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理性看待MBTI測試
如今在社交場合,“你是i人還是e人”成為許多人的開場白——MBTI人格測試走紅。那么,幾十道題目能概括一個人嗎?人的性格是否一成不變?
MBTI是一種自我報告式的人格測評工具,用以描述人們在獲取信息、作出決策、對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動規律和人格類型表現。它由美國作家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布里格斯開發,以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8種人格理論為基礎,劃分出注意力方向、認知方式、判斷方式、生活方式4個維度。
“注意力方向”分為外傾(E)和內傾(I),“認知方式”分為實感(S)和直覺(N),“判斷方式”分為理智(T)和感性(F),“生活方式”分為判斷(J)和理解(P),4個字母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人格模式,總共有16種。
INTP是邏輯學家型人格。INTP者用最冷靜的態度來探索真實的世界,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感情問題,都遵循理智的一面。在很多人看來,INTP者過于理智機警,從不會將自己陷入困境之中。對于他們來說,這是力求理性的結果,越是面對大事內心越冷靜,越是深陷困境適應能力越強。如果你身邊有INTP 的朋友,相信他們會幫你解決一些復雜的難題,并幫你迅速提升自己的認知。INTP的弱點是過于依賴理性分析,容易忽視他人,社交能力欠缺。
愛因斯坦被視為INTP人格的代表之一,雖然性格內向,不善社交,但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使他成為科學巨匠。他注重理論思考和抽象概念,傾向于獨自思考和探尋問題,喜歡推導和建立邏輯的框架來解決復雜的問題。愛因斯坦花了大量的時間獨立研究,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努力探尋宇宙的奧秘,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領域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多年后,有人問愛因斯坦為何能提出那么多改變人類認知的理論,他回答:“并不是我聰明,只是我和問題相處較久。”
ENTP是辯論家型人格。ENTP者具有強烈的自信心,樂于挑戰傳統觀念,善于提出新穎的觀點和想法。他們喜歡靈活和自由的工作環境,能夠適應變化和不確定性。如果你身邊有ENTP類型的朋友,相信他們會使你的生活充滿活力和新鮮感。ENTP的弱點是過于自信,對待細節缺乏耐心,對事物容易感到厭煩,容易在不同興趣之間跳躍,導致分散注意力。
馬克·吐溫是典型的ENTP人格,對人類的行為和社會問題充滿了洞察力。他從不滿足于表面現象,不斷挑戰和顛覆傳統的思維方式。這位美國著名作家以幽默而諷刺的方式揭示了人類的弱點和荒謬之處,其作品涉及社會、人性、愛情等,揭露社會的不合理現象。馬克·吐溫的筆觸如同一把尖銳的劍,刺穿了偽裝和偏見,為真理和正義大聲喝彩。他還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發明家,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新的領域。
在MBTI人格測試中,有人對號入座,給自己貼上標簽。但它真正揭示的只是偏好而已,并非內心的東西。MBTI人格測試會受到情緒、環境、時間等因素的較大影響。榮格本人曾說過:“人格類型不是靜止的,而是隨時間‘旋轉’的。”他認為,如果你是某一種類型,只不過意味著它在你的外顯行為表現上占據了上風,而跟它對立的一面藏在潛意識中。
人們總是渴望了解自己的內心,并試圖尋找能理解自己的人。MBTI人格測試在賦予每個個體獨特性的同時,又給予其群體性,滿足了上述需求,從而使人們在拓展自我覺察能力的同時,增強自我認同感。
MBTI人格測試引發了一些爭議。有學者認為,它的信度和效度不理想,如果每次測試改動一兩道題目,得到的結果就可能完全不一樣。也有人指出,該測試的描述含混,屬于“巴納姆效應”,即人們常常認為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適用于很多人。
事實上,每一個個體都具有獨特性和同一性。過度相信此類測試,會讓你在行動和與人互動時產生一些預設,從而變得故步自封。以INFP為例,如果你覺得這種人格可怕,就可能主動遠離這類人,隨之喪失發展新關系的機會。
一些心理學家擔心,過度沉迷于MBTI人格測試的人,會給自己或他人貼上標簽,以此指導生活,從而限制社交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哈斯拉姆比喻說:“你試圖通過MBTI來揭開自我的奧秘,就好像希望通過觀看《摩登原始人》這一動畫片了解石器時代一樣。”
MBTI人格測試只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一種工具,通過這種玩樂式的測試,能夠對自己的性格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但不可由此推斷行為態度、智力水平、能力強弱、工作表現,以及未來的禍福和命運。說到底,幾十道題目無法概括一個人,更何況人的性格并非是一成不變的。
i和e是MBTI人格測試中“注意力方向”維度的兩個端點。i代表著內向、內傾型,指更關注自己內部世界的人格類型,是性格比較內斂、內向的人;e代表外向、外傾型,指的是把精力更多地投放到外部世界的人,其性格外向。
有人說i人是“社恐”,e人是“社牛”。后者指熱愛社交,在公眾場合或陌生人面前能夠毫無顧忌地散發自身魅力的人——這種描述沒有太大爭議。爭議在于前者,即i人是真正的“社恐”嗎?
“社恐”指社交恐懼癥,又稱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為在社交場合感到害怕、焦慮和不安,甚至可能出現恐慌癥狀。社交恐懼癥會對個體的自我認知、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由此可見,i人所謂的“社恐”并不是社交恐懼癥中表現的焦慮回避行為。很多時候,i人只是更傾向于獨立思考和內省。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更愿意做一個友善安靜的傾聽者,含蓄表達;在工作學習時安靜且嚴肅,有著較強的專注力和創造力,往往低頭鉆研、細心聆聽,獨立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務。在假期休閑時,他們更喜歡“宅”在家中,讀書、寫作、繪畫,或者從事其他個人喜好的活動。
心理學家建議,i人應首先學會自我了解和接納,認識自身長處,不要強行讓自己變得外向。在職場上,i人應多專注工作本身,不要過于在意與同事的關系。遇到問題先從環境中找原因,避免陷入自我懷疑狀態。不過,i人也要防止過度自我封閉,應適當拓展人際范圍,選擇合理的方式與他人溝通,借以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i和e之間沒有一個明確界限,并不是說內傾型的人完全沒有外傾型特質,外傾型的人完全不會獨立思考。一個內傾型的人,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可以侃侃而談;而一個外傾型的人,獨立思考時也能做到安靜專注。每個人都有內向和外向的特點,只是程度上有差異而已。
i人的內傾是喜歡自省,與自己交流,在獨處中獲得能量;e人的外傾是喜歡從外界找原因,更傾向于表達內心想法,通過與他人共處獲得能量。內向和外向并不是絕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和優勢,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才能。i人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使得他們更專注于自己的興趣和愛好;e人的互動性和社交性則讓他們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聯系并分享經驗。i人和e人的區別并不僅僅在于是否喜歡獨處或與他人互動,更重要的是在網絡社交中的行為和態度。了解i人和e人的差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更富有成效的人際關系,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和休閑方式。
應該避免將內向和外向視為簡單的優劣,那其實是一種動態平衡。除了i人和e人,還可以從情境變化的角度、時間推移的角度、關系演繹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點。無論你是i人還是e人,都充滿無限的可能性。作為一種工具,MBTI人格測試可以為我們所用,但不應成為我們行為的桎梏。與其把自己面目模糊地藏在幾個字母之下,不如對自己和他人都持開放態度,勇敢地展現真實的自己。
編輯:姚志剛? ?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