐漸增多,而少兒科幻理論研究的專業人才與創作評論的專業力量均明顯不足。少兒科幻創作與研究之間如何才能形成及時有效的互動,以至達成積極的總結、引領,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董仁威. 三星堆迷霧[M]. 北京: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22.
[2] 搜狐網. 開卷發布:2022 年少兒圖書市場解析[EB/OL].(2023-03-21)[2023-04-14]. https://business.sohu.com/a/657126494_121124778.
(編輯 / 涂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