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霄遠
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基于中國具體國情探索出來的通向現代化的正確途徑。創造了人類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成功地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以“資本”為核心的現代化發展的多重困境。中國成功探索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彰顯了現代化道路的多元性,為其他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新的道路可能;鞏固了人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使社會實踐活動服務于人的發展需要;為解決世界共同難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推動世界各國的合作共贏、和平發展。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西方現代化道路;資本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9 — 0010 — 04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世界各國人民不懈探索的發展目標。現代化肇始于西方,西方現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推動了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但資本主義道路自身存在著的某些不合理性使得它難以突破現代化發展的困境——西方現代化道路根植于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地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總結世界各國探索現代化的經驗與教訓,成功走出一條極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本質超越。
一、西方現代化道路的發展困境
一般來說,現代化開始于16世紀的西方,西方的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進程。毋庸置疑,西方現代化加速了社會形態的更替,激發了生產活力,使人類社會從封建社會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但是西方現代化從資本主義中萌芽,它的發展過程與資本積累和擴張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就導致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不可避免地成為資本逐利的附屬工具,帶有奴役性、霸權性和掠奪性的色彩,難以解決現代化發展中各方面關系互相矛盾的難題。
在人與人的關系方面,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邏輯是“以資本為中心”,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對立。資本主義社會推翻了封建主義社會,逐步消除了封建社會中人對人的依賴關系,為實現人的解放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但是西方的現代化道路受到資本邏輯的裹挾,資本的逐利本性導致工具理性一度控制著人的主體精神,工人在資本家眼里不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獨立個體,而是用來獲取剩余價值的工具。工人由此被物化為沒有感情的高級“勞動機器”。一方面,工人在勞動中得不到“自我”方面的情感認可,只有“價值”方面的認同。工人的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工人勞動的剩余價值在給資本家帶來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工人群體的貧窮,工人通過勞動生產抽自己的鞭子,異化充斥勞動的整個過程。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人與人之間的階層差距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由此不斷固化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矛盾。
在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西方現代化發源于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導致社會的發展處于矛盾交織的狀態。資本關系構成了西方現代社會的基礎建制,資本主義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變革了社會發展的方式,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正如馬克思提到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出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在肯定其貢獻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盡管資本主義的發展形式發生了許多變化,但并沒有做出實質的改變。資本主義本身具有的自限性無法根除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只不過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新的形式,以改良的方式維系著資本主義社會中繃緊的“弦”。以資本主義制度為基礎的西方現代化道路不可避免地陷入資本主義矛盾的怪圈,原本是一條通往社會和諧、每個人全面發展的道路,最后卻成為社會秩序混亂、社會發展異化的根源。
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西方的現代化道路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異化為征服與被征服、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歐洲所屬的海洋文明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更加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人通過努力征服自然。在這種文明觀念的支配下,西方將人與自然割裂開來,認為人是獨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觀存在,人與自然的邏輯充斥著征服和掠奪。工業革命開啟了人與自然對立沖突的歷史,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把“自然界”這一文明的“根源”變成可以肆意榨取的“資源”。[3]以“資本”為核心的西方現代化發展道路只能不斷進行資本擴張來維持資本主義的生存,而資本擴張又只能依靠擴大資本的規模,這就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然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關系。在資本主義國家,社會資源早已被劃分完畢,無法提供資本擴張所需要的資本,于是資本家將貪婪的目光轉向了無所屬的自然界,肆無忌憚的掠奪開采自然資源,致使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生態危機不斷出現。
在國際關系方面,西方現代化道路從產生到現在一直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為不斷鞏固國家霸權統治地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軍事侵略、經濟威脅、政治暴力、意識形態輸出等手段對其他國家進行控制和干擾,維持國家的霸權地位。面對不同實力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手段,用軍事侵略、武力威脅等暴力手段征服與之經濟軍事實力懸殊較大的國家,掠奪資源,進行殖民擴張;用文化輸出、意識形態灌輸等和平演變的方式干擾另外一些國家的內政,達到分裂國家、西化他國的目的。通過這種“軟硬兼施”的方式在全球范圍內挑起紛爭,擾亂國際秩序。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超越
習近平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4]完成現代化轉向,實現國家經濟增長,獲得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這是全人類的共同愿景。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西方現代化道路發展的核心是資本,整個西方社會依靠資本才能得以運轉,其實質就是為資本家利益服務的發展道路。資本在其貪婪的本性下無限擴張,導致經濟危機四起、政治治理紊亂、社會矛盾交織,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引起全球現代性危機和全球治理危機。[5]現代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各個國家追求的共同發展目標。與西方現代化道路相比,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發展的核心是人民,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多方超越。
在人與人關系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對以“資本”為人際交往關系紐帶的超越。資本支配下的西方社會發展出現趨利傾向,人與資本的主客關系扭轉,由原本的人支配資本變成資本支配人,扭曲人的發展,導致人的降格。個人主義價值觀的驅動下追求的是單個人的富裕,隨著私有制的不斷發展,整個社會的資本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社會貧富懸殊過大,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習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6]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現實的人”,人民是現代化道路發展的核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多的是出于自我需要的目的,而不是利益的驅動。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體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充分保障人民參政議政的權利。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高度一致,人與人之間是民主、平等、尊重的關系,人的更高層次的需求得到重視,在與人的交往中得到情感上的滿足。
在人與社會關系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對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超越。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基本矛盾規定著西方現代化道路的不合理性,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成功跳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關系是緩和的、可協調的。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著力改變文化教育、經濟發展、公共設施、社會資源、醫療保障等各方面的發展的不協調現狀,實現社會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更有利的發展條件。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質,增強人民的政治覺悟,譜寫社會與個人關系和諧發展的新圖景。
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對人與自然二元對立模式的超越。西方現代化道路主張人與自然之間是“主客二分”的對立關系,在人與自然中更強調人的作用,認為自然界只能作為客體存在,是被征服和改造的對象。與西方不同,中國早期屬于農耕文明,靠天吃飯,靠地種糧,因此中華傳統文化強調萬物與我為一,認為自然與人的本質上是一致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7]。堅持綠色發展,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又要注重生態保護,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從“求量”向“求質”的轉變。
在國際關系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對“國強必霸”發展邏輯的超越。西方作為現代化的先行國家,享有現代化的先發話語權,利用現代化優勢神化西式現代化,敵視實行其他現代化模式的國家,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試圖將一切現代化可能的模式扼殺在搖籃里。習近平多次強調,“國強必霸”不是歷史定律。中國是世界大國,但不會行使大國霸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繼承并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始終堅持“互利共贏”的理念,堅持共同體利益優先原則,努力為各個國家的共同發展獻計獻策,成功地超越了西方極端排異主義和單邊主義的現代化。
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超越價值
(一)彰顯了現代化道路的多元性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超越證明了通往現代化的道路具有多元性,打破了廣大發展中國家“依附發展”的困境。長期以來,西方現代化一直處于現代化的主導地位,宣稱西方現代化道路是實現現代化的唯一路徑,不斷“西化”其他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方式,“歷史終結論”的言論甚囂塵上。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社會發展邏輯,立足于中國實際情況,守正創新,廣泛吸收借鑒其他現代化文明成果,經過百年探索創造和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正如習近平所說:“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8]世界各國要根據本國具體國情自主選擇適合的現代化道路,不能簡單套用現成模板,必須對現有理論做出符合國情的調整。在“共時態”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出現打碎了西方一直以來塑造的“西式現代化”的完美濾鏡,動搖了西方在現代化問題上的話語主導地位,為發展中國家跳出現代化的依附困境,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成功彰顯了通往現代化道路的多元性。
(二)鞏固人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持人民至上,始終著眼于“現實的人”的生存發展需要。馬克思指出,人是歷史的主體同時也是歷史的推動力量,歷史發展的動力就是現實的人不斷發展變化著的需求。在西方現代化道路中,人的需求總是處于次要地位,人的實踐活動不是出于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而是為資本增殖和生產力的發展服務;同時,資本為了完成三個過程的循環,必須鼓吹消費主義價值觀激發人們進行消費,這就導致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消費是被資本引導的消費,并不是出自人的真實需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到總體布局、戰略布局的規劃,再到“新發展理念”“農業農村現代化”戰略,中國共產黨聚焦人民發展的需要,將人視為現代化發展的最終目的,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完善法律法規,保障人的基本權利;不斷完善社會就業、住房等制度,加大教育資源投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發展的新要求結合起來,不斷滿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社會整體精神文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人民的現實需要作為出發點,把人的發展作為落腳點,逐步消除社會中人的各種異化關系,鞏固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三)為解決世界難題貢獻中國智慧
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著社會各方面向前發展,信息化時代下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給各國提供了發展的機遇。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世界欣欣向榮的盛景背后危機四伏。隨著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的爆發,世界局勢變得愈發復雜,世界上掀起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以冷戰思維考量中美競合關系,試圖遏制中國的崛起;插手別國內政,將自己視為“世界警察”,用西方標準評判他國事務,擾亂國際秩序。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迫切希望抓住全球化的機遇,取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早日實現國家現代化,以便解決環境污染、貧富差距大、發展不協調、人民生活水平低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世界怎么了?人類社會應該向何處去?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問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既聚焦于解決自己的發展問題,又時刻關注全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在自身成功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向世界提供自己的寶貴經驗。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秉持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呼吁世界各國要將目光聚焦全人類的發展,共建命運共同體,維護世界和平的發展環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共享”發展,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現代化,提供中國先進的技術和正確的方案;在全球呼吁保護環境,重視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發展的意義,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踐行環境保護國際公約,為全國生態保護治理獻計獻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這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邏輯關系,指明了中國在新征程新起點上的發展任務。在本世紀中葉,我國會邁向現代化社會,中國將會改寫世界現代化的版圖,以西方為主導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經驗以及千年的文化底蘊而得出的理論實踐創新成功把世界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單選題”變成了“多選題”,為世界現代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22-10-17(02).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3]解保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反撥與超越[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9(2):39-45.
[4]習近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
[5]吳媚霞,王巖.比較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三重超越[J].河南社會科學,2022,30(05):28-34.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7]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
[8]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J].求是,2021(09).
〔責任編輯:秋 水〕