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微
摘 要:工學一體化工作是全國技工院校目前主推的培養模式,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校企融合辦學、提質培優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本研究從國內外角度,分別分析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以及我國實行工學一體化的現實意義。結合我校辦學實際,探索適合焊接加工專業的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培育一批既有扎實的職業技能、又具有較強就業能力的技能勞動者和能工巧匠,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支撐。
關鍵詞:焊接加工 工學一體化 教學模式
1 德國在“雙元制”下實施的工學一體化
德國的職業教育起步早,經驗豐,已走在世界前列,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國探討與研究。德國最倍受矚目的是“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在德國,職業教育與實體經濟的相互促進構成了德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要素。“雙元制”在德國是由企業和學校雙方合作進行職業培訓的一種教育形式,其中,企業處于主導地位,學校則是從旁輔助。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以學徒工的身份與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在企業接受職業技能的培訓。與此同時,學生仍要在非全日制職業學校接受專業的理論和文化知識的教育。
德國的“雙元制”強調,學徒的最終目的圍繞的是“就業”二字。因此,這種教育形式在課程安排上側重于實踐教學,實踐課的占比高達70%-80%。德國政府通過立法措施保障“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質量,規范全國統一實行的具體要求以及考試標準,確保從業者高水平的職業資格。“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中,他們是作為主體存在的,發揮著與職業學校不同的職能。在企業之外,職業學校作為“雙元制”中重要的另“一元”,承擔了在理論上進行合理培訓的任務,旨在幫助學生獲得完整的職業能力。學生在校主要學習與職業實踐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普通文化知識,專業知識的學習時間是文化知識學習時間的雙倍。
為保證教學質量,德國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德國聯邦政府對于從事各專業職業教育教師的資格設置師資任職資格標準和準入制度。根據德國各州會通過立法要求職教教師在工作期間參加在職培訓。除此之外各州也會出臺相關規定,對在職培訓的項目、機構及職責做出具體要求,從而保證在職培訓的落實,讓參訓的教師能切實提升教學水平。
2 我國全面實施工學一體化的現實意義
我國技工教育發展比世界上發達國家起步晚,大致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時期洋務派大規模引進西方發達的科技技術、建造現代化的加工廠。自洋務運動開展以來,技術工人的重要性才搬上了歷史舞臺。當時的產業工人受教育程度低,亦沒有專門的學校傳授技能知識,他們只能在生產崗位上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承一門手藝。直至 21 世紀初,國家重點加大對技工教育的關注,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極大的提高了社會技能人才的比例,滿足各方產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進一步推動工業社會的發展。從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不難發現,技工教育與工業化發展進程是高度是適配的。我國現在已進入到工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產業工人的技能需求不斷升級,為此,國家人社部發布的“技工教育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收官之時,形成更加貼合經濟產業發展趨勢的技工教育體系,全面擴大在校生培養規模,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在職教育以及企業技能提升培訓再創新高。
工學一體化的理念吸取了國外先進國家職業教育的經驗,結我國國情研究出來的。自2009年開始,人社部在重點技工院校中前后分三批開展一體化課程的試點工作。從理念到策略,從部分地區的部分技師院校進行試點,到改革試點的經驗進一步大面積推廣,經歷了十多年的漫長過程。通過多地技師院校對一體化課程的改革探討,讓一體化的理念更能契合經濟社會以及產業長遠發展的需求。
3 焊接加工專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
2023年1月份人社部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其中焊工排名第12名,其中上海、南通、杭州、徐州、鹽城等周邊城市是需求量短缺的典型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焊工”在2022年連續四期入選前20名,第三季度“焊工”更是連續高居短缺行業排第10名。據各大招聘網站調查顯示:一線城市可以相關焊接崗位薪資8000~10000以上,可見焊接技術崗位就業前景好,企業對于焊接人才需求大,工資也十分可觀。焊接加工是一個多學科技術相結合的專業,涉及焊接材料、焊接工藝、電力電子、自動控制、電弧物理以及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領域。由于高校對焊接專業的拆并或取消,造成整個行業從事焊接技術創新研究,具備上述多學科知識背景的焊接專業人才極其匱乏,焊接設備相關知識、研發經驗的積累和技術迭代也很困難。因此,在技工院校中提高焊接加工專業的地位是適應社會就業市場需求,解決焊接供需不足的一個根本之策。
“十四五”是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受到新冠疫情沖擊,但我國制造業地位仍穩固不變。意味著,后疫情時代的焊接加工行業將迎來更加深刻的變革。在此背景下,社會對焊接加工的無數職業教育業界同仁“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不斷探索焊接加工專業發展。
4 打造“焊接加工專業”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
焊接加工專業是我校重點建設專業之一,專業建設緊扣“四個聚焦”即聚焦產教融合、聚焦校企合作、聚焦技術賦能、聚焦開放辦學開展,夯實專業發展根基,加大專業開發力度提升專業建設內涵。我校充分研究國內外職業教育的差別,借鑒工學一體化試點學校的教學經驗,與企業方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管理辦法、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明確校企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打造一套高度適配我校焊接加工專業的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實現企業工作的方式與學校教學內容的無縫對接。學校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專業建設委員會的統籌下,圍繞促進就業創業、服務企業行業、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需要,校企雙方共同招生招工、共商專業規劃、共議一體化課程開發、共組師資隊伍、共創培養模式、共建實訓基地、共搭管理平臺、共評培養質量。
4.1 制定工學一體化課程標準
學校以“做優專業、服務產業、優質就業”為方向,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把握“實驗、實訓、實習”三個關鍵環節,探索“訂單培養、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定崗實習、準企業員工”等有利于增強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通過建設技能俱樂部、技能節、技能大賽、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能精英計劃等育人平臺著力培養“技能翹楚”、“大國工匠”。焊接專業與如皋對應行業的領軍企業簽署戰略合作辦學協議,總之“學校教的”必須是“市場要的”,市場的需要和企業的需要就是專業的辦學方向。
目前,當地焊接企業急需中級工以及高級工一線操作工人,為此本校主要開設中級班和高技班。中級班學制三年,主要面向的是初中起點的學生,為3000個學時,設置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工學一體化課程以及選修課程等模塊,其中公共基礎課程約占35%、專業基礎課程約占10%、公共一體化課程約占35%、選修課程約占10%,其余課時可根據課程需求機動安排。高技班學制五年,主要面向的是初中起點五年的學生,為4800個學時,設置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工學一體化課程以及選修課程等模塊,其中公共基礎課程約占32%、專業基礎課程約占7%、公共一體化課程約占43%、選修課程約占10%,其余課時可根據課程需求機動安排。為實現學生畢業后能快速進入崗位,減少磨合期的消耗,對合作企業進行人才需求調研后,在工學一體化課程中,重點對工學一體化課程中鋼結構焊接、管道焊接、鑄鋼構件焊接、常壓容器焊接等課程的課時和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增加企業工人所需技能的實踐。
4.2 開發工學一體化教學資源
工學一體化教學應體現各種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訓練的高度融合,它不僅要有良好的技能訓練及扎實的理論基礎教學,更包含著對學生良好職業習慣的培養。焊接加工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照焊接加工專業人才培養中規定的理論知識以及操作技能要求,配合訂單企業的用工訴求調整教學內容,制定典型工作任務內容以及重點工作任務內容,開發貼合企業具體生產內容的教學資源包。
組織校內骨干教師組建焊接專業教研組,制定一體化課程校本教材開發計劃表,規范一體化課程工作頁格式,下發教師編寫任務書。同時,邀請行業專家到校參加知識宣傳講座,豐富學生焊接加工知識,拓寬學生對焊接行業的視野。
4.3 應用工學一體化教學方法
工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以工作任務為教學單元,采用技能訓練的主要形式,融合各種理論知識教學及綜合素質養成。為保障一體化教學過程的實施效果,學校研究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焊接加工教研組明確從組長到教研員各自的管理職責。為充分體現教學相長、理實結合的原則,針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特點,創新運用融合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師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能力,讓學生能在實踐課堂更快掌握知識。
焊接加工的教學可借助豐富多樣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對應不用的教學環節。實現線上教學課前學生搜索自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整理歸納的能力,并為以后的工作儲備學習資源;短視頻切合學生課余學習自主性不強的特點,提升自主學習興趣。建立校內學習工作站,搭配與教學任務相匹配的教學媒體與實訓設備,滿足學生仿真化、現代化以及現場化的需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校外實訓基地采用師帶徒形式,以生產任務書為實習單元,明確師傅與學徒雙方職責,提高師傅教學積極性,保證學徒能學有所得。
4.4 建設工學一體化教學場地
學校現分設三大實訓基地:長江校區船舶焊接技術實訓基地、大明校區現代化焊接技術實訓基地以及校外實訓基地。兩大校區配備手工氬弧焊機、氬弧焊機、CO2氣體保護焊機、埋弧焊、焊接機器人等250多臺焊接設備,配備排煙除塵系統、監控系統、照明系統等輔助系統。兩大校區校內教學場地和設備、設施能支持資料查閱、教師授課、小組研討、任務實施、成果展示等活動的開展;企業實訓基地配備學生實習操作間以及師徒交流工作。
實現規范化教學管理、數字化動態管理,充分利用網絡和網絡資源,建設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智慧校園,力爭3年內實現教務管理內容實行計算機信息化管理、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以及課程實行多媒體教學均達標80%以上。
4.5 培養工學一體化教師隊伍
學校根據本校“十四五”發展目標,結合學校師資隊伍的現狀,組建了一支與學校專業發展、教學規模、一體化課程改革相適應,專業技能強,素質優良,學歷、專業技術職務、職業資格、年齡等結構合理的專兼職師資隊伍。學校按照普通教師、一體化教師、課程負責人、專業帶頭人的“四梯級”目標,研究一體化教師、課程負責人、專業帶頭人培養機制,初步構建一支以專業帶頭人為引領、課程負責人為核心、一體化教師為基礎的“四梯級”一體化教師隊伍。
焊接加工專業教師隊伍中專任教師50人,校內兼職教師8人,外聘教師20人左右,師生比嚴格控制在1:20以內;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專任理論課教師占專任主講教師的90%以上,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20%以上;具有高級工及以上職業資格的專業教師達90%,具有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的達50%以上;專業教師中擁有企業工作經歷的達到30%以上。
學校將不斷加大培養力度,擴充教師研究生學歷隊伍構以及“雙師型”一體化教師隊伍。鼓勵在職本科學歷教師進行學歷提升,專業專任教師加強技能學習,通過報考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獲取高級工以上證書。為加強專業教師對本行業新技術、新形勢的了解,學校制定相關管理規定五年內所有專業教師赴企業實踐不少于每年1個月每年均會選派教師赴企業實踐。同時推薦專業教師參加校外培訓研討班,助力教師緊跟專業步伐,獲取更多實踐技能方面的知識。實施名師工程,加強專業帶頭人梯隊建設,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和團隊負責人的培養。由學校專業名師牽頭成立市級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進一步錘煉骨干教師能力,打造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5 總結
從德國的“雙元制”到我國推行的工學一體化,兩者有共性點和差異點,但是,究其根本都是圍繞適應市場需求,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開展的。我校將緊緊圍繞沿海發展國家戰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結合南通地方經濟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針對焊接加工專業建設情況全面開展工學一體化的實踐教學,使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呼應,始終保持專業發展的前瞻性,使專業更大范圍地覆蓋區域經濟急需技能人才領域,使學校焊接專業發展與地方產業進步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張軍華,姚正杰.職業院校模具專業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探析[J].模具工業2022(1):74-78.
[2]俞騁.德國“雙元制”中國本土化的路徑探索——寧波第二技師學院AHK課程改革經驗談[J].中國培訓2023(1):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