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會發現有不少自然人納稅人在辦理經濟業務中會產生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義務,但是由于部分納稅人對于個人所得稅相關政策的理解存在誤區,導致沒有及時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情況時有發生,給自然人納稅人帶來了涉稅風險,在此和大家一起討論幾個常見的個人所得稅政策,便于大家更好地防范涉稅風險。
誤區一:合伙企業對外投資取得的股權,在進行股權轉讓時,自然人股東按照“股權轉讓所得”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
例如:A企業是一家普通合伙企業,有甲和乙兩名自然人合伙人,A企業對外投資了B股份有限公司,取得20%股權,后因B公司效益較好,A企業將其持有的B公司20%股權進行出售,其取得的股權轉讓所得,甲、乙自然人股東按照“股權轉讓所得”稅目向其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繳納了個人所得稅。那么甲、乙自然人的申報行為正確嗎?
按照稅法相關規定,甲、乙自然人按照“股權轉讓所得”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的行為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按照“經營所得”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
政策依據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關于個人獨資和合伙企業投資者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的通知》(財稅〔2000〕91)號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投資者經營所得的收入范圍包括從事生產經營以及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活動所取得的各項收入。特別是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切實加強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征管的通知》(國稅發〔2011〕50)號中還專門強調了,“對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從事股權(票)、期貨、基金、債券……及其他投資品交易取得的所得,應全部納入生產經營所得,依法征收個人所得稅”。故A企業取得的B公司股權轉讓所得,應該按經營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
誤區二:合伙企業(上市公司持股平臺)在注銷前,通過非交易過戶形式轉讓上市公司股權不用申報清算所得
例如:C企業是一家有限合伙企業,同時是某上市公司持股平臺,有多名自然人合伙人。后C企業辦理注銷,其持有的某上市公司股份以非交易過戶形式,轉移到自然人合伙人名下,C企業未對上市公司股份轉讓所得進行清算,也未申報清算所得。那么C企業的行為正確嗎?
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C企業的做法是錯誤的。正確做法是C企業應當在辦理注銷登記前,對上市公司股份轉讓所得進行清算,并將清算所得進行申報。
政策依據是財稅〔2000〕91號文件規定“企業進行清算時,投資者應當在注銷工商登記之前,向主管稅務機關結清有關稅務事宜。企業的清算所得應當視為年度生產經營所得,由投資者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前款所稱清算所得,是指企業清算時的全部資產或者財產的公允價值扣除各項清算費用、損失、負債、以前年度留存的利潤后,超過實繳資本的部分。”故C合伙企業在注銷環節,應該將剩余某上市公司股票按公允價格計算申報清算所得個人所得稅。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武漢市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