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勇進

逢節假日回山東濰坊老家探親訪友是必然選項,舉杯暢飲之時,總忘不了當地的特色美食——黃須菜。
黃須菜是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耐堿性極強,即使在含鹽量達到?0.5%?的鹽堿地、海邊沙地中也能正常生長,是重鹽堿地區當之無愧的先鋒植物。
黃須菜有很多好聽的名字,如黃蓿菜、皇席菜、黃莖菜等,其中聽起來高大上的名字“皇席菜”則與一個耐人尋味的歷史傳說有關。據說盛唐時期的大將薛仁貴東征開疆拓土之時,路過濰坊濱海,當時遭遇追兵逼迫,軍糧盡絕,危難之際以黃須菜補充糧草,充饑喂馬,才使東征大軍轉危為安,勝利凱旋,為此薛仁貴念念不忘黃須菜的功勞。此后,薛仁貴不但逢宴必備此菜,還將此菜推薦給皇帝,獲得皇帝稱贊。由此黃須菜便有了“皇席菜”的美名。
在山東濰坊,用黃須菜充饑度荒年的故事很多,該地區鹽堿地多,那時缺乏水利灌溉條件,農作物產量很低,難以滿足人們飽腹之需,只有黃須菜頑強茂盛生長,于是黃須菜成為當時的“救命糧菜”。后隨著改革開放,當地雖然逐漸告別了貧困,黃須菜早已不再是養家糊口的“主食”,但老人們還是經常將黃須菜作為“憶苦思甜”的活教材教育后人。不成想在經濟日漸發達、物質如此豐富的今天,黃須菜又重返餐桌,其身份也早已不是饑荒之年的果腹之要,而是備受青睞的源于生態自然的綠色蔬菜,已經成為代表當地餐飲特色的菜肴之一。

黃須菜其味微咸,性微寒,營養豐富。據科學測定,黃須菜每?100?克幼莖葉中含胡蘿卜素?1.75?毫克,維生素?B1?0.1?毫克,維生素?B2?0.1?毫克,維生素?C?78?毫克。此外,還含有鉀、鈣、鎂等人體所需的礦物質以及豐富的膳食纖維。
黃須菜食用時一般選擇幼嫩莖葉,因其肉質葉像硬硬的針尖,洗凈后需用沸水焯過才能進行后續烹飪,口感就會嫩滑清香。黃須菜在當地有涼拌、熗、炒、制餡、做湯等多種烹飪方式,成為獨具特色的風味美食。
黃須菜團子
原料:黃須菜?250?克,玉米粉(或玉米粉與面粉混合)200?克,蔥、香油、鹽、食用油各適量。
做法:黃須菜擇凈,洗凈,焯水,過涼水后瀝干,剁碎;蔥剝去外皮,清洗后剁成末,放入盆中,加少許食用油、鹽,將玉米粉陸續均勻地撒入盛有黃須菜碎的盆中,不停攪拌,過干時可加入少量水,攪拌至黃須菜碎表面均勻包裹一層面粉,并可攥成團不散即可;攥成球形、扁球形或面餅型的菜團子上鍋蒸熟,即成。
特點:口感酥嫩,成色自然,軟綿可口。
軟炸黃須菜
原料:黃須菜?500?克,面粉?100?克,雞蛋、蔥姜汁、料酒、精鹽、味精、色拉油、花椒鹽各適量。
做法:黃須菜擇凈,洗凈,焯水,過涼水后瀝干,加蔥姜汁、精鹽、味精、料酒,拌勻,腌制?10?分鐘后放入面粉中,充分攪勻;雞蛋打入碗中,加少許精鹽,攪打均勻;鍋中倒入色拉油,燒至七成熱時將沾勻面粉的黃須菜裹上雞蛋液,放入鍋中,炸至定形撈出,待油溫升至九成熱時放入鍋中復炸,待其呈金黃色后撈出,瀝油,裝盤,撒上花椒鹽即成。
特點:色澤艷麗,綠黃相間,外酥里嫩,咸鮮成趣。
黃須菜肉餡餃子
原料:面粉?360?克,黃須菜?180?克,豬肉餡?150?克,小蔥?5?根,生抽?6?毫升,老抽?2?毫升,料酒?2?毫升,包子粉?2?克,姜粉?1克,香油、鹽、食用油各適量。
做法:面粉加水和勻,搟成餃子皮;黃須菜擇凈,洗凈,焯水,過涼水后瀝干,剁碎;蔥去皮,洗凈,剁成蔥末;肉餡中加入料酒、生抽、老抽、鹽、包子粉、姜粉、食用油,攪拌均勻,過程中可以向餡里分次淋入少量清水,攪拌至肉餡黏稠、濕潤;加入蔥末、黃須菜碎,順著同一個方向攪拌均勻;加適量鹽或生抽,拌勻;淋入少許香油,拌勻,將餡包入餃子皮,放入蒸鍋蒸熟即成。
特點:自然清香,葷素搭配,皮薄餡嫩。
蒜泥涼拌黃須菜
原料:黃須菜?500?克,蒜泥、米醋、醬油、精鹽、味精、芝麻油、姜絲各適量。
做法:黃須菜擇凈,洗凈,焯水,過涼水后瀝干,切成段,放入盤中;小碗中放入蒜泥、米醋、醬油、精鹽、味精、芝麻油、姜絲,攪勻,倒在黃須菜上,拌勻即成。
特點:風味清香,酸辣適中,清涼爽口,口感潤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